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雯
(西安醫學院(英語系),陜西西安710021)
信息技術在茶文化英譯中的應用研究
錢雯
(西安醫學院(英語系),陜西西安710021)
當代社會是信息化的時代,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文化領域,成為了中國傳統茶文化英譯的重要媒介和載體。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狀態下,中國傳統茶文化可以借由數字化的渠道實現其語言模式的轉換,在尋求計算機信息技術與茶文化的交融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進步與文化交融的力量,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跨語際轉換魅力,從而更好地實現現代信息科技與中國古老文明的交融。
計算機;信息技術;中國傳統茶文化;翻譯
不同的民族和國度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體系,為了更好地實現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我們正在嘗試將現代科技計算機信息技術與茶文化相接軌,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多維語境和環境,更好地剖析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語言符號特質。
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過程中,不斷深入到對人文學科的研究和應用之中,借助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優勢性能,許多人文社會學科領域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運用環境下,得到嘗試性的解決。計算機信息技術中的“人文計算”,也稱“情感計算”,正在向歷史、文化、音樂、藝術等方面滲透和延伸,它主要是利用其數字化的三維立體空間中的動態信息的實時截取,基于信息動態時序特征的辨識而建構的多模態情感表達形式,并在數據資源庫的支持前提下,使人們的語言達到更高的智能化層次。
在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于茶文化英譯的過程中,它依循計算機基本方法,可以通過對象素和詞語信號的分析,將其加以相對應的轉換,并由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接口實現信息合成和存取,使其進入到計算機結構數據之中,從而為計算機信息技術“理解”和“解讀”語言提供條件。在數字革命的時代背景下,計算機信息技術使茶文化英譯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紀元,由于典籍茶文化是一種文言體的體裁形式,其語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借助于強大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可以使人們更好地對不同文化加以吸收。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對古茶詩的翻譯,可以嘗試性地選擇特定的詞,進行自動的詞韻選擇,利用計算機某一英語單詞同韻詞的在線搜索系統,結合詩體的押韻方式、平仄原則等進行智能化檢索,從而為古茶詩翻譯提供極有價值的用詞參考。
2.1 韻尾智能化辨識與統計
2.1.1 英漢韻對照搜索計算
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可以嘗試對茶文化中的古茶詩實現英文翻譯,鑒于茶文化中的古茶詩的結構規整性、句式簡約、對仗工整的特性,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中古茶詩有相似性極強的獨體字,也有音形意一體的合體字,可以基于機譯的中介元語狀態粗坯,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建構語域信息鮮明的術語、音韻規則的雙語語料庫,最大程度上減少人為語義闡釋,實現茶文化古茶詩的傳真性符號映射,從而增強計算機信息系統對茶文化英譯的準確性。
古茶詩中的韻律是詩文體的要素,在漢英不同語言體系的詩歌韻律規則之中,漢語具有詩歌寬廣的韻尾,可以在吟誦起來達到和諧流暢、連貫順通的效果。而英語屬于重音語言,它主要是根據音節和重音計算韻律,押韻相較于漢語而言較為困難。常見的有頭韻(alliteration)、諧元音(assonance)、全同韻(identical rhyme)、眼韻(eye rhyme)、后綴韻(homeoteleuton)等。由此可見,尾韻具有詩歌極為重要的特質,在翻譯的過程中,巧妙而和諧的韻腳是靈魂,需要在進行計算機信息技術翻譯的應用中,妙遣音韻,則可以達到以詩譯詩、多維重疊的翻譯效果。
2.1.2 尾韻詞模型參數測試
在茶文化古茶詩英譯的過程中,要分析英語詩歌韻腳選詞的影響,以古茶詩及其英譯作為語料,建構中國茶文化古茶詩的統計模型,并進行訓練、測試,為古茶詩的韻腳選詞提供參考。例如:在漢英詩歌中通常會運用隔行押韻的手法,在進行計算機信息技術古茶詩英譯的過程中,也可以采用原韻的翻譯方式,以更好地表達出原文對應句子的涵義。
尾韻詞的模型建構可以采用n元模型,通過對第n個詞的出現的上下文計算方式,可以獲得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其具體的步驟為:(1)理解古茶詩的涵義,用適當的英語語言加以表述。(2)依據英語句子的行韻規律以及漢語的韻腳,選取適宜的韻律。(3)根據選取的韻律,選擇能夠與英語句子表達習慣相吻合的單詞。
2.2 計算機翻譯中介語式元型
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中介語式翻譯可以應用于對茶文化典籍的英文翻譯實踐,并且可以較好地避免譯者人為闡釋的困境,利用計算機機譯的符號映射,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語的真實,使茶文化的古茶詩流露出原茶詩的情和味。
