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冠紅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牡丹江157011)
交互設計在茶展示空間中的應用研究
戰冠紅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牡丹江157011)
在信息數字化技術融入到社會各個領域的進程中,也對展示空間設計產生了滲透性的影響和作用,在崇尚異型的非線性設計思路之下,一些設計師開始將目光關注于本土化的、地域化的文化信息內容。他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將富于地域特色和本土記憶的設計創新化,力求引發人們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在茶展示空間的設計領域中,設計者逐漸趨向于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并恢復對傳統符號的認知,采用媒體技術,實現交互式的設計,使茶展示空間更加的具有參與性和互動性,使觀眾體驗和感受到豐富而獨特的文化信息,對觀眾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交互設計;茶展示空間;設計;文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不斷的上升,茶文化不斷滲透和融合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及審美情趣的重要載體。在信息技術融入到茶文化展示館的應用過程中,它極大地影響了茶展示空間的主題風格,并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之下,使人們感受到茶文化的動態體驗,設計者運用全新的交互設計模式和理念,充分顯露出在茶展示空間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特征,用其動態的、特殊的表達符號和形式,向觀眾傳遞豐富的文化信息,極大地增強了茶展示空間的吸引力。
交互設計理念由美國的比爾·莫格里奇提出,這是一種基于人與產品互動的一種創新設計理念和模式,注重以用戶為主體的設計體驗,在人機交互的界面之下,可以使用戶不自覺地融入到交互設計的之中,感受到產品使用或服務享受的過程。它包括人機互動、多媒體互動、體驗式互動等。其中:在人機互動的界面之下,設計者與計算機進行信息的交互和傳遞,使計算機系統成為了產品信息或服務信息傳遞的有效窗口;在多媒體互動的展示之下,可以充分運用背投式互動墻、虛擬成像、實景互動投影、觸控交互等方式,實現動態的交互設計;在體驗式互動設計模式之下,可以使用戶體驗到別致新穎、靈活趣味化的互動狀態,享受到產品或服務的完美體驗過程。在具體實踐設計應用的過程中,要根據建筑的條件、空間功能以及其他相關因素,進行合理的設計模式運用。
在交互設計的展示空間應用中,要求具有鮮明的主題風格,能夠滿足空間條件和展品陳列、交流互動的需求,注重創造個性化的創意空間,可以充分運用不同材料的質感和機理,來實現對空間的協調設計,從而體現出人文主義設計理念和思想。在交互設計的展示空間應用時,還要注重與用戶的體驗和互動,要基于對觀眾的行為和心理需求的分析前提,使其展示空間的主題包裝具有體驗性和動態趣味性。
中國傳統茶文化需要加以傳承和普及,茶博物館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茶文化傳播的載體,它可以極大地擴充人們對茶文化認知的視野,更好地提升人們的人文素養。在將交互設計應用于茶展示空間的設計應用過程中,主要有如下四種應用類型:
2.1 動態體驗展示
2.1.1 茶影像展示。這是運用動態的視頻畫面,呈現出各種茶事影像的視頻電影、紀錄片、“微電影”等,它可以結合茶展示空間結構和大小,選取適宜的茶影像展示視頻資料,給觀眾以新奇別致的體驗。例如: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就以獨特的視角對世界茶文化進行了探尋,以優美的畫面展示、豐富的人文內涵,以寫實的方式表達和傳遞出現實客觀存在的各種茶人茶事等。又如: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就動感地呈現出中國北宋時期汴京的茶風茶俗,有閻立本所作的《蕭翼賺蘭亭圖》就制作成了動態的煮茶場景,使觀眾對傳統茶文化中的煮茶流程有更為深入而細致的了解。
2.1.2 茶動態模型。這是將中國傳統茶文化內容中的展示物品改變原有的靜止狀態,轉換為動態的模型狀態。例如:一個小型茶葉的制作機械展示品,如果單純地以照片加以展示,固然可以使觀眾了解到這種茶葉制作的相關機械,然而,卻無法深入到茶葉制作機械的細節和結構。而如果將這種小型茶葉制作的機械制作成動態的模型,則可以使觀眾更為深入地了解這種茶葉制作機械的運動原理及其功能。又如:為了讓觀眾更為生動地體驗到中國典籍《茶經·五之煮》中的情形,則可以采用茶動態模型的設計方式,陳列出動態的“三沸”模型,靜止的水中吹入適量的氣體,則會使其呈現出《茶經》中所描繪的場景,并能夠使觀眾細致入微地體驗和觀察“三沸”的不同之處,體驗到《茶經》所描述的“魚目、涌泉連珠、騰波鼓浪”的具象形態。
2.1.3 茶藝表演。茶藝表演內含豐富的語言、動作、音樂和環境要素,以生動活潑的茶藝表演姿態,向觀眾傳達民俗文化信息,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神奇。在茶藝表演之中,以主題為核心,通過茶藝表演者的沏茶技藝表演和品茗藝術表演,可以使觀眾享受到無與倫比的精致體驗,獲得心理的慰籍、審美情操的熏陶和浸染。
