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紅梅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茶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相互關系研究
艾紅梅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新農村建設對于推動我國城鄉經濟一體化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為了構建和諧社會,我們要探索新農村建設的創新途徑,要引入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傳統茶文化,推動和加快茶產業的發展,用富于物質性和精神性的茶文化內涵,豐富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內容,更好地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繁榮和發展,以盡快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為城鎮一體化的實現貢獻力量。
茶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關系
中國傳統茶文化具有底蘊豐富、內涵深遠的文化內容,它在不斷的深化和發展進程中,與產業經濟相結合,使茶產業成為了一種極具潛力和生機的新的產業形態。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茶產業發揮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效應,在茶產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分相融的發展進程中,我們看到兩者之間不可割舍的關系,并認識到茶產業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因此,我國要加快茶產業發展,使其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推手。
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課題,體現出國家對于新時期農業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并可以用二十字方針加以闡釋和概括。而茶產業歷來就是我國的傳統農業產業,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產業化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在我國的“三農”問題中也占據較為重要的位置。在茶產業的生產流程之中,牽涉到對茶葉的種植、采摘、收購等內容,這就必然與農村、農民之間發生密切的聯系,也有助于通過茶產業,增加茶農的收益,提升和促進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我黨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并以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新時期的首要任務,要求社會重視農業的發展,并將具有持續影響力和巨大經濟潛能的茶產業引入到新農村建設進程之中,使之生成一個多元化的產業鏈,起到較好的輻射和引領的作用,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驅動力和重要的推手。
2.1 推動山區的快速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并以山區為主,山區在我國疆域中的面積占據較大的比重,由于山區地勢復雜,與平緩的平原地帶相比有一定的農業發展劣勢,這也導致山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明顯遲滯于平原地帶,顯現出地域農業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為了促進山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將視線轉向茶葉產業領域,由于我國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都較為適宜于茶葉的種植和生長,因而,我國具有極為悠遠的茶葉種植歷史,具有極其深厚的茶文化內涵和精神。在山區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之中,茶葉的種植是一種較為適宜的經濟作物,可以與生態環境共存和發展,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且,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之中,茶葉還不斷地被發現有極具潛能的保健價值和功能,可以較好地降低人們的“三高”,對于污染、輻射等也有較好的防治功能。這些特性對于城市生活節奏緊張而高壓力的人群來說,自然引發了人們的追捧和青睞,茶葉也成為了一種綠色健康的飲料而被人們所關注,而茶葉產業自然成為了城市、農村共同發展的農業產業,對于拉動山區經濟發展有極大的潛能和價值。因而,我們要充分利用茶葉產業的山區地理優勢,利用豐富的自然、氣候、人文資源等,發展特色化的茶葉產業,在與生態環境共生的前提下,實現對山區茶葉產業的合理布局,使之在新農村建設中持續、良性地發展和推進。
2.2 縮小城鄉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差異化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并且其中差距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這對于建構我國的和諧社會不利,對于社會整體穩定不利。為此,需要通過有效的路徑和方式,縮小城鄉經濟之間的發展不均衡現象,而茶葉產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具有生命力的產業鏈,與經濟、文化的關聯性較強,因而可以借助于這個具有巨大發展潛能的朝陽產業,推動我國的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在茶葉產業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將其打造成特色化、地域性的茶文化產業、茶旅游產業,注重打造茶葉產業的品牌,增強茶葉產業的服務化水平,更好地促進新農村建設中的茶葉產業發展,實現茶葉產業與農村地域經濟發展的雙贏。
2.3 推進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建設
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農業的現代化和特色化是重要的方面和內容,要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時期,遵照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物質裝備,更好地培育新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并在茶葉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提升茶葉產業生產和加工制作過程中的機械化、信息化作業,通過對茶葉產業的創新,更好地提升現代化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茶葉產業是我國特色化的傳統產業,具有強勁的文化支撐力和持續的經濟增長潛能。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可以將茶葉產業與新農村建設相鏈接,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打產業,更好地實現新農村建設。
