張冕,翟菲
(1.沈陽藥科大學社科與文體學院,遼寧沈陽110016;2.沈陽藥科大學醫療器械學院,遼寧沈陽110016)
淺析茶文化在網絡媒體下的推行
張冕1,翟菲2
(1.沈陽藥科大學社科與文體學院,遼寧沈陽110016;2.沈陽藥科大學醫療器械學院,遼寧沈陽110016)
兩千多年來的茶飲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瑰麗多彩的茶文化。然而,茶文化在當代年輕人中常常被忽視與誤解,亟需進一步推廣與宣傳。本文闡述了網絡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獨特優勢,并通過案例分析了茶文化通過網頁、微博和微信三種網絡媒體進行傳播的模式,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茶文化;網絡媒體;新媒體
我國是茶的故鄉,擁有著源遠流長的飲茶歷史。茶最初作為藥物進行使用。《神農本草經》中有“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說法。西漢時期的書籍《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記載。這說明了西漢時茶已從藥物轉化為飲料,作為招待貴客的珍貴飲品進行使用。此后,茶飲逐漸興盛,于唐朝時期達到高潮,明清已非常普及。茶飲過程中形成了諸如茶葉生產方法、茶葉沖泡方法、敬茶禮儀、茶道精神、茶書、茶畫等一系列以茶為載體的意識形態。我們將其統稱為“茶文化”。
文化是指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被國家、民族、地區或組織普遍接受的意識形態。茶文化是指起源于茶飲,又游離于茶飲的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茶文化是一個現代化的詞語,最初出現于茶學家莊晚芳先生發表于1982年的文章《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茶文化概念提出后,得到了茶學界與社會的普遍認可,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詞語。
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物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心態文化。類似地,茶文化也可以分為以上四個層次。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活動方式以及產品的總和,包括茶葉、茶水、茶具、茶桌、茶室、茶吧以及茶葉所提取出的化學物質如茶多酚等。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歷代政府制定的規范茶葉生產與銷售的行為規范,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外貿、檢驗等。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飲茶過程中所形成的約定俗稱的行為方式,包括沏茶、敬茶、茶禮、茶藝等。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人們在寄寓茶飲中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近人將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歸納為茶道四諦,分別為“和、敬、怡、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一個包含物態、制度、行為以及精神的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
網絡媒體是是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它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傳播。當下,傳統媒體,如報刊、廣播、電視的使用者逐漸減少,但網絡媒體逐漸成為媒體的主流,成為最流行的媒體形式。馬云2011年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說到:“My grandfather knows news by reading newspaper;My father knows news by listening to the radio;our generation knows the world by watching TV;our kids know the world by internet.譯為中文為“我的祖父通過讀報紙了解新聞;我的父親通過聽收音機了解新聞;我們這一代通過看電視了解這個世界;而我們的孩子通過因特網了解世界。”這段話充分說明了網絡媒體不可阻擋的趨勢。
具體地,網絡媒體具有以下優勢:第一,廣泛性。報刊、廣播、電視均具有一定的區域性,但是網絡信息卻可以讓全球人同時看見,覆蓋面具有廣泛性;第二,實時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不受時間限制,可以隨時通過信息平臺撰寫、發布,這是報刊、廣播、電視不可比擬的;第三,交互性。這是網絡媒體區別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最顯著的區別。在這些傳統媒體中,信息的傳播者發布信息,信息的接收者被動的接收信息,不能與信息發布者進行互動。網絡媒體使得信息的發布者與信息接收者雙向互動,網友可以對新聞進行評論。在微博與微信等新媒體中,轉發即可表達信息接收者的態度。第四,個性化。對于微博或微信,信息接收者可以關注自己喜歡的博主或公眾平臺,有選擇的接收信息。這種根據自己的需求訂制個性化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接收更有意義。
在當代,茶文化主要流行于中老年群體之中。年輕人對于茶文化有著諸多誤解與排斥。利用年輕人容易接受的網絡媒體進行茶文化傳播是推行茶文化的可行方式。具體地,網絡媒體對茶文化的傳播可以分為三種方式,分別為:網頁傳播、微博傳播與微信傳播。
3.1 網頁傳播