2.1.4 實踐操作體驗。在茶展示空間設計中,可以將觀眾動手實踐操作融入其中,可以根據茶展示空間條件,讓觀眾參與到茶葉制作、茶點制作的過程中,更為真實地感受和了解到茶葉的多種形態、龍井茶的制作工藝、在揉捻茶葉的實踐中了解茶的發酵、干燥工序等。同時,還可以在茶展示空間中充分利用有限的場地,向觀眾展示并實踐體驗茶簍、竹扁、小型揉捻機、炭火、茶炒鍋等制茶工具,感受到傳統制茶的樂趣。
2.2 互動體驗展示
2.2.1 營造互動體驗場景。在茶展示空間之中,可以將茶文化內蘊的人文歷史景觀加以營造和設計,使觀眾品嘗到原汁原味的民俗茶文化,在生動而真實的場景中實現與茶的互動,更好地詮釋中國傳統茶文化內涵。如:營造藏民飲茶場景;以地域風格的民居吊腳樓為背景的傣族烤茶場景等。
2.2.2 茶道互動體驗活動。在茶展示空間設計中,還可以創設和融入茶道互動體驗活動,在環境布設、茶具配置的前提下,讓觀眾參與站姿、走姿、奉茶等茶事活動的體驗練習,體會茶道活動中的茶道準備、茶藝、飲茶、交談等活動的樂趣,更好地培育觀眾的審美情感以及對茶文化禮儀的運用,與觀眾的互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其對茶文化的興趣。
2.3 虛擬空間展示設計
在設計者創設的虛擬空間之中,觀眾可以借由聯想的方式,獲得真實的空間體驗,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營造出新奇別致的感官體驗,使觀眾領略到茶文化的精髓。
2.3.1 茶數字博物館。在數字化技術的普及運用之下,茶數字博物館就充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以茶為主題文化內容,讓觀眾欣賞和瀏覽到超越現實時空限制的茶文化網上瀏覽。
2.3.2 幻影成像展示。這主要是運用“實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學成像原理,將茶事活動影像投射到模型景觀之中,形成影像與場景相融的技術運用。在這個幻影成像展示之下,可以使觀眾更為直觀而生動地體驗到真實的歷史場景,實現茶事活動與觀眾的互動體驗。如:茶馬互市、孫皓密賜荼荈以當酒等,在這些茶事歷史活動之中,觀眾可以清晰地把握茶文化的歷史活動,充分而全面地感知茶文化。
交互設計在茶展示空間的運用,極為生動地展示出空間藝術和展示藝術,它顯示出人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在捕捉美的過程中,可以使人們的心情更為愉悅,審美體驗更為豐富。
3.1 節奏之美
在交互設計應用于茶展示空間的過程中,要注重其節奏性,以更好地與觀眾的瀏覽層次、瀏覽興趣相一致,要使觀眾在不同節奏律動的茶展示空間中,領略到其設計的微妙之處,通過鋪墊、轉折、延伸式的茶展示空間設計,可以使觀眾恰到好處地觀看、聆聽和觸摸茶事活動。
3.2 自然之美
通過交互設計的新型設計方式,可以使觀眾動手實踐和深入到自然的采茶、制茶的氛圍之中,真切地辨別碗釘、雀舌、蓮心等茶的實物形態,在氤氳的茶香裊繞之中、在嫩綠的茶芽水霧之中,與自然融合為一體,感受到來自于自然的饋贈,體驗到純粹的、自然的愉悅。
3.3 生活之美
在交互設計之下,茶展示空間為觀眾營造出茶文化的場景,可以讓觀眾感受到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烤茶、成都的茶館等場景,在千姿百態的茶文化場景之中,攝取到茶文化的滋養,領略到茶文化的閑適與淡然之境,體會到茶文化質樸、純真的生活之美。
3.4 意境之美
在交互設計之下,茶展示空間引發人們的思考與聯想,使人們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進入到互動式體驗的文化藝術時空之中,在極強的互動展示之下,感受到茶文化的意境之美。例如:茶道活動就可以借助于服裝、環境、音樂等氛圍的營造,讓觀眾享受到“茶禪一味”的獨特意境。
總而言之,在茶展示空間之中應用交互設計,可以基于觀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層次,進行不同的茶展示交互設計,可以采用諸如動態展示設計、交互展示設計、虛擬空間展示設計等方式,將茶文化及各種茶事活動融入到茶展示空間之中,使觀眾在各種不同展示方式的情境之下,實現與茶文化的互動,更好地體驗人生,獲得情感的疏導、心靈的滌蕩、道德的熏陶。同時,在交互設計應用于茶展示空間的過程中,也可以較好傳遞出茶展示空間的獨特價值和審美內涵,在藝術與技術的交融之下,更好地實現對茶文化的傳播。
[1]陳莉.基于傳播學理論下展示空間的交互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
[2]馮慧超,周越.現代展示空間中交互設計的研究[J].藝術教育,2014 (11):246.
[3]周橙旻,KANERJake,梁爽,周敏.基于交互技術的家具展示創新設計探討[J].包裝工程,2015(14):18-22.
[4]王鑫.交互設計在展示空間主題包裝中的應用[J].中國包裝工業, 2015(16):31-33.
[5]李琳.基于交互體驗的展示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19): 92-93.
[6]張瀚文.當今展示藝術中的交互設計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4 (4):86.
[7]郭曉燕,高銳濤,汪雋.新媒體展示設計中的交互設計方法探索[J].包裝工程,2016(8):166-169.
牡丹江師范學院科研項目,青年學術骨干項目,《交互設計理念在黑龍江會展環境空間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GG2017007;牡丹江師范學院科研項目,服務地方項目,《牡丹江地區滿足民間傳統建筑形式研究及旅游開發》項目編號:FD2017003。
戰冠紅(1988-),黑龍江人,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會展,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