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孟
(欽州學院教務處,廣西北流535011)
計算機圖像在茶鮮葉色澤及萎凋程度測定中的應用
羅孟
(欽州學院教務處,廣西北流535011)
社會現代化的腳步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科技研究水平越來越高,電子計算機中的各項技術在國內各行各業都有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國家在大力發展城市建設和經濟的同時,還將農業方面的發展全面重視了起來,將計算機技術普及在農業的生產與建設中。尤其是視覺方面的技術,在監測農產品的生長方面有著極為方便和簡潔的功效。計算機技術的引入與應用為茶葉的加工與處理帶來了巨大的幫助,本篇文章針對電子計算機當中有關圖像的處理方式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探究其在茶鮮葉色澤和萎凋程度當中的應用,提出有效、合理的監測方法。
計算機圖像;茶鮮葉;色澤與萎凋程度;測定應用
在傳統的農業建設的進程當中,有關農產品狀態的監測往往由人工觀察等形式展開,但隨著國家快速的發展,這種方式已然不再適用于現代的農業生產。其工作效率過低而致使國家在農業方面的發展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引入是十分有必要的。圖像處理這一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隨時地對農產品及作物生長的過程和具體情況進行監測,極大程度上加強了農產品作業的效率。此外,還有效地保證了農作物展開自動的分級。在往常的茶產品監測過程當中,工作人員所使用的是一種名為揀梗的形式。在茶產品的加工當中,揀梗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但是除了機械的使用,到現今為止揀梗作業仍然需要人工的輔助。作為一項動態變化的過程,電子計算機中有關圖形圖像的處理技術可以準確地對茶鮮葉的色澤以及萎凋指數進行處理,保證茶葉的質量。
對茶鮮葉進行測定時,一定要選擇從茶園剛剛采摘回來的新鮮茶葉,這樣能夠有效地保證測定結果的精準程度。在拍照時可以選擇尼康品牌的“COOLPIX P系列”中“COOLPIX P3”這款數碼照相機[1]。這款相機提供了1/1.8英寸CCD和810萬像素的解析度,有著十分卓越和強大的成像能力,再加上35mm格式的變焦尼克爾鏡頭,除了可以隨時把焦距調近、方便拍攝緊湊的圖像,還能夠調成遠焦距拍攝壯美的風景[2]。由于這款相機提供局域網方面的支持,在相機內部設置有Wi-Fi,因此更加全面地加強了拍攝的自由程度。
在拍攝茶鮮葉的畫面時,工作人員能夠馬上將拍攝完成的照片傳輸到電腦當中,保證測定的時效性。此外,將拍攝完成的照片通過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加以后期修飾和編輯,需要使用到Adobe公司所生產的“Photoshop CC”這款極受人們歡迎的圖形處理軟件。作為Adobe公司旗下產品中最為有名的一個,大多數人對其了解的程度僅僅停留在圖像編輯這一方面,事實上,由于其具備的多方面都很強大的功能,Photoshop CC在許多行業、許多領域當中都有所應用[3]。當把用“COOLPIC P3”相機拍完的茶鮮葉照片掃描到電腦中,導入到Photoshop CC中打開,通過一系列的編輯和調整,便能夠有效地將所拍攝的茶鮮葉圖像進行處理。除此以外,工作人員要記得及時準備好負責內部光源的暗箱。
2.1 第一步:采集茶鮮葉的圖像
首先,需要工作人員將從茶園剛剛采摘回來的新鮮茶葉均勻地鋪灑內部光源充足的暗箱當中,保證茶鮮葉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做好準備工作以后,便將暗箱當中的燈打開,將“COOLPIC P3”相機放置在暗箱內部的觀測孔上,關掉閃光燈,將拍攝方式調成近拍便可以正式展開拍攝了。由于“COOLPIC P3”的讀取和成像速度非常快,因此,能夠立即將茶鮮葉的照片傳輸到所連接的電子計算機當中。
2.2 第二步:處理茶鮮葉的圖像
在計算機當中找到從相機中所傳輸過來的照片,鼠標單擊選中,右鍵在打開方式中選擇“使用Photoshop CC”打開。進入到圖像編輯界面里以后,選中照片當中茶鮮葉的外部輪廓,在菜單欄中選擇模糊平均這一命令開始設置,這一步驟是為了將照片像素的參數值平均,與此同時,在窗口內部的顏色的RGB數值也要進行讀取。RGB是根據紅(Red)、綠(Green)以及藍(Blue)這三原色所建立起來的顏色編輯系統,這一系統和CIE標準色度學是十分貼合的[4]。
在各行各業的領域當中針對Photoshop這一圖像軟件的應用,都廣泛和全面地使用了RGB的顏色調整系統,這一點通過電腦顯示器以及手機、數碼相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使用便能夠體現出來。從是否實用這一方面來說,科學家已經為其克服光照變化這一優點做出了有力的證明。除此以外,Lab色系的具體參數也要在編輯茶鮮葉圖像的過程當中展開讀取。這是由于Lab色系得到了國際照明委員會的大力認可和支持,再加上其自身具備的均勻化顏色,是視覺方面與人類感官最為契合的一種色系[5]。需要知道的是,在RGB色彩調整的基礎上,還衍生一種名為HSB數值的參數,具體指的是色相(Hues)、飽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Brightness)。
2.3 第三步:選擇合適的背景顏色