網頁傳播是網絡媒體傳播的最原始與最基本的形式。自從有了網絡媒體,便有了網頁傳播。即使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使用計算機瀏覽網頁也是非常普遍的網絡行為。即使微博與微信等手機應用,也有“網頁版”可供瀏覽。因此,今天利用網頁對茶文化進行傳播仍然必不可少。
百度搜索“茶文化網”,首頁會彈出諸如“中國茶文化網”、“茶文化中國茶網”、“茶文化網”等多個以茶文化為主要宣傳內容的網站。點擊進入“中國茶網”可以看見其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對中國茶史的鉤沉,也有茶藝茶道的探討;既有茶風茶俗的介紹,也有名人與茶的故事。“茶文化網”以宣傳茶文化與知識為切入點,匯聚茶葉行業相關資訊、行情、政策與統計資料,同時于重要位置推介茶博會、茶葉展會,既為茶文化愛好者提供以茶會友的好機會,又為茶文化網帶來必要運轉經費。整個網站設計大氣、樸素、全面、實用,是茶文化網站中運營較好,流量較高的網站之一。
然而,通過網頁傳播茶文化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最明顯的弊端是互動性較低。在“茶文化網”上,除去“搜索”按鈕外再也沒有瀏覽者與網站制作者之間的互動。這是利用網頁對茶文化進行宣傳的通病。微博可以克服這一弊端,提供互動性更強的網絡平臺。
3.2 微博傳播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誕生于2009年,之后成為人們重要的社交網絡平臺。在中國,有多家互聯網公司開通微博服務,但唯有“新浪微博”使用人群最多。2014年,新浪微博宣布改名為“微博”。無特別說明外,微博即指新浪微博。微博改變了傳統網頁更新速度慢、互動性差的特點,一經推出就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微博已成為茶文化推行的重要陣地。
在眾多以宣傳茶文化為主要職能的微博中,“茶人王心”運營效果最好,粉絲數量高達222萬。“茶人王心”是一個叫“王心”的飲茶人的個人微博。王心就職于北京小茶婆婆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因此微博中含有少量小茶婆婆產品的廣告。其余大部分內容均為作者原創的品茶感悟。這些感悟均是王心幾十年品茶過程中的體悟,往往發前人之所未發,或文采斐然,或溫暖情懷,或哲理通透。有一條微博這樣寫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隱約若輕云之蔽月,飄散若流風之回雪。肩若削成,腰如約素。柔情綽態,媚于語言。”這條微博配上茶葉在水中上下漂浮的動態之美,充分體現了飲茶中的獨特樂趣;又如“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同知心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這條微博表達了喝茶所需的最佳環境(瓦屋、紙窗、知心人),有了這些半日之閑亦是享受非常。又如“特別煩躁的時候,你可以強迫著自己泡一壺茶。從煮水開始、出茶、候湯……。不要跟朋友倒苦水,朋友是跟你分享快樂的人,而不是分享你的痛苦。不要做一個嘮嘮叨叨的抱怨者,從現在起,要學會自己去化解,去承受。”這條微博不僅說明了茶飲的一個功效(解除煩躁),又說明了交友應注意的問題(應分享快樂,不分享痛苦)。這些微博溫暖而感人,是茶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中的心態文化的極佳的宣傳。
3.3 微信傳播
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的主要用于智能手機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序。截止到2016年3月,微信已覆蓋大約90%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數突破7億,是人們必備的手機應用。微信公眾賬號是個人、企業、政府組織通過微信建立的一對多的信息發布與互動的平臺。人們已經習慣于通過訂閱微信公眾號獲取信息。因此,通過微信公眾賬號推行茶文化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查閱了與茶相關的微信公眾賬號,數量眾多,但大同小異。或者是某茶葉企業主辦,主要宣傳本企業產品;或者為茶葉愛好者開辦,進行非營利性質的茶文化宣傳。其中,“禪茶會”是較為有特色的公眾號。禪茶會除去禪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禪茶相關產品推廣等微信公眾號常見功能外,擁有禪茶好友交流、開展線上線下禪茶相關活動等附加功能。正是這種O2O功能,使得茶禪會擁有了大約50萬粉絲關注,并且數量在不斷快速增長中。這種線上線下共同發展的模式充分體現了我國以茶會友的茶文化。禪茶會邀請眾多國家級茶評師開展禪茶興趣班活動,或學習如何喝茶養生,或探討唐朝煎茶茶藝,或開設古琴課陶冶情操,或于安溪體驗采茶樂趣等。禪茶會通過線下的興趣班與旅游拓展了茶友的視野,增進了茶友的友誼,有效宣傳了中國茶禪一味的特色茶文化。禪茶會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模式值得學習與借鑒。
當今時代,許多年輕人認為茶文化是一種落伍的傳統文化,對茶文化有著許多誤解與排斥。通過年輕人喜愛的網絡對茶文化進行宣傳,有利于當代青年接觸與喜愛茶文化。茶文化在網絡媒體下推行還處于探索階段,更多的理論有待于茶文化工作者在具體實踐中總結與提高,以便讓更多的年輕人認可與喜愛中國茶文化。
[1]吉峰.論中國茶文化傳播的方式與渠道[J].莆田學院學報,2013,20(3):75-79.
[2]孔凱,魏曉曉.淺議網絡視野下的中國茶文化傳播[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13(5):76-77.
[3]陳照年.茶文化的概念、內容及其傳播[J].茶葉科學技術,2000(2):39-40.
[4]俞暉.試論網絡時代中國茶文化的傳播[J].農業考古,2006(4):44-48.
[5]鄭莎莉.基于網絡數字媒體的茶文化推行方案設計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4.
張冕(1981-),女,遼寧沈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