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洋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組織部,四川廣漢618307)
初探茶文化融入到我國大學生道德和禮儀教育
李遠洋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組織部,四川廣漢618307)
茶文化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的核心思想,不僅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蘊,還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價值。在當代素質教育不斷普及的過程中,大學道德與禮儀教育也受到更多關注,茶文化在大學生道德禮儀教育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使學生互動而更加豐富人文體驗,進而不斷完善其人文修養,道德水平,建立良好的禮儀習慣。本文對茶文化在中國大學生道德與禮儀教育中的應用進行幾點分析。
茶文化;大學生道德;禮儀教育
大學生道德與禮儀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僅僅具備優良的科學文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以及良好的禮儀習慣,這樣才能夠符合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優良人才。茶文化在我國大學生道德與禮儀教育中的應用,能夠豐富禮儀道德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的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茶道中富含很多做人的道理,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茶文化成為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特殊文化形式。人們在品茶的同時,更渴望了解到茶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價值和藝術價值。由于茶文化具有改變人類思想,讓人類情感有清醒的意識,因此,在了解茶文化中所具有的教育和指導意義的同時,需要對茶文化本身的意義有充實的總結。
茶道注重的是人心的修養,思想得到豐盈的同時,讓人的精神境界可也不斷攀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了解了茶文化以后所具有的思想會產生分歧,因此,在進行茶道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修身養性、領悟人生的過程,更注重培養人的個人道德,讓人的內心尊崇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時人們通過品茶會對生活中出現的刀光劍影、殺戮現象感到唏噓,有時又會通過品茶來感受生活中的一絲安靜和祥和,在配合人們思想的理解和認識的同時,讓茶文化充分的發揮它的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實力。
作為衡量一個人在社會、民族或國家中的尺度,禮儀是一個非常好的衡量道德的標準,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與其教養有直接關系。只有確保社會或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養,按照禮儀完成教育和個人修身的過程,注重工作、學習環境中的細節,用理性的思維能力,并懂得取舍,來完善個人素質和品質修養,才能達到禮儀教育的真正目的。
2.1 修身養性
人們喜歡在安靜、自然的環境中進行喝茶的活動,喝茶具有養生的功效,也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讓人的思想得以提升,且能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道德素質。以獨處的方式在安靜的環境中喝茶,可以讓人以平靜的心態去認識生活中的問題真相,并可以戒驕戒躁,以平和的心態去處理問題。
2.2 注重細節
沖泡茶的每一個步驟都十分講究,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品質和沖泡茶的習慣。沖泡茶講究茶葉的好壞以及水溫的高低,只有恰當的進行每一個沖茶的步驟,才能讓沖出來的茶水具有更高的濃度,體現茶清香的同時,也展現了沖泡者對于茶的用心。選擇適當的茶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個人的品格,人們在小心操作的過程中,對于環境的要求以及時間的把握都十分嚴格,因此,講究的人都會細心的完成每一個步驟,長年累月,持之以恒,讓這種喝茶方式成為一種習慣,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2.3 提升禮儀
為了更好地學習禮儀,需要不斷努力學習茶藝的相關知識。現代社會,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更注重彼此的禮貌關系,不論是親朋或者是同事以及朋友,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都需要彼此尊重。喝茶也是如此,只有做到每一個禮儀步驟都拿捏得體,才能讓茶藝禮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生活態度的同時,增加與朋友交往的機會,建立更深刻的友誼。
2.4 促進思考能力
一個人通過不斷的思考,可以理解更深的茶道思想,在不斷提升個人思考能力的同時,讓大腦時刻處于活躍的狀態,有助于在工作和學習中收獲更多的寶貴知識,也可以讓人的精神處于興奮的狀態,以積極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2.5 懂得取舍
品茶講究天人合一的態度,以及追求自然的想法,茶道的中心思想是告誡人們不要急躁、盲目的去追求目標,要按照事情的發展規律以及自然規則,循序漸進地完成一件事情。將茶道思想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可以讓人在遇到困難時,不盲目、不焦躁,冷靜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并在恰當的時機給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總之,茶文化中富含豐富的人文理念,禮儀文化,通過學習茶文化,普及茶文化,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之成為更加優秀和完善的高素質人才。