使用Photoshop CC工具將COOLPIC P3相機所拍攝的茶鮮葉照片導入到其中以后,通過調整RGB以及各方面數值的具體細節使茶鮮葉的圖像更加飽滿、清晰。作為觀察和展開測定的物品,要避免其照片背景有多余的雜物,為了更加明晰地突出茶鮮葉這一主體,需要圖像處理人員將其從整張照片中剪裁出來。可以使用摳圖或魔棒等工具來進行這一步驟的操作。在剪裁與分割的過程當中,圖像處理人員要保證茶鮮葉部分的完整性,因而要特別注意對于茶鮮葉外部輪廓的選擇。在具體的操作過程當中,照片中的陰影部分會給茶鮮葉外部輪廓的選擇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照片當中背景部分的顏色應當保證和茶鮮葉的顏色有較強的反差。只有這樣,茶鮮葉的外部輪廓才能實現在指定容差值下進行自動的選取。想要選擇類似的背景顏色,工作人員可在Photoshop CC軟件左側的工具欄中選擇魔棒工具,鼠標左鍵單擊照片內某處區域,整個與之相似的顏色區域便進入到被選中的狀態。容差值能夠在指定的范圍內將顏色誤差控制在能夠被接受的范圍之內,倘若容差越大,其背景范圍也會越來越大,容差小則背景范圍也相對較小[6]。
由此能夠看出,如果在編輯茶鮮葉照片時所設置的容差值不夠妥當,便會對圖像當中具體的參數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圖像處理人員在進行茶鮮葉外部輪廓的選取時,應當首先使用魔棒工具將原有背景刪除。如果所設置的容差值較大,或是背景顏色的選取不夠合理,那么茶鮮葉部分中的某一處也會被強行處理和刪除;所設置的容差值較小,照片當中的陰影便會進入到自動選取的狀態,繼而對整體參數以及相關數據的正確性產生影響。為了有效地減少和避免這兩種情況發生,圖像處理人員一定要首先選取茶鮮葉部分的選區,加大容差值。通常情況下,容差值的數值為32,圖像處理人員可以適當地進行提高,通過觀察不同容差值所產生的不同變化來選擇最為合適的數值[7]。
不同種類的茶在從樹上采摘下茶鮮葉以后,其外表和形狀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例如,綠茶在采摘過后要進行適度的攤晾,能夠保證其茶葉的質量水平。綠茶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攤晾以后,其內部的水分和物質都會產生改變,色澤方面也會由原本的嫩綠色轉化為暗綠色[8]。紅茶等茶鮮葉在采摘過后需要馬上展開萎凋方面的加工作業,在電子計算機中圖形圖像處理這一技術還沒有全面推廣和普及的時候,萎凋的加工作業通常是由相關的工作人員記錄完成。人工觀察和記錄的弊端在于最終結果容易和實際出現偏差,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引入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引入了PS等圖像處理技術以后,電腦可以自動對其攤晾抑或萎凋的變化做出記錄,給其測定帶來很大的幫助。將剛被采摘下來的茶鮮葉攤晾在室內二十小時左右,保證室內溫度維持在溫暖的程度,針對其色澤以及水分等各項參數展開測定,并及時進行記錄。在科學技術的扶持之下,也為日后的茶鮮葉萎凋作業帶來了有力的數據參考。
通過電子計算機當中的圖形圖像處理技術,使用Photoshop CC等圖像處理軟件,發掘出有效的茶鮮葉色澤的處理方法。運用這種技術能夠幫助茶鮮葉色澤與其所含水分的指標測定,繼而提供出有效的萎凋程度參考。現代社會茶葉的加工離不開圖形和圖像的處理方法,對于茶葉的加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不同種類的茶葉在加工時所使用的方法和形式也各不相同,通過對電子計算機中這一處理手段的分析和考察,提出對茶產品中茶鮮葉色澤與萎凋程度有作用的方法依據。圖像處理這一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隨時地對農產品及作物生長的過程和具體情況進行監測,極大程度上加強了農產品作業的效率。作為一項動態變化的過程,電子計算機中有關圖形圖像的處理技術可以準確地對茶鮮葉的色澤以及萎凋指數進行處理,保證茶葉在各個方面的質量能夠達到理想中的標準。
[1]李蔚.計算機圖像技術測定茶鮮葉色澤及其萎凋程度的方法研究[J].福建茶葉,2016,01:10-11.
[2]唐思均,覃鳳清,陳效軍等.利用計算機讀取整茶色澤參數的方法研究[J].福建茶葉,2016,03:19-20.
[3]牛青.計算機圖像在茶鮮葉色澤及其萎凋程度測定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03:21-22.
[4]劉宗平.茶領域中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技術應用方法研究[J].福建茶葉,2016,08:221-222.
[5]李文萃,唐小林,任廣鑫等.基于視覺技術的綠茶色澤變化與品質關系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5,05:1-4.
[6]董春旺,朱宏凱,張堅強等.紅茶萎凋中鮮葉理化變化及工藝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4,27:275-281.
[7]何雪軍,陸國棟,唐小林等.基于約束Delaunay三角網的茶鮮葉幾何參數識別[J].農業機械學報,2014,09:66-71.
[8]邵靜娜,孫威江.微波與遠、近紅外技術在茶葉中的應用[J].中國茶葉加工,2013,02:32-37.
羅孟(1980-),男,漢,廣西北流人,欽州學院教務處,工程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及多媒體技術、數字教育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