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王云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外語系,河北石家莊050043)
從茶典籍翻譯看中華文化的傳播
王霞,王云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外語系,河北石家莊050043)
茶典籍是我國茶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在當代文化“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茶典籍翻譯體現出極大的文化價值和時代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茶典籍翻譯對于中華文化傳播的價值,而后指出翻譯的過程也就是信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存在信道容量與信息承載量不協調的情況,最后從拓展信道寬度、刪減冗余信息兩個方面,探討了如何科學地翻譯茶典籍,以實現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茶典籍;翻譯;中華文化;傳播;《茶經》
近年來,文化軟實力成為了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它是由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強勁力量,是與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硬實力地位相當的推動偉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美麗中國與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核心構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國政治局會議上指出,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努力以文化力為根據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茶典籍作為茶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典型依托形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我國茶文化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是人們系統了解和學習我國茶文化的最為簡捷的方式。中國人愛茶乃世人皆知,自古以來,茶即被視為自然天成之物,汲取了天地山川的靈氣,醇厚清香、淡泊寧靜,具有獨特的精神氣韻,所以,歷代文人皆以茶為友、引茶入詩,從泡茶、品茶之中獲得啟示與靈感,譜寫出諸多讀來令人神清氣爽的茶文化作品,為后世的茶學研究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在眾多茶典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茶經》與《續茶經》,兩者并稱為“中國茶文化的百科全書”,全面而詳盡地記載了從種茶、采茶、制茶、煮茶、飲茶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讓后世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及其內涵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對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這些茶典籍以優美的措辭將茶文化的審美價值、哲學意蘊、處世理念再現于世人面前,極大地增強了茶文化的藝術表現力。那么,如何翻譯茶典籍,突出茶文化的重要內涵,最大程度地彰顯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就成為了翻譯理論界熱議的課題之一。
目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呈現出“一體化”的發展態勢,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流日益密切也愈加深刻,中華文化正處在與其他文化價值體系的激烈碰撞之中,倘若不能積極有效地擴大中華文化的傳播區域、加強傳播力度,那么在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盲目崇拜歐美文化的背景下,諸多承載著華夏精神文明的傳統文化體系就會面臨解體的困境,幾千年的文化寶藏也將慢慢流失。茶典籍是我國茶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文化的有力彰顯,應當努力加強對年輕一代國學體系的培養,首先讓國人感悟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繼而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中堅力量,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茶典籍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哲學理念的精髓,包含了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思想,又具備了儒家文化中“謙和中庸”、“和諧大同”、“有禮有度”之道,還有佛家文化中“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萬物皆空”的理念。茶融合了大自然中最為純凈、最為高潔的品性,飲茶能夠撫平人們浮躁的內心,安穩動蕩飄浮的靈魂,把人們從紛繁復雜的物欲社會帶回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淳樸環境之中,幫助人們平心靜氣、回歸本我,頓悟人生的真諦。由此可見,茶典籍并非單純的信息文本,更是茶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物質載體,借助翻譯這道橋梁,可以讓世界人民透過優美的字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我國文化,具有極高的推廣與傳播價值。
