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慶華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文化創意產業視角下陜西省茶產業遺產旅游開發研究
陶慶華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陜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生產的茶葉也曾經名噪一時。但是由于加工技術落后、生產規模小等因素,極大限制了陜西省茶葉產業的發展壯大。文化創意產業是對茶產業遺產資源進行保護性利用的有效途徑,本文提出將陜西省茶產業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的旅游開發策略。
文化創意產業;陜西;茶產業遺產;旅游開發
陜西在我國古代歷史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是其長期作為古代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更是因為其豐富的茶產業遺產資源。公元1260年陜西已經成為我國的茶葉主產區,并且在我國茶文化傳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陜西是我國絲綢之路開通的重要節點,也是我國北方地區少有的茶葉種植區,茶葉作為客觀存在的文化表現形式,在長期經濟發展中成為傳承優秀文化的產業遺產資源。并且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進一步發展,陜西茶產業遺產資源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然而由于我國經濟文化中心和茶葉主產區的南移,陜西茶葉產業的市場占有率降低,廣大民眾甚至認為西北地區根本沒有茶葉,或者對陜西茶葉產業持有偏見。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富有活力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日常消費的一部分,而傳統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創意產業,更能夠吸引消費者的興趣。陜西茶產業遺產能夠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也具有養生保健和觀賞價值,符合當代人的消費理念和文化追求。本文總結了陜西茶文化資源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將文化創意產業與陜西茶產業遺產旅游開發相結合的策略。
1.1 優越的茶葉生產加工條件
陜西省是我國古代茶文化的傳播中心,也是黑茶的發源地之一。陜西的茶園大部分位于秦巴地區,由于海拔較高,茶樹生長緩慢,茶芽鮮嫩,生長周期長,使得茶葉積累了更多營養成分。研究表明,陜西地區生產的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超過25%,氨基酸含量也超過其他茶產品。目前僅陜南地區的三個市中,就有超過80%的地區種植和生產茶葉,總產量超過一萬多噸,因此,成為陜南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陜西地區常年水霧籠罩,陽光照射率較高,非常適宜茶樹生長,茶葉富含硒、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無工業污染,所生產的茶葉無論是色澤還是口感均較好。
1.2 茶鄉風情游打造生態旅游品牌
近年來在陜西旅游行業與茶葉行業的共同推動下,陜西茶文化旅游得到進一步發展,并且通過開展茶鄉風情游等旅游項目,打造了一批茶文化生態旅游品牌。陜西地區氣候溫潤,種茶范圍廣泛,具有悠久的歷史,也形成了獨特的茶鄉風俗文化。例如,漢中地區傳承了漢代流行的煮茶法,被稱為我國茶文化的活化石。該地區通過開發西鄉等生態茶園,打造以特色茶文化為主題的風情旅游產品,推出集成種茶、制茶、賞茶等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線路,讓游客在觀光游覽茶園美景的同時,了解陜西獨特的茶文化魅力,促進陜西茶文化的廣泛傳播,達到旅游與茶葉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1.3 茶文化節為陜西茶產業遺產旅游開發提供機遇
陜西地區獨特的地理風貌與飲食文化,以及在長期種茶環境中形成的飲茶風俗,成為打造特色旅游的重要文化資源。例如,陜西漢中地區的茶禮,依然保留了漢代的茶文化風情和飲茶禮儀。陜西省一年一度茶文化節的開展,通過展示不同類型的茶產品,開展與茶文化相關的表演活動,展示茶文化生態作品,以及茶葉質量評價和茶藝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對外宣傳推廣陜西省的茶產業遺產,達到弘揚茶文化、塑造茶品牌的目的。通過茶文化節不僅可以吸引更多中外游客,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陜西地區的茶產品,有助于促進生態茶園觀光旅游等產業的發展,也為陜西茶產業遺產旅游開發提供了思路。
2.1 運營分散缺乏管理
陜西省茶葉生產基地的規模普遍偏小,茶葉品牌眾多,但是在全國缺少知名度,且管理混亂。事實上陜西地區很早就出現了“漢水銀梭”、“秦巴霧毫”等小有名氣的茶葉品牌,之后不同的縣區紛紛推出各自的茶葉品牌,甚至部分鄉鎮也加入打造茶葉品牌的競爭中,導致陜西地區的茶葉品牌迅速增多,然而幾乎找不到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由于茶葉生產地相對分散,不同的地區各自經營,或者以家庭為生產單元,缺少具有號召力的龍頭企業,很難將不同的茶葉基地整合在一起。很多茶葉經營者由于缺少專業技術知識,或者由于沒有經過專業的技術培訓,很難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很難提升茶葉加工品質。
2.2 整體生產率偏低