在古茶詩之中,駢句是一種極為講究對仗工整的文體體裁,注重語言文字的對偶、聲韻的和諧,顯現出較為顯著的律詩規則性,這種嚴格的對偶要求最能反映出古茶詩的特質,顯示出古漢語的整飭之美。如: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線智能化系統的“六對”與“八對”的譯文,就極大地增添了古茶詩的深度。由此可見,借助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系統的中介語,可以使古茶詩更為廣闊和豐富,并且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對古茶詩作出獨特的理解和詮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介語的特性還表現在每一個小概念之中的停頓,這種看似不流利的停頓實則可以轉化為一種詩意的抑揚頓挫之感,準確地再現原語的自然跨語符狀態,傳達出原語的形象信息。
2.3 茶文化符碼漢英知識庫
在對茶文化典籍翻譯的過程中,最終的趨勢是要建構“古漢—英”句對齊的平行雙語知識語料庫,這種語料庫是指標注的原文與對應譯文文本的數字化知識庫,它們可以在語篇、語段、句子、詞匯等方面達到一致,并運用計算機檢索技術,實現對茶文化古茶詩的信息提取、檢索和統計。它以雙向對應文本為對象,以“讓語料說話”為原則,更好地實現假設與驗證的統一,從而推動茶文化翻譯的進步和發展。
2.4 茶比喻符碼建模
在茶文化的古茶詩之中,大多運用了含蓄而生動的比喻、影射、夸張、雙關、擬人等手法,如何更好地對這些表現手法加以辨識和理解,是計算機信息技術茶比喻符碼建模的方向。
明喻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而明顯的修辭格,它主要用于對茶性的比喻描繪,使人對茶的感受和體驗更為形象和生動,其明喻詞主要有:若、似、比、猶、媲、抵等茶詩詞,計算機信息系統根據明喻的特征和規律,建構統計模型,并搭配相應的模板,有效地在雙語詞庫中尋找喻體與喻意的匹配,從而映射出原喻的語言特性,以更好地展示出茶的獨特之美。
隱喻也是茶文化古茶詩中的應用手法,計算機信息技術要學會辨識隱喻,找出隱喻的相關規律和特點,跨越“隱喻”的障礙,達到自然語言理解的境界。計算機信息技術可以采用“隱喻計算”方式,運用優先語義的方法、知識表示的方法、類比推理和邏輯推理的方法、語料庫統計機器學習的方法等,實現對茶文化的精準翻譯。
3.1 由差異化向趨同性的符號映射
漢英語言屬于不同的文字系統、語言表達體系,它們分別負載了不同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涵。中國古老茶文化的古茶詩之中,要實現對原茶詩的充分闡釋和解讀,可以基于言內、聯想、語用三個不同的維度,實現求同存異的解讀和闡發,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之下,使古茶詩原文的意符可以在譯文之間實現切換,從而更好地逸出古茶詩原語之美,傳遞出原古茶詩的獨特神韻。例如:在對《續茶經》的茶詩《名勝志》翻譯之中,就充分再現出茶詩翻譯的“求同”空間,通過異語轉換的對應與彌補方式,更好地實現對古茶詩的保鮮傳真。
3.2 茶文化英譯修辭手法的互補源語實踐
在中國茶文化的古茶詩之中,明喻是應用極為廣泛的表現手法,它可以在翻譯時進行相對應的英語明喻。例如:明喻中的“如”譯為“as”、“若”譯為“like”、“似”譯為“similar to”、“比”譯為“akin to”、“猶”譯為“comparable to”、“媲”譯為“resembling”、“抵”譯為“analogous”。漢語古茶詩生動形象,信息豐富,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細細斟酌和品味。
3.3 古茶詩語境的互補
中國茶文化中的古茶詩由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在古茶詩之中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出寧靜致遠、幽雅淡泊的茶詩語境,具有強烈的通感象似性特色,有著獨特而動人的茶蘊詩魂。在計算機信息的三維層面之下,可以將語言符號對等立體化,使移植之后的符號與原文意旨相契合。例如:在古茶詩《嬌女詩》的翻譯之中,就在翻譯疊字“皎皎”時,選取其頭韻短語“Fair and flawless”,突顯出音形意的重合之美。
中國茶文化古茶詩具有象似性、通感性、互文性、生成性等特性,在這個語域獨特而鮮明的漢語子符號系統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系統,實現茶文化英譯中的符號映射、轉換、解構、重合等,從而使譯語與原語相契合和匹配,更好地再現原語的形象信息。
[1]姜欣.古茶詩的跨語際符號轉換與機輔翻譯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2]黃玉琴,許凡.空間信息技術在茶馬古道遺產保護管理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4(4):46-49.
[3]姜曉杰,姜怡.《茶經》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譯策略探討[J].語言教育,2014(3):61-66.
[4]陳莉.典籍英譯研究視角的嬗變[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 (9):119-122.
[5]王大鵬,姜怡,姜欣.語料庫在茶典籍英譯中的實例應用[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240-242.
[6]項東,王蒙.中國傳統文化文本英譯的音譯規范芻議[J].中國翻譯, 2013(4):104-109.
[7]張淳,劉美玲.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英譯歷史研究[J].理論月刊, 2012(6):77-81.
錢雯(1982-),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