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敏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2160)
論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我國茶文化建設的融合研究
駱敏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2160)
如何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思相政治教育中去,實現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必然選擇。為此,探索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我國茶文化建設相融合的問題,便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對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茶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分析,二者融合的發展道路可圍繞著:理清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內在要求、整合茶文化資源與內在要求契合、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設置專項教學環節、培育大學生社團推動茶文化傳播等四個方面來展開。
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茶文化建設;融合;路徑
高職院校引領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那么在高職思相政治教育領域也需要自覺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聯系,從而建立起傳統思相政治教育與現代思相政治教育之間的融通路徑。隨著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在實踐這一融通路徑的同時,也促使筆者在思考一個問題,即如何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思相政治教育中去,這不僅與中央所提出的樹人教育理念相一致,也是實現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必然選擇。為此,探索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我國茶文化建設相融合的問題,便構成了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從主題設計中便可看出,二者的融合需要建立在互助和互利的基礎上,特別對于茶文化的建設來說,需要突出茶文化被青年人所接受和傳承的歷史使命感。由此,通過建立二者的融合模式便以高職學生為“中介”,架起了二者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具體而言,二者的辯證關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1 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為茶文化建設提供現實載體
從本文的開篇之處就已提出,茶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在于使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繼承茶文化所賦予的哲理性思維和養身思想,但這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為此,高職思相政治教育通過建立起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目標導向,便能為茶文化與青年人的接觸提供現實的載體。通過在思相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的顯性要件,以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去感悟茶文化的思想內涵,從而就能在高校教育范疇下,使我國青年人中的精英群體能夠增進茶文化的修養。
1.2 茶文化建設為高職思相政治教育提供有用素材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創新高職思相政治教育模式中來,這仍然是處于正在探索中的課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便能以它的普及性和文化形態的分層上豐富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的素材。正是由于茶文化的普及性,使得高職學生在接受茶文化思想元素時不感到陌生,也正因為茶文化擁有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的文化要件,所以才能為高職思相政治教育提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職業素質提成過程。
1.3 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茶文化建設支撐素質教育
辯證統一是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茶文化建設互動所要達到的高度,其中心目標都指向了對青年人的素質修養培養,而對這一培養內容進行細化和具體化,才是著力于職業素質修養范疇。教育實踐表明,只有在建立起高職學生自我情緒管控能力,以及負面心理干預能力,才能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軟實力。為此,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茶文化建設都統一在了這一目標的范圍之下。
那么,茶文化助力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聚焦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目標,這里將作用歸納為以下三點:
2.1 契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
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塑造人,這是中央對青年教育工作的指導方向。但以怎樣的文化素材來教育高職學生,以及怎樣的文化素材能較好的承擔起塑造人的重任呢。或許,這里需要直面高職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狀況,以及群體性心理偏好特征。眾所周知的原因,高職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存在著短板,所以基于這一現實,將茶文化這一普及性文化素材引入其中,便能契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在知行結合原則下也能激發起高職學生的興趣來。
2.2 便于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的實施
高職思相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政治課課堂教學,在現有的教學資源存量下,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難以整合進課堂之中,而且這也會增大教師的教學難度。然而,茶文化所具有的顯性層面,以品茶、賞茶、茶道為主要項目,則可以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下得以實施。隱藏在顯性層面背后的茶文化思想元素,則可以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得以闡發,或者在教師的啟發式教育下由學生自己去感悟。總之,這些都可以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下得到實現。
2.3 賦予高職學生可持續效應