陜西省茶葉生產雖然總體產量較高,但是存在制茶技術落后,加工設備更新慢等問題,部分地區的制茶技術依然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導致產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無法有效提升。陜西省的茶園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由于這些地區交通、文化建設等基礎設施相對較差,茶農對茶葉生產缺少投入,或者缺少對機械加工的認識,導致這些地區的茶葉生產規模無法迅速擴大。研究表明,陜南地區很多茶園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建成,依然沿用播種的種植方式,導致同一茶園的茶樹個體差異較大,且發芽時間、采摘無法有效控制,極大增加了茶葉采摘、加工的難度,也使得生產的茶葉質量不高,直接制約了陜西地區茶葉產業的快速、有序發展。
2.3 缺少市場競爭力
研究表明,2012年陜西省生產茶葉總量超過八千多噸,在全國茶葉產量中所占的比例約為1.3%左右。陜西省的茶葉大部分在西北地區銷售,只有少數品牌銷往南方地區,部分地區生產的茶葉僅在本縣區銷售。作為茶葉消費大省,每年該省消費的茶葉超過兩萬噸,而本省生產的茶葉不足銷量的一半。同時陜西省本地銷售的茶葉多以散裝茶、低檔茶為主,而外地茶葉占據了大部分營銷市場,如在西安很多餐飲店里,客人用餐時一般都會選擇杭州、福建地區的茶葉,如鐵觀音、碧螺春等。實際上,陜西省也有高檔優質的茶葉,如“午子仙毫”、“八仙云霧”等,但是由于管理不當等原因,很難擴大市場營銷范圍。
3.1 以文化體驗為主題營造創意旅游氛圍
產業遺產資源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文化創意產業與茶文化資源的結合,依托文化創意和創新,采用高科技與傳統文化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對陜西茶產業遺產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打造文化、娛樂、藝術、休閑等相結合的創意空間,并且完善與文化創意旅游相結合的配套設施,如酒店、交通等,營造良好的文化創意旅游氛圍。陜西省茶文化資源的創意開發,應該融合科技、時尚、生活等元素,拓展文化創意產業鏈,注重設計開放、便捷、親民的旅游產品,以吸引更多游客、運營者的目光,將茶產業遺產變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同時在滿足旅游觀光需求的基礎上,也需要充分挖掘陜西茶產業遺產的藝術、人文價值,利用先進科技開發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的體驗活動,如制茶工藝體驗、主題展覽等。
3.2 合理定位和科學設計茶產業遺產旅游項目
陜西地區具備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茶文化、生態觀光和創意旅游等資源的整合,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政府部門應該發揮宏觀調控作用,鼓勵文化創意理念在旅游產品開發中的應用,鼓勵各地區通過市場調研和準確定位,將農家樂、鄉村風俗與茶產業遺產旅游開發相結合,既保持區域特色,又體現創意和創新。開展佛茶文化游、制茶體驗游等,讓茶產業遺產的內容更加豐富,進而吸引更多客戶群體。研究表明,陜西地區的主要旅游客源來自周邊幾個省份,且以春秋兩季旅游人數最多。因此,陜西省可以根據旅游淡旺季的不同需求,開發設計不同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例如西鄉萬畝觀光茶園、有機生態茶園等,并且將當地自然風光與茶葉深加工、創意旅游相結合,力爭將茶文化旅游產品打造成區域品牌。
3.3 加強宣傳推廣和旅游區建設
茶文化若拋開與健康、習俗、飲食等方面的關系,很難將其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對陜西茶產業遺產的開發利用,需要通過與其它事物的關聯提升其文化內涵,實現與旅行社、游客、社會機構的良性互動,讓更多的游客了解茶葉的應用價值,提升游客對茶文化的興趣。旅游開發人員必須深入研究陜西茶文化,采取微博、貼吧、景區網站等多種網絡營銷方式,并與其它景點聯合開展講座、培訓、研討會等活動,讓更多的人全面了解茶文化,擴大茶文化的廣泛傳播。設計與當地民俗風情相契合的茶文化旅游產品,加快建設旅游區、旅游度假村等,結合市場變化不斷豐富旅游服務內容。建設陜西茶產業遺產旅游黃金路線,通過吸引大量游客提升陜西茶文化旅游的影響力,將茶文化與詩詞歌賦、戲曲表演、知識競賽結合起來,依托茶文化節、茶文化博覽會等提升知名度。適當開發與茶文化旅游相關的紀念品,如茶飲品、茶點等,以精美的包裝展現茶文化的魅力,結合多項配套服務打造具有創意性的旅游環境。
陜西茶產業遺產資源與創意旅游的結合,通過科學規劃與深度開發,可以打造以茶文化精神享受與茶葉產業推廣為宗旨的旅游服務。目前人們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品味,并且追求具有創意的消費內容。陜西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和推廣,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益嘗試。
[1]徐艷芳,王蔚.文化產業視角下工業遺產價值實現模式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3(10):8-113.
[2]薛華菊,方成江,馬耀峰.產業融合視角下陜西旅游遺產文化業發展模式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4(6):52-54.
[3]張德平.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揚州茶文化旅游開發[J].福建茶葉,2016(3):142-143.
[4]周婷婷.我國茶文化遺產景觀的法律保護機制——以貴州省為例[J].福建茶葉,2016(3):342-343.
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D256“陜西省工業遺產保護與旅游利用”;寶雞文理學院院級重點項目ZK16091“寶雞旅游業循環經濟研究”。
陶慶華(1982-),女,陜西寶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