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思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江西九江332000)
論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運用
李思思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江西九江332000)
中國茶文化內涵寬廣、博大精深,茶藝表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其注重精神與外在形式的高度統一。在茶藝表演中,音樂是十分重要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環境、茶類、地域中,音樂與茶藝的結合能夠激發茶文化的深層次內涵。茶藝賦予音樂以形象,音樂賦予茶藝以靈魂,茶藝借助音樂讓人擁有廣闊聯想力,提高聆聽者的美學水平,茶藝在音樂教育上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在塑造完美人格上也有著很好的推動力。
音樂教育;茶文化;抽象審美;內在旋律
我國的茶文化內涵豐富,不僅包含了諸如茶藝、茶事活動、茶舞等外在形式,也蘊含著茶道精神、茶人精神等精神內涵。應當說,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創造活動,從品茗環境的營造到茶藝表演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藝術美學上的修養和造詣。而把音樂教育運用在茶文化當中,則能夠進一步提升飲茶者的審美性,也能對茶文化所蘊含的藝術內涵和美學價值有更深的認知。
茶文化與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由于茶文化獨特的藝術屬性和美學價值,很多精通音律的古代飲茶者,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在進行茶事活動時將音樂引入其中,從而把茶文化上升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雅士茶道”,這就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藝術品位。現在,我們在閱讀古人的詩詞歌賦時,會發現茶與音樂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比如說唐代的白居易、李白、杜甫等詩人,以及宋朝的蘇東坡、黃庭堅等詞人,就留下了很多關于茶與音樂的詩詞。在他們的詩詞中,我們能看到古人在進行茶事活動時,會選擇古箏、琵琶、笛子等樂器來彈奏音樂。不光是詩歌如此,在很多古代描繪茶事活動的繪畫中,我們也能看到在那些清凈幽雅的山谷松林里,品茗者一邊飲茶,一邊以歌曲助興的場景。
音樂與茶文化的結緣,不僅體現在文人們的飲茶活動中,更通過底層老百姓的創造,演變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藝術形式。比如說采茶戲的前身采茶歌,就是明清時候江西產茶區的人民,在谷雨時節前后采摘茶葉時一邊勞作一邊唱歌,進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和民間情趣的采茶曲。那些文人墨客們在飲茶時彈奏的曲子特點是清雅明朗、幽冷高潔,反映出了他們內心那“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而這些來自民間的音樂,則朗朗上口、歡快喜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接地氣”,這充分展現出了古代勞動人民樸實、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也讓我們看到了音樂與不同的茶文化相結合后,所展現出來的不同藝術內容和形式。
音樂和茶文化都有傳達信息和思想的共性。首先來看音樂,作為“沒有國界的語言”,音樂所傳遞出來的信息,能夠被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群接受和感知。舉例來說,西方著名曲目《小夜曲》,即便是讓我國從沒有接觸過西方音樂的人來聽,也能從其悠揚舒緩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種平靜而深沉的意境。而我國的名曲《茉莉花》所蘊含的東方味道,也能讓廣大的歐美聽眾感受到那種含蓄凄美的心境。所以說,音樂是人類共有的語言,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音樂的唯一載體是聲音。而聲音是不受外力控制的,也不受環境制約,可以隨時隨地從人們的口中或敲擊或彈奏物體中發出來,這是人類表達自己情感的天然方式。第二,音樂有自由創作的廣闊想象空間。當表達感情的聲音上升到音樂的高度后,那些擁有音樂天賦的作曲家、歌唱者們,則會根據自己的性格、成長經歷、愛好、品位等因素,來對音樂進行主觀上理解、創作和詮釋。
與音樂一樣,茶文化也會在潛移默化間,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和思想。首先是茶的味道,不用文字的注解也不用語言的介紹,就能夠讓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品茗者感受到其獨有的香氣。這是茶能傳遞出來的最基本的信息。其次是茶事活動中的茶具、禮儀、茶藝等內容,能夠在不同茶藝師的手中傳遞出不同的內涵,讓人們獲得不同的體驗和感受。而與音樂一樣,這種藝術信息和思想上的傳遞,同樣不需要茶藝師進行任何語言上的介紹或者語種上的翻譯,就能夠跨越地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讓人們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從這兩方面可以看出,無論是音樂還是茶文化,都有著精神層面上的共通性。也正因如此,當音樂被運用到茶文化中時,不僅能提高觀眾對音樂的欣賞和領悟水平,更能更好地感悟到茶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涵。
音樂與茶文化有著韻律內在的共性。音樂是一種線性的藝術,它的這種線性流動雖然無法讓人看到和觸碰到,但是卻依靠旋律和節奏上的變化,能觸發人們大腦對聲音的同頻共振,這種同頻共振始終遵守和對應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能夠滿足聽者在心理上的需求,引起心靈上的共鳴。所以,同樣是聲音,當我們聽一首曲子時,絲毫不會覺得它是混亂或無秩序的,而是產生于我們內心的聲音,只不過讓人給唱了出來。但是一些諸如汽車轟鳴、工地施工等噪音,卻沒有遵循音樂的秩序感和節奏感,反而是對秩序和節奏的一種破壞,因此讓人聽之會心生厭煩。音樂之所以有著內在的韻律美,從形式上看是因為其有起承轉合的作用。這種起承轉合,需要一條主題的蔓延,一條副題的襯托,也離不開旋律上的連接、展開及再現。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譬如說在茶藝表演中,表演者同樣會利用起承轉合的原則,慢慢把人帶入另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空間,或是鳥語花香、鶯飛草長,或是深山幽谷、清風明月,又或是禪茶一味、天人合一。在茶藝充滿韻律和節奏的時間流動中,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美學價值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品茗者,讓其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的茶文化。
