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欣
(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石家莊050228)
中國古代茶專賣制度的歷史研究
王玉欣
(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石家莊050228)
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從古至今茶葉貿易就是中國經濟貿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茶葉興趣,到其鼎盛時期,中間經歷了不同朝代,與其相對的茶葉貿易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和演變。本文以中國古代茶葉專賣制度的歷史發展為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中國古代;茶葉專賣;歷史研究
研究中國古代茶葉專賣制度,對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茶文化,以及發展當代茶葉貿易都有非常巨大的意義。中國作為茶文化以及茶葉的發源地,不僅擁有極具民族特色的龐大茶文化體系,同時還擁有著與之相關的茶葉貿易歷史,茶葉專賣制度就是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茶葉貿易的發展與茶葉專賣制度密不可分,深入研究和保存我國古代茶專賣制度,是當代相關學者共同承擔的責任。
1.1 采取專營商業代替直接進行稅收的辦法,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征收賦稅的手段。作為古代最著名的理財專家,管仲可謂頗有盛名,他也曾一度被人們視為現代理財行業的鼻祖。作為齊國最知名的理財人士,結果在聽取了他的意見后,在鹽和鐵兩大產業中實行了專賣政策,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專賣政策也開始向酒這一產業邁進。直到后來的唐朝,才開始了以茶葉征收稅賦為主的專賣政策。據史料記載,采取這種政策以后,茶葉稅收額與往年相比增加了許多,而隨著稅收利率的不斷增加,茶葉的稅收基本上與鹽、鐵的稅收持平。在進行茶葉稅收的初期,主要對商人進行征稅,來完成全年的稅收計劃,到了后期,實行了專賣政策,這一辦法的出臺促使“官種、官制、官銷”制度的形成,這種硬性制度的規定,讓平常百姓失去了種植茶樹的機會,普通的茶樹都被移植到政府經營的茶場當中,因此,激起民憤的同時,茶的產量也逐年降低。由于官員經營茶場時會呈現出種植無方、效益低下的狀態,這就促使當時的茶場不得不面臨倒閉的結局。為了更好的實行茶的專賣制度,唐朝對于茶的走私處罰十分嚴厲,也規定相應的制度,如發現私自售賣茶葉的隊伍,按次數計算超過三次并總數在三百斤以上者均處以死刑。盡管是茶園的茶戶,只要私自販賣茶葉超過百斤,便處以“杖背”的刑法。而有些茶商為了販賣茶葉,多半會采取武力反抗的政策,這些人不管販賣茶葉的多少,均處以死刑。由此可見,唐朝為了實施茶產品專賣制度,其制度的嚴格可見一斑。
1.2 隨著官員鹽、茶、酒三種專賣制度的盛行,促使后期的制度也更加嚴格。整體的流程呈現為農民百姓種茶、制茶,官員進行征收以及通過商業方法完成銷售過程。自趙匡胤統一全國以后,便執行了全面而徹底的專營政策,《茶錄》這本書籍也在此時完成。到了后期,茶的專賣制度由官員制定,并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完成了大型茶場的管理工作。官府需要以百姓茶園為種植基地,在為其提供政治本錢的同時,只讓茶農收取烹制所需要的費用,而其他均交給政府,這種制度在解放初期被稱為“統購”政策。政府將各地方收取來的茶葉進行統計,并按照茶葉的總體數量發放售茶劵,整個銷售過程以售茶劵作為憑證。政府在整個搜查過程中,以較低的價格收入,并以較高的價格賣出,因此會獲得最大的利潤。這種官宦制度執行了多年,因此茶農的積極性也逐年下降,茶的產量與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最終造成了茶產品脫銷的結果。又由于經營管理不善,成本不斷提高,促使官宦制度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也逐年降低。為了徹底的擺脫這一局面,全國關于茶的專賣制度都進行了全面改革:根據茶的品質進行定價,茶農也可以與茶商進行討價還價。這種政策既提高了茶農種茶的積極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府收購茶葉的價格,促使整體的茶葉交易市場變得趨于穩定。經市場調查表明,采取了這種制度以后,政府通過茶獲得的利潤從連年虧損調整為逐年上升,由此可見,這種政策的執行對政府十分有利。為了確保專賣制度的貫徹落實,也為了嚴厲打擊私自販賣茶葉的商販,針對不同的商販,會處于一定的刑法,按照所犯的罪行進行處置,而違反官員且拒捕的人員皆處于死刑。
2.1 唐代的茶葉專賣
唐代是中國茶葉貿易興起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茶葉專賣制度開始發展起來,在唐朝后期,茶葉稅收開始征收,并且都是以為民服務的旗號,實際上,這些錢并沒有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總之,茶葉專賣制度在這個時期開始,就是為國家服務的,一些高官將其作為獲取金錢的盾牌,獲得了不少好處。
2.2 北宋的茶葉專賣
通過對北宋政府關于茶葉專賣制度的分析可以發現,所有制度的產生最終只有獲利一個目的。無論是官員、政府或者是平民,都想利用茶葉來獲取更大的利益,這也是北宋政府和商人始終追求的目標。政府出臺了大量有關茶葉專賣的制度,而利用這些制度進行經營和獲取利潤的茶商也同時興起,他們之間既是合作的關系,也是競爭的關系。一些商人和園戶都十分抵制這種制度,但是由于當時的農業經濟增長十分迅速,糧食剩余量的不斷增加以及生產和加工技術的不斷完善,促使當時的商品經濟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到了后期,城市經濟迅猛增長,打破了“坊市”制度以后,讓小城鎮和大都市都變得日益繁華,也間接地形成了區域市場。延邊貿易和海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和擴張,使得北宋政府只能通過稅收來增加財政的收入。由于當時北宋有良好的商品經濟發展基礎,因此,改變了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結構。北宋時,由全國各地引進的大量的米谷,促使農民以糧食交易為基礎,在市場中建立了完整的交易平臺。
