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曦
(贛西科技職業學院藝術系,江西新余338000)
淺析茶館室內空間中地域文化的滲透
傅曦
(贛西科技職業學院藝術系,江西新余338000)
我國茶館室內空間設計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并且承擔著為人們營造良好生活環境的多重屬性。做為人們日常居住的地方,茶館室內空間設計直接體現著茶客內心深處的精神需求,親切適宜的室內設計、溫馨宜居的室內氛圍無疑是眾茶客的心理追求。應該說,通過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思路,茶館室內空間設計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光熱轉換利用,并注意建筑的防曬隔熱。在茶館室內空間設計中注重建筑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使茶客在茶館環境中感受到舒適典雅的韻味是設計者需要把握的重點。
現代茶館;地域文化;室內空間設計;滲透
茶樓的作用不僅限于喝茶,不同的室內空間設計風格也將賦予茶樓更多的新型概念。浙杭茶樓的室內空間設計風格是基于傳統形象與現代形象兼二合一的產物,從裝飾設計方面為茶樓營造更為溫馨雅致的氛圍。然而,茶樓并非酒吧、咖啡廳等娛樂場所,其室內空間設計主要還是以簡約風格為主,諸如強反光材料和復雜圖雕等容易讓人產生浮躁感的素材并不適用于茶樓。讓顧客喜愛的室內空間設計才是最好的,應以顧客自身體驗為設計基礎,突破原有空間設計的束縛,充分發揮設計思維和釋放人性,展現茶樓空間的主體性功能和弘揚地域人文理念也作為茶樓室內空間設計必然的使命。
1.1 茶樓發展歷史茶樓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朝,一直以來都作為接待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場所,它能反應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也記載著浙杭一帶的社會歷史。吳自牧所著《夢梁錄》如是描述:“臨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壺拎水者沿門點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兇吉一事,點杯鄰里茶水。”清代范祖所著《杭俗遺風》一書記載:“吳山茶室,正對錢江。各廟房頭,后臨湖山,仰視俯察,勝景無窮。下雪初晴之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內,或飲酒于房頭之中,不啻至于玻璃世界矣?!辈铇窃诋敃r容納的娛樂活動形式很多,比如評書、斗鳥等,很多人也將此地作為淺談生意的場所。當前,浙杭一帶茶樓數量超過300家,其室內空間設計不但能為茶樓創造更好地附加價值,還能為地方茶文化增強變現力,有助于提高地方文化品牌形象,有助于國人認識地方人文歷史。
1.2 茶樓空間功能
茶樓室內空間設計具有鮮明的人文特征,與該地區濃郁的傳統茶文化不無關系。杭州西湖風景秀麗,而西湖龍井作為特產名品素有“名茶之冠”和“綠色皇后“的美譽。據清代學者徐珂所著《清稗類鈔·飲食類》一書記載:“浙杭龍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為貴,后則于清明節前采者入貢,為頭綱。頒賜時,入得少許,細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由此可見,西湖龍井在清代已被列為皇家貢品。再者,清乾隆帝在位六十年間,屢次下江南且六次經歷杭州,親身觀看當地茶農加工龍井的過程,并經品嘗對其贊美有加。杭州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影響著杭州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據《神農本草經》一書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庇纱丝芍璨坏哂嗅t藥價值和保健功效,還在精神層面上為品茶者帶來身心舒暢感。茶作為聯系平頭百姓與高管貴族的一道橋梁,于平頭百姓而言講究“油鹽醬醋茶”,于高官貴族而言則講究“琴棋書畫茶”,以茶待客、飯后飲茶儼然成為國人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浙杭一帶茶文化璀璨而濃郁,閑賦時間在茶樓品茗已然成為當地茶客的一項娛樂活動,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企業開會都將茶館視為首選場所。
現代茶館建筑外環境設計是一種基于以人為本從茶客生活需求考慮的探索過程,對人文的關注是其核心,僅有如此方能真正確立設計價值與設計方向。茶館建筑外環境設計從適宜關懷入手,設計過程充分遵從整體性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并以關注人文、重視情懷作為出發點。本文采用多種不同的設計手法,從茶館內立面上進行合理分配與規劃、室內景觀設計都是體現茶館設計藝術風格的重要途徑,它是一種反應空間意義和古典色彩的渲染過程。
2.1 重視地域人文條件下的室內空間創意
茶樓是我國特殊文化最為突出的一筆,其室內空間設計糅合茶元素也是凸顯地方人文精神的一種形式。茶樓室內空間設計既可改善人居環境,又能倡導大家積極追求個性化生活。該類設計的根本在于地區擁有濃厚的特色文化,在深諳地方人文特征的前提下,利用設計手段出產符合國人品味的作品。文化并非高檔無比的東西,它在人類日常生活細節中有所體現,比如飲茶、喝酒喝打麻將等娛樂活動均能稱之為文化。當然,這些文化也是平民化的東西,受到大眾接受,與地區發展息息相關,可以真實反映最為樸實的人文特征。地域文化為當地人帶來了極大的文化財富和精神享受,而對當地茶樓設施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比如杭州西湖地處城市西面,湖濱一帶則主要連系西湖與城區的紐帶,人頭攢動,商業極為活躍。當前,浙杭茶樓大部分開設于西湖景區周邊,其中以湖畔居、青藤茶樓最為有名。
2.2 地域文化的茶館與生態環境維護相結合