結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主要思想內容,中國的茶文化變得更加博大精深。將茶文化應用到現代教育理念當中,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緩解學習壓力,與同學之間建立深厚的友誼,并利用與茶文化有關的知識進行溝通和交流,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信任,也更加尊重。以茶道的沖茶、喝茶、泡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按照以下三點方法完成教育過程:首先,不斷加強學生的精神領悟能力,確保以茶文化為中心來設立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導思想;其次,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和認知生活;最后,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節儉、清廉的思想,對現在的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和指導意義。由于物質的豐富,現在的學生變得更加懶惰和奢侈,將茶文化應用到提高學生精神理念的教育當中,可以讓學生成為幫助社會繁榮、富強的高素質人才。學校還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教學設施,以茶文化為基本教學理念,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可以借助茶文化中心思想,完成學習之路。
3.1 團結協作精神
學習茶道的內容可以有效的促使團隊之間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茶藝表演的核心技藝是沖泡茶的手法和時間的掌握,才藝表演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價值,表演者精湛的表演形式也可以增加茶的古典韻味,吸引觀眾的眼球,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現階段的茶藝表演過程多半由三個人共同配合完成的,其中包含了主泡人員、輔助人員以及解說人員。完成泡茶的主要工序是主泡人員的工作,輔助人員則完成焚香、傳遞茶具以及敬茶的過程。解說人員需要對每個步驟、每個環節做詳細的步驟說明,并以學生的身份以及之間的配合進行講解。每一次配合和角色互換過程的解說內容要較為新穎,具有更高專業性的同時,保證整體的茶藝表演過程更能展現團隊之間的合作關系。由于三人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密切的配合,才能在不破壞茶藝表演氛圍的同時,讓表演過程中所展現的和諧之美帶給觀賞者更美的視覺享受。表演既考驗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又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的基本技能不斷提升。
3.2 茶的審美與情趣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通過不同的審美讓人們懂得茶文化中所具有的高深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以茶文化為出發點,完成茶文化中的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等美學特點。人們在這安靜的環境中,更能品味茶的韻味,了解茶帶給人的精神世界的享受。教師在講述與茶道有關的教學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品嘗或觀賞的方式,了解茶之美,提升個人審美興趣和審美情操的同時,保障學生在繁忙的學習壓力下可以適當的放松,做到張弛有度,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品一杯清茶,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注重個人的儀表,以整潔、干凈的外觀去進行學習,以謙虛禮貌的態度進行交流,讓個人的舉止受到別人尊重的同時,為其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學生在學習茶道的過程中,需要了解茶本身所具有的色、形、香、味的特點,多方位的思考和全面的觀賞,來完成對茶葉的觀賞和學習過程。學生在表演時需要處于一個安靜的環境,這既是對茶文化的尊重,又是對表演過程的一種重視。由于學生需要完成茶藝表演過程中的洗器、放茶、沖泡以及敬茶等過程,因此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盡可能地展現茶文化的特殊韻味,學生只有把握好每一個環節的細節,才能沖泡出具有淡淡清香的茶水,讓整個的表演過程更有詩情畫意的感覺。表演者與觀賞者在安詳的氣氛中領悟茶文化的精髓,不僅能不斷提升自身人格和道德修養,還能讓茶文化發揮巨大的指導和教育價值。
3.3 節檢、清廉的思想
學生在學習茶道課程的過程中,要體會茶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思想,作為世俗的一種飲品,茶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以茶的精神為教育理念,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和道德品質,讓學生學習茶性的勤儉和淡雅,始終保持一個謙虛的學習態度,才能學習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美德。在安靜的環境中求生,以勤儉的方式提升個人品德和情操,可以讓學生不被世俗誘惑所干擾,按照自身意愿和不斷努力,來實現制定的目標。對于生活事物要有積極的看法和客觀的態度,學生不會因為生活的富足而變得腐朽,才是教師以茶道為教育思想開展教學活動的真正意圖。讓學生在內心當中形成節儉、清廉的思想理念,可以促使學生在勞累的學習生活中得到心靈的釋放。學生需要不斷磨練意志,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精神磨練個人品質、鍛造堅韌勇氣的同時,讓學生可以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茶文化在學生道德禮儀中的應用,是我國高校素質教育普及發展的趨勢,茶文化不僅能夠提升學校的文化氛圍,還能夠在無形中感染和提升學生的思想行為,使之成長為更加優秀的高素質人才,正是由于目前我國道德禮儀教育的確實,茶文化的融入才顯得更加重要。本文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15(5):12-14.
[2]王化.中華茶文化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5(8):23-25.
[3]單穎.論現代視域下茶文化傳播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J].品牌(下半月),2015(2):56-58.
[4]李翠英,余有本,周天山等.基于素質教育的茶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9):47-49.
[5]曾亮,官興麗.茶道文化對大學文明進程產生的影響分析[J].前沿, 2013(16):1-4.
李遠洋(1983-),女,四川新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