由于引進了大量的外來商品,因此農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對于財富的追求,也促使農民有了更高的生產積極性,以實際生活需要,提出了全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在生活中實現了商業化的經濟處理方式,讓農村的整體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在種植茶樹的同時,也轉向經營其他產業,比如:桑樹、果樹、甘蔗等大量經濟類作物的種植,取代了傳統的糧食生產作業,這些經營渠道也讓當地的農民收獲了大量的資金。許多農民為了盡可能地通過商業來獲得利益,因此多半會采取摒棄工作的生活方式,讓原有的自給自足型生活方式向商品性消費方向轉變,傳統的純農業也轉變為工商業結合的形式。為了形成更大的交易市場與交易平臺,農民在不斷發展經濟的前提下更渴望從事商業貿易,這也促使整體的市場出現了大批量的職業與非職業商人,讓中國市場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2.3 金朝時期的茶葉專賣
金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茶葉多半取自南宋,后來由于朝廷制度原因,迫使將原有的引茶渠道改為政府官員自行種茶、制茶的辦法,并在行茶方面采取專賣制政策。最初將茶葉的單價定為每斤600文,但是這個價格實在昂貴,因此促使茶葉的銷量降低。隨后又將價格降為300文,由于不同產地產茶成本較高,造成虧損也較為嚴重,最后取消了政府制茶制度。為了盡可能的節省開支,朝廷規定可以飲茶的官員必須官居七品以上,縣級以下官員及平民不準飲茶。采取這種以官位為限制的飲茶政策,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后的。元朝以后也實行了茶葉的專賣制政策。針對不同種類、不同品質的茶葉,按斤收取一定的價格。到了后來,政府為了盡可能地獲取利潤,便自行的制定不同的茶葉價格,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經濟需要。為了盡可能地滿足小商販的售賣需求,政府又出臺了“茶由”政策,再對每斤茶葉明碼標價的同時,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價格變動。盡管后來茶葉按照質量的不同,價格也分為不同的檔次,但是總體的專賣制度并沒有發生改變。為了盡可能地完成茶葉的購買任務,茶商需要到茶的原產地完成采購,但是需要向政府提出申請才能獲得運茶、販茶的資格。到了后期,為了完成販賣茶葉的過程,政府會頒發相關的證明,使整個過程更具正規性與合理性,對于有茶葉無證明者均以私自販賣茶葉處理。這種茶引制度的實施,伴隨著大明朝的始終,雖然到后來價格略有波動,出現了以茶易米、以茶易鹽、以茶易馬的情況,但整體的規定并沒有發生改變。
2.4 清代的茶葉專賣
到了清朝,仍然采取茶引制度,這種制作在不同地點所稱呼的名稱也有所區別,只有四川稱為鹽茶道,而其他地區則稱為鹽法道。究其根本是由于四川等地除了售賣川鹽以外,還會出售大量的茶葉,而這些茶葉將直接被銷往西藏,因此四川設有鹽茶道一職,而這種職位也得到了朝廷的重視,這個職位的建立也成了眾多官吏們互相爭奪的位置,因為只要占據了這個位置,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財富。據說當時有一個聰明伶俐的人,在年輕時就與師傅學習木匠,技藝精湛,因此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后來他拋棄了傳統的手藝,改為經商,興辦了木材廠,讓他又一次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當時他聽說四川鹽茶道是一個好職位,并且當時這個職位正處于空缺狀態,因此他通過賄賂慈禧,贏得寵愛,并獲得了四川鹽茶道一職。但是很不幸,一次在皇帝外出巡訪官吏的同時,發現他外形丑陋,而且舉止十分粗魯,因此當場拷問他,并要求他書寫文字,而他只能歪歪扭扭地寫出幾個十分丑陋的字,被當時的人恥笑的同時,也隨即被罷免了職務,花了近15萬兩銀子,卻終究竹籃打水一場空,也有了后來木匠買官的千古奇聞。
茶葉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必須品,從茶葉起源開始,就注定其在中國文化與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千百年來,茶葉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與其相生相伴的茶葉專賣制度也在不斷變化,但是不管哪一個朝代,茶葉專賣都是國家壟斷經營的,體現的都是統治者的意志,雖然每個朝代的茶葉專賣制度內容存在差異,但是本質上都是為政府服務,這個本質是沒有改變的。客觀分析,推行茶葉專賣制度,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以及國家控制力。研究中國古代茶葉專賣制度,對當代茶葉經濟發展有著借鑒和推動的作用。
[1]林文勛.中國古代專賣制度的源起與歷史作用——立足于鹽專賣制的考察[J].鹽業史研究,2013(3):9-17.
[2]陶德臣.中國茶業經濟史研究綜述(續)[J].農業考古,2012(2):258-270.
[3]吳樹國.中國古代專賣研究理論的考察——以北宋政和茶法改革性質為例[J].學術月刊,2011(5):123-129.
[4]王德朋.中國古代鹽業專賣制度的經濟學分析——以金代為例[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2):66-68.
[5]陶德臣.中國茶業經濟史研究綜述[J].農業考古,2011(4):245-258.
王玉欣(1974-),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