茶道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創造活動,無論是從品茗空間和環境的營造,還是在茶具茶葉的選擇,又或是在茶藝表演的每一個環節,不僅需要優美舒緩的姿態和動作、合適的器具,更需要相得益彰的音樂來搭配。其中音樂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它對整體環境的協調與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能體現出表演者、設計者的藝術素養和文化水平。因此,在茶文化中實施音樂教育就勢在必行。
那么,如何完成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實施呢?我認為,應當按照學習的規律和藝術的特點,從“聆聽、學唱、實踐”這三部分入手。首先來說聆聽,聆聽即是欣賞,這是音樂教育的基礎所在。在我國和國外的眾多音樂作品中,應當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進行聆聽欣賞,這些代表作品應當囊括不同國家和民族中的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音樂著作,并加以對比分析和講解。比方說在歐洲的巴洛克時代,就有古典派、印象派和浪漫派等不同流派的音樂,而我國古典音樂則包含了民間音樂、民族樂曲、不同戲曲以及曲藝等派別。在音樂教育中,首先應當胸懷天下,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進行欣賞,并找到其與茶文化的共同點,激發藝術的共性。其次要把重點放到我們中國的音樂作品上,因為茶文化源于中國,與我們民族文化息息相關,因此也與我國的音樂作品特別是傳統音樂有著更多的關聯和藝術共性。而在茶文化中實施我國音樂的欣賞,一方面能夠與茶藝表演等茶文化內容相輔相成,碰撞激蕩而產生奇妙的藝術化學反應,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另一方面,則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在無意識中便從茶藝表演的物質世界進入到一個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神空間,感悟到一種不可言說的愉悅之情。
其次便是學唱的音樂教育。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一樣,在學習和領悟上呈現出螺旋式的上升狀態。換而言之,就是一個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大量的聆聽和欣賞,能夠幫助學生打下引發質變的深厚基礎,而學唱則是引發質變的關鍵一步。在學唱上應當選用我們的傳統民歌,因為我國各地的民歌與茶文化一樣,來源于民間,是我們這個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和奮斗的產物,蘊含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此,這些民歌很“接地氣”,很容易讓學生們所理解和接受,也更加易學。比方說,學唱采茶曲,能夠通過它的曲調、旋律和歌詞,了解到我國南方產茶區特別是江西等地老百姓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人文性格,對于一些有著較高文化水平和藝術聯想力的學生而言,甚至能在腦海中浮現出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演變進程,不僅能激發出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更能使其內心變得更加寬廣,學會從更大的高度和更寬的視角去看待世間萬物去體會世事變遷。
第三便是音樂教育上的實踐部分。如果說聆聽和學唱解決了關于音樂和茶文化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那么音樂實踐則是用的部分,能夠解決“怎么辦”的問題,根據當前人們不斷變化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需求,用更加美妙的形式和內容來豐富茶文化,并將音樂與茶文化進行更好的融合,如此才能在深度和廣度上為我國的茶文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在音樂教育的實踐中,還要注意要依據茶的類別來選擇合適的音樂。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民族的差別,以及不同茶葉的特質去選擇最合適的音樂進行教育,如此才能讓兩者相得益彰,更好表現出茶文化的藝術內涵。以綠茶為例,因綠茶具有“色綠、香幽、形美”的特質,體現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寧靜致遠”的思想追求,所以在綠茶茶藝的音樂教育中,可以多選用一些古箏、笛子類的曲目,而配樂可采用一些具有江南韻味的絲竹類曲子,比如說古箏音樂《高山流水》。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出音樂在茶文化中的作用,讓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相得益彰。
[1]汪根發.感悟“中華茶文化”[J].茶博覽,2011(5):70-71.
[2]余婷婷.茶藝的配樂之美[J].廣東茶業,2009(5):35-37.
[3]劉勤晉.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4]蔡榮章.茶席·茶會[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5]袁珂.茶葉品牌建設中的知識產權保護[J].福建茶葉,2016(3):62-63.
[6]姚海波.關于茶葉名牌商標等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研究[J].福建茶葉,2016(3):311-312.
李思思(1981-),女,江西九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