翻譯的過程與信息傳輸的過程極為類似,都要經歷解碼和編碼這兩個環節,信息的傳輸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其信息容量總會遇到上限,翻譯也不例外,由于目的語讀者的文化接受能力有限,文化負荷過載的信息就難以被讀者順利解碼。從理論上說,原文所包含的信息總量一般是與其信息容量相吻合的,換句話說,原文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能夠適應作者心中讀者的接受能力。但是,由于目的語讀者與原文讀者并不處于同一個交際環境,相應的,他們對于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會部分或者完全缺失,所能夠解碼的信息容量就會大幅縮小。另外,譯者在翻譯時要遵循“忠實性原則”,力求在內容與形式上均忠實于原文,有時就忽略了不同文化知識背景所造成的理解差異,出現譯文的信息傳輸量遠遠超過目的語讀者的信息容量的尷尬局面,造成信道堵塞,不利于文化內涵的傳播。
以《茶經》為例,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全文僅有七千余字,卻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煉,字里行間都蘊含著豐富的茶文化內涵。據統計,當前《茶經》的譯本已多達上百部,但獲得較高認可的主要有兩部,其一是美國人卡朋特的譯本,其二是我國姜欣、姜怡的譯本。其中,卡朋特作為以英語為母語的譯者,對于目的語讀者信息容量的把握非常準確,譯文通常不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影響,但是,由于其東方文化背景尚有不足,在對原文的解讀上會出現一定偏差,譯本也會出現少量誤譯和漏譯的情況,特別是有些重要的文化意象并未得到合理的傳達,造成信息傳輸不對等、文化內涵有缺失的結果。而對于姜欣和姜怡而言,漢語是兩人的母語,她們可以比較準確地理解原文所傳達的意蘊,加之兩人同處于東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對茶文化的認知較為深刻,所以譯本可以有效避免文化缺損的情況發生。不過受生活環境影響,兩人對于西方文化和語言體系的認識仍有一定欠缺,對于信息容量的控制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偏差,最終出現信息過載的情況,影響目的語讀者對中華文化的領悟。
茶典籍是我國歷代茶學家精心編撰的書目,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其中蘊含的茶學精華對于國人而言已然不易參透,通過翻譯轉換成其他語言傳遞給目的語讀者,更是難上加難。縱觀現有的茶典籍譯本,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信息過載問題,一些是由于譯者對重要信息缺乏必要的解釋,還有一些是由于譯本中存在諸多對目的語讀者價值不大的信息,容易對讀者的消化吸收造成額外負擔,不利于西方讀者對中華文化的接納。針對上述瓶頸問題,譯者一方面要提升自我的中西文化及語言修養,另一方面則要通過有效的手段積極擴展信道容量、適時刪減缺乏價值意義的信息,以原文內核為傳達重點,突出原文主題,彰顯我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方面,譯者應當在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對促進理解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識給予補充,填補中西語言之間的文化空白,有力拓展信道寬度,使信息負載量與信道容量在目的語文化系統框架下找到平衡點,實現“冗余等值”。眾所周知,文化背景差異會導致兩個文化框架下的人群對于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乃至相背,對于茶典籍這種文化負荷極大的文本更是如此。通過拓展信道容量,添加對原文文化背景的解釋性信息,可以將目的語讀者置于特定的中華文化體系之內,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我國的茶學知識和傳統文化。
例如,在《茶經》“茶之器”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茶葉功效的表述:“體均五行去百疾”。姜欣、姜怡的譯本為:“Balancing five elements to cure all diseases”,直接將“五行”翻譯為“five elements”,沒有做任何解釋。作為中國讀者,我們非常明確這里的五行就是道家學說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個要素,它們相生相克、相互轉化,令自然界呈現出和諧統一的局面。煮茶時,水在上,風在下,火在中,風爐為金,木炭為木,陰陽五行皆備且化一,故而煮出的茶水能夠“去百疾”。茶文化的哲學源泉之一是道家學說,陸羽結合茶的自然品性,通過陰陽五行的和諧來傳達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既是歷代茶人所追求的至高茶道境界,也是我國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可謂人盡皆知。但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他們的文化系統中并沒有“五行”之說,他們并不知道這“五行”所指的是哪些元素,更不用說其中的文化意義了。所以在翻譯時,對于這一類西方文化中沒有對等表達的內容,譯者應當在不影響原文語義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解釋性信息,拓展信道容量,實現原文茶文化內涵的有效傳遞。卡朋特站在西方讀者的立場上,以注釋的形式搭建了東西文化的橋梁,將這段文字翻譯為:“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s illness(the five elemetns are fire,earth, water,wood,metal)”,將原文信息準確地傳達給讀者,處理方式相比姜欣、姜怡的譯本,更加科學合理。
另一方面,譯者應當明確,翻譯茶典籍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傳達其中的茶學知識和中華文化內涵,書中所承載的其他與茶學知識和中華文化無關的僅具備解釋、對仗、轉合功能的信息都居于次要地位,必要時可以省略,從而避免大量無關信息對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造成負擔。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緊扣茶學及中華文