上文已經指出了這種可持續效應的存在價值,而只有在滲透到學生生活中的文化,才能賦予高職學生這種效應。那么這種文化,只能是茶文化。把品茶與養心結合起來,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品茶來舒緩自己的負面情緒,通過茶文化交際來提供自己感情的需要,這些都將為學生帶來可持續效應。
就高職教育的職能而言,可以界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3.1 為高職學生接觸茶文化創造條件
我國茶文化只有被青年人所接受,才能談能否發揚光大的問題。而在現實社會環境下,品茶或許已被喝咖啡所替代,即使存在著品茶習慣的青年人,他們也較少去感悟茶文化的思想性。作為青年群體中的大學生代表,高職學生通過在接受思相政治教育中,與茶文化建立起了系統接觸的態勢,從而就能對茶文化的顯性構件和隱性思想文化構成進行系統學習。同時,在配合著與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就能為茶文化的“被接受”創造有利條件。
3.2 為茶文化的功能賦予時代的價值
茶文化建設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對時代主題給予正面應對。通過這樣的邏輯遞進關系,才能使茶文化建設更接地氣。為此,這里的時代主題便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而茶文化在這里的時代價值便在于,用自身所蘊含的哲理性文化構件和養心理念去幫助高職學生形成職業軟實力。可見,這就為茶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3.3 為茶文化思想傳播提供有效載體
高職學生的集體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特點決定了,他們將為茶文化思想傳播提供有效的載體。通過由點及面的茶文化信息傳遞,便能在校園范圍內創設出茶文化的交流平臺。特別隨著大學生社團對茶文化相關活動的開展,這種交流效果將更為明顯。
根據以上所述,二者融合下的路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 理清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內在要求
使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相對接,并在教育中引入茶文化素材,這構成了本文的邏輯。因此,首先就需要厘清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內在要求。高職人才培養主要針對生產一線,并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這就決定了,學習能力、抗壓能力、忍耐能力等構成了職業素質的內在要求。所有這些能力,都能需要學生在良好的心性環境下來逐步建構,從而這就為引入茶文化和茶文化建設提供了切入點。
4.2 整合茶文化資源與內在要求契合
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與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的融合下,則需要提煉出其中有用的素材,那么這些素材便應與內在要求相契合。上文指出,茶文化的功能應突出在培養學生的心性上,使高職學生能在茶文化的感染下獲得良好的心性修養,從而為情緒管控和心理干預提供支持。從而,茶文化資源中的茶道便可以來用來培養學生的心性。與此同時,茶文化中“靜、思、悟”的思想文化,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提煉和傳遞。
4.3 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設置專項教學環節
由于茶文化教學需要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板塊,所以應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設置專項教學環節。具體而言,可以在思相政治教育中期、末期等兩個時間環節來選擇性的設置教學環節,設置之后便需要對教學場地進行規劃。因為要進行茶道教學,且在知行結合下學生需要參與茶道活動,并從中來培養自己的心性。因此,教師可以挖掘實訓室資源。同時,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聯系,所以可以利用專業實訓室來進行茶文化教學。
4.4 培育大學生社團推動茶文化傳播
在高職思相政治教育中,需要發揮大學生社團的職能優勢,使得茶文化教學能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在培育大學生社團之時,教師需要在茶文化專題講座、茶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中發揮指導作用。而關于活動形式和組織管理工作,則可以與學工部、學生會進行協作。需要重視大學生社團的作用,它應成為茶文化校園建設的重要載體。
以下就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茶文化建設之間的互動,進行展望:茶文化的核心內涵是其中的思想文化因素。如果一所學校歷史積淀而成的雖不見諸文字,卻彌漫于校園時空的輿論氛圍,和為多數人所認同的行為規則是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時代精神的,那么,生活在這個思想文化共同體中的個體,將受益無窮。相反,如果校園精神中存在著消極、落后保守乃至腐朽的觀念、意識,這樣的思想文化環境是極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長的。因此,高職院校校報在功能定位上,應明確為:創造健康的校園精神。在具體的內容選擇上,可以結合茶文化的哲理性思想元素,以及茶文化養成與職業素質提升來進行全校征文,從而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都能探索茶文化與自身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本文認為,高職院校引領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那么在高職思相政治教育領域也需要自覺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聯系,從而建立起傳統思相政治教育與現代思相政治教育之間的融通路徑。而探索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與我國茶文化建設相融合的問題,則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對高職思相政治教育、茶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分析,二者融合的發展道路可圍繞著:理清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內在要求、整合茶文化資源與內在要求契合、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設置專項教學環節、培育大學生社團推動茶文化傳播等四個方面來展開。
[1]練偉苑.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思相政治教育創新[J].教育(文摘版), 2016(3):4-4.
[2]樓甜甜.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2016(2):208-208.
[3]張坤晶.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職教通訊,2016(16):32-35.
[4]范艷春.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的落實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10-12.
[5]馬靜.高職思相政治教育的現狀剖析與對策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5(3):78-79.
駱敏(1979-),女,河南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