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南陽473061)
茶文化與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與開發研究
王瑩
(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南陽473061)
在對中原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茶文化與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之間的整合與開發應用。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構件,其許多思想內涵發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也蘊含著茶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生態要素。為此,具體的整合與開發路徑包括:梳理茶文化的形式內涵思想要件、建立辯證統一的茶文化滲透模式、基于全域旅游打造中原文化互動、以茶社為依托傳播中原特色文化。
茶文化;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整合;開發
中原大地蘊含著十分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都可以與旅游產業相結合,而成為打造區域文化旅游的重要載體。從近年來我國旅游市場發展結構的動態演化趨勢中可知,文化旅游項目逐步受到游客的青睞,這不僅歸因于域內文化與域外之間的差異性,也歸因于當前游客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當各地大力發展文化旅游之時,在對中原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茶文化與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之間的整合與開發應用。之所以提出這一觀點在于,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構件,其許多思想內涵發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也蘊含著茶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生態要素。從而,這就能顯著提升當地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品質。為此,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做以下闡述。
從可操作性原則出發,這里將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做以下三個方面的解構:
1.1 思想文化元素資源
從歷史觀的視角下出發,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中原地區仍保留著與時代要求相契合的儒家文化元素。如,儒家文化下的家庭文化、教育文化。中原地區的民眾十分重視家風建設,并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家風和持家理念。教育文化主要根源于孔子學說,而孔子的教育觀也在中原大地獲得了深刻的積淀。重視家庭教育和知識教育與家風建設融為一體,便使得中原思想文化顯得獨具特色。
1.2 生態文化元素資源
中原地區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生態文化,這種生態文化植根于農耕社會的意識形態之中,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特色。其中,重視土地和愛護土地,構成了生態文化元素的核心內核,在社會勞動實踐中又逐漸形成了中原人勤勞樸實的性格。所有這些又在家庭環境中得到體現,并對家風建設起到了能動的正面作用。生態文明中內含有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在中原大地因人們對土地的愛護,也使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可能。
1.3 人文文化元素資源
人文文化所涵蓋的內容則更為豐富,其不僅可以理解為社會文化傳統,也可以從飲食文化、交際文化中得到窺見。人文文化元素資源首先以顯性的特質呈現出來,而后再從顯性要件的背后提煉出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可見,人文文化資源也就成為了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組成部分。
這里的茶文化固然是中原地區的茶文化,且其天然植根于中原特色文化要件之中。因此,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相整合并不存在問題。但從商業開發的角度而言,則需要探尋茶文化與之整合的著力點。具體而言,可以將著力點歸納為以下三個環節。
2.1 茶文化形式與旅游資源整合的著力點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中原特色文化旅游開發應突出滿足域外游客的消費需求。不難理解,域外游客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整體感受中原特色文化旅游的魅力,那么這就需要重視茶文化形式的展現。茶文化形式主要指向與茶有關的外在形態,如品茶、賞茶、茶道、茶藝,以及這些外在形態所依托的時空維度。上文已經提煉中原地區的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構件,所以圍繞著與這兩類文化進行嫁接,則需要以茶道與品茶為主要形式。
2.2 茶文化內涵與旅游資源整合的著力點
在有限的旅游時間內,如何引領域外游客感受中原特色文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助于解決茶文化內涵與之的著力點。眾所周知,文化是依附于物質載體之上的,所以這里需要探尋中原特色文化所能夠依附的物質載體,且能與旅游產品特征相符合。儒家文化可以在茶社中獲得感知,農耕文化則可以在茶園中得到感知。另外,借助一定的文化古跡瀏覽,也可以使游客獲得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感知效果。為此,這就形成了這里的著力點。
2.3 茶文化意識與旅游資源整合的著力點
能夠使游客對中原特色文化旅游形成深刻記憶的,并不是視覺和聽覺感官所建立起的信息反饋,而是對文化思想和意識所形成的能動反映。而且,這里的能動反映又是建立在游客獲得深刻體會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游客的主觀能動性。