3.1 將茶葉產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之中
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進程中,要將茶葉產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相一致,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容,并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經濟增長點,要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之下,依照現代化農業的建設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集聚分散的茶農,使之聚合成為新型的茶葉協會,充分利用“綠箱”政策和“黃箱”政策,實現政府對茶葉產業的扶持和政策傾斜,政府可以借助于各種農產品展覽會、文化推介會等形式和活動,實現對茶葉產業的推廣和宣傳營銷,更好地促進茶葉產品的消費。
3.2 拓寬渠道,加大對茶葉產業的投入
我國的山區茶葉種植產業園區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外宣傳,不僅可以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還可以吸引外資的投入,可以采用農民土地入股的方式,在市場的準確定位前提下,開發和建設新茶園區,創辦科學化的種養結合的新型生態模式,以生態、綠色、節約為導向和引領,創辦不同產業相結合的產業鏈模式,如:可以將茶園中的有機肥與養豬場相結合;而沼氣資源還可以用于茶葉的燃料、沼氣渣可以用于茶園的有機肥料;開辦茶葉深加工企業,拓展茶葉產業的產業鏈,更好地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利用率。
3.3 創建茶葉產業品牌,增強茶葉產業的影響力
在茶葉產業的發展進程中,要順應新農村建設的現代化要求,采用茶葉深加工的模式,培育茶葉產業品牌,并從深度和廣度上對其進行深加工,拓展其多元化的功能,開發消費者喜愛的不同需求的茶葉產品,如:速溶茶、茶飲料、茶食品、茶糕點等。在對茶葉進行品牌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其產業深度的增加和產業廣度的拓寬,更好地提升茶葉產業的社會影響力,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強勁支撐。
3.4 開發新農村休閑茶業旅游產業模式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意識和關注到觀光休閑山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旺盛趨勢,基于人們對于綠色環境、生態環境的向往追求和精神需求,開發新農村休閑茶業旅游產業模式應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充分開發和挖掘當地的茶業產業資源,擴大和修建農村山地觀光休閑旅游茶園,內設與人們精神需求相契合的休閑茶藝館、茶藝展示廳、茶文化宣傳館等,通過對茶葉產業的宣傳和傳播,可以較好地增加農民的收入,加快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同時,還要將現代流通業進入到茶業產業之中,要縮短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充分運用各種先進的流通手段和方式,更好地降低茶業交易成本,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5 創辦新型的“產研社”茶葉產業模式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茶葉產業具有持續的發展動力,隨著茶業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可以鼓勵青年優秀人才進入到茶業之中,可以讓青年創業者吸取中華民族傳統茶文化知識,并在科學發展的創新思想引領下,將茶葉科學研究所與茶業產區相鏈接,創辦茶葉專業合作社,生成全新的“產研社”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優勢,在茶葉企業和茶葉合作社之間形成牢固的紐帶,在優勢互補的新型“產研社”茶產業發展模式下,更好地增強茶業的競爭實力,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對茶業產業的品牌規劃,而且還可以實現對茶葉產業的科技創新開發,并在有效的“基地后勤”保障條件下,更好地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茶葉產業是具有中國特色化的傳統產業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可以將茶葉產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更好地實現對茶葉產業的宣傳、推廣和創新,通過政府、市場、農戶、科研等,對茶業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支持,從而拓展茶葉產業鏈,增加茶葉產業的延伸價值,把茶產業變成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推手。
[1]田啟戰.文化產業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研究——以商丘市為例[J].中州大學學報,2015,(04):18-22.
[2]牛立業,趙永峰,孫小平,門永剛.新農村建設及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以甘肅省平涼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S1):532-535.
[3]張永政.福建茶產業與新農村建設[J].福建茶葉,2010,(07):16-20.
[4]劉維奇,石子印.文化產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06):86-90.
[5]解學芳.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博弈下的新農村文化建設[J].理論與改革,2008,(06):98-101.
[6]范增平.中華茶產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廣東茶業,2007,(03): 2-7.
[7]魏麗華.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帶動新農村建設——以河北白溝箱包制造業為例[J].特區經濟,2006,(12):358-360.
艾紅梅(1976-),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工商學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法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