茶館的存在意義在于為人們提供與一個心靈放松的地方,盡管人們幾乎都是在室內進行喝茶溝通,但地域文化生態環境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愉悅的效果。我們在進行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室內空間模式裝修時,不能一味考慮市場,還要從環境維護角度出發,充分考慮環境的最大承載量和容納度。在進行地域文化裝修時,必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具體維護,必須認識到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室內空間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生態,能進行裝修的前提也是生態,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確保這一模式長久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完善監督法規,加大環境保護監督與維護力量,確保自然生態不被破壞,實現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室內空間模式與地域文化生態環境維護協調開展。
2.3 構建人文自然綠化,融合地域文化與人文資源
現代茶館內部空間環境種植綠色植物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鋼混建筑給人帶來的感覺過于凝重,需要借助植物綠化效果來保證茶館建筑環境的協調性,也是茶館建筑外環境設計的重要手段,同時還為茶客在外空間環境開展娛樂與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證。這種設計手段的初衷是人為本,它給更多的差個提供了回歸生命本質的靈魂空間。我國主要氣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因此在茶館內環境綠化設計上因仔細考慮綠植顏色搭配,以保證在不同季節環境里茶館建筑能達到四季常綠、三季開花的效果。通常來說,茶館的外環境綠化設計在春天宜用連翹、迎春、碧桃等植物;夏宜紫薇、紫藤、合歡、等開花植物;秋季則栽種黃護、楓、銀杏等樹種;雪松、臘梅、常青四個季節和冬季開花的植物配置。
2.4 充分利用好自然資源,注重環境保護
地域文化室內空間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秀美的自然環境。地域文化在裝飾過程中有著較高的環境要求,無論是水資源,還是空氣資源等等,都需要較高的標準。而一般情況下,我國地域文化發展較為成熟的區域,通常都是自然環境極為優越的風景區,因此,其自然資源可以被我們充分利用發展為茶館室內空間產業。結合我國市場對養生、健康產業發展熱度持續升溫,以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項目自然資源為內核,融入環境特色,打造產業鏈條,逐漸成為項目發展創新的突破口。但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一點,就是注重對自然環境的維護和重視,如今最難得的是優美的生態資源,因此進行創新發展時,必須做好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充分重視自然環境的利用,最大限度的避免地域文化裝飾環境的破壞。
2.5 充分利用好茶文化資源,注重區域環境保護
品茶的“品”字意味深遠?!吨芏Y·天官·膳夫》記載:“膳夫受祭,品嘗食,王乃食?!睎|漢末經學大師鄭玄曾批注:“品者,每食皆嘗之。”由此可知,品茶之“品”可以“品味”與“品嘗”兩種釋義?!捌穱L”即喝茶,“品味”即品評和甄別。品茶指細啜慢飲,享受美,讓自我精神上升至更高的境界和層次。明代徐渭所著《徐文長秘集》一書有言:“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從此看來,古代人對于品茶的氛圍和環境是比較重視的。通常,品茶環境由茶室、桌椅、園林和茶具等構成,將它們有機融合,方能營造一種良好的飲茶氛圍和品茶環境。而在家品茶,難以選擇合適的建筑物,然而有限空間內對于合適位置的選擇仍然具有余地。
2.6 構造地域文化的茶館室內空間融合模式
構造體系化的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室內空間模式事實上就是從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到地域文化的全流程模式。整個模式中從地域文化裝飾開始,就要考慮結合業主需求,打造滿足業主需求的全流程模式。比如通過對地域文化產地自然環境裝修,激發業主的生態觀光游需求,通過對地域文化采摘、制作過程進行改造,滿足業主參與體驗需求,通過對地域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形成相應故事,滿足業主的研學需求等等??梢哉f,完善茶館內容的過程,就是從業主需求出發的過程,是市場需求導向影響下的結果,而這一過程,就是構造從地域文化裝飾、制作到地域文化全面融合的模式。
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室內空間以遵循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在項目的整個壽命周期,有效的利用資源,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緩解我國能源的緊張,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結合地域文化的茶館室內空間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茶館地域文化設計工作應以適宜性為基礎,在設計階段盡可能考慮因地制宜的設計思路,合理利用本土風情文化與自然風貌,通過地域文化增加茶館的功能性需求與文化底蘊,它是一種反應空間意義和現代色彩的渲染過程,也是茶文化開發利用、茶館室內空間產業深度發展的重要基礎。
[1]唐黎標.茶館建筑室內空間材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建材發展導向,2014(24):38-39.
[2]吳玉涵.城市歷史地段作為商業步行街的景觀藝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3]趙瑞云.歷史街區商業步行街傳統特色營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4]李花榮.茶館室內空間工程施工工藝淺析[J].城市地理,2015(16): 102-103.
傅曦(1982-),女,江西新余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