在具體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需要建立以下三個方面的模式定位:
3.1 植根性模式定位
顯而易見,這里的“植根性”是指茶文化形式、內涵、思想的區域植根性。因此,在進行茶文化與中原特色文化旅游相結合之前,首先就需要去提煉出具有中原特色的茶文化構件來。以河南作為中原地區的代表省份,如出產信陽毛尖的信陽地區,該區域便蘊含著深厚的茶文化,進而也同時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茶文化特質。若是在該區域形成茶文化與文化旅游項目之間的結合,則需要挖掘信陽毛尖種植的生態文化資源,以及人際交往中的茶文化資源。
3.2 滲透性模式定位
滲透性模式定位發生于植根性模式定位之后,其主要聚焦茶文化如何與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而這里的結合狀態不是板塊式,而是在相互滲透下來形成辯證統一關系。通過轉換思維不難發現,中原茶文化也應成為中原特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進行滲透時應不分主次,而是在滿足旅游產品供給要求的基礎上,完善二者的滲透狀態。另外,以茶文化的形式要件來與儒家文化、農耕文化相滲透,將能對游客產生直觀和生動的感官刺激。
3.3 思想性模式定位
思想性模式定位應成為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和創新點,而且也是提升當地文化旅游品質的切入點。從各地文化旅游開展的經驗中可以感知到,若要將旅游地的文化思想植入游客的腦海里幾乎是不可能,這不僅與游客的消費心態有關,也與旅游產品的供給方式有關。因此,思想模式定位應建立在有效的旅游產品供給方式之上。
根據以上所述,實施方案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 梳理茶文化的形式內涵思想要件
“茶文化與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和開發”只是一種泛稱,在具體的實施中需要將其具體到特定的區域中來,所以這也賦予了梳理茶文化形式內涵思想所需要的空間維度。上文提到了河南信陽地區,那么將該地區作為文化旅游資源地時,就需要植根于信陽地區的茶文化特色。從旅游經濟學原理可知,旅游產品需要滿足新奇性和差異性的特征,所以在梳理茶文化要件時也應突出特殊性,而對于一般特性可以給予概括。
4.2 建立辯證統一的茶文化滲透模式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中原茶文化本身就屬于中原特色文化范疇,那么在建立起茶文化與文化旅游資源之間的滲透關系時,便應該在辯證統一下來展開。聚焦中原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資源,品茶文化、茶道文化便與儒家文化相滲透,而且基于不同的具體地區應格局特色。生態茶園觀賞項目所蘊含的生態文化,就與中原農耕文化相融合。而且,隨著辯證統一的滲透模式不斷推進,中原地區的名茶又能支撐起中原文化旅游項目的開展。
4.3 基于全域旅游打造中原文化互動
中原儒家文化表現在家庭文化、社會人文文化之中,所以為了使域外游客感受到這些特色文化,則需要在全域旅游項目中打造家庭旅游產品。筆者建議,可以建立起“以茶會友”式的家庭旅游服務項目,使游客能在家庭旅游服務項目中獲得休憩,并與農家進行信息交流來感受到這里的家庭文化氛圍。這里突出“互動”二字,便在于需要重視家庭旅游服務與當地茶葉品牌塑造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中原茶葉貿易的拓展。
4.4 以茶社為依托傳播中原特色文化
茶社可以作為中原特色文化旅游項目的驛站,在這里游客可以在導游的引導下進行內心體會的交流,也可以在品茶中來品味說書中的“中原故事”。與之相聯系的文化旅游輔助項目,在各地還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創造。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以茶社為依托來傳播中原特色文化的方式。借助這一方式,則能加強游客對中原特色文化的體悟和升華。
無論從理論上如何闡發有關文化價值塑造的問題,最終仍需要旅游業工作者的親自參與;其中,導游人員則是親自參與的重要主體:(1)選派核心人員前往高校或研究部門進修,系統學習有關茶文化文化與旅游產品聯系的文化知識。與此為基礎,通過傳幫帶的開展推進導游隊伍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2)培養對旅游產品進行文案設計的功底。一項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首先需要借助媒介向社會展示。而如何圍繞核心產品來烘托旅游價值,則需要植入恰當的文化內涵信息。(3)形成集體備課的長效機制。面臨著各類型游客的提問,如何給予滿意的回答已成為當前的最大挑戰。伴隨著互動形態的展開,集體備課機制可以將每位導游遇見的問題給予備案,并給出合理的解答思路。
本文認為,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構件,其許多思想內涵發源于中原大地,而且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也蘊含著茶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生態要素。為此,具體的整合與開發路徑可圍繞著:梳理茶文化的形式內涵思想要件、建立辯證統一的茶文化滲透模式、基于全域旅游打造中原文化互動、以茶社為依托傳播中原特色文化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1]陳佳佳.文化強國視閾下中原經濟區體育非物質文化的開發研究[J].教育,2015(19):135-136.
[2]吳雙.探究文化翻譯在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科研, 2016(1):287-287.
[3]吳國璽.基于“中原文化旅游圈”的許昌旅游空間優化[J].許昌學院學報,2009(5):132-136.
[4]王勇強.試論中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4-86.
[5]位俊達.大審美經濟視角下中原經濟區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21-24.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基金項目“中原特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編號:162400410421
王瑩(1983-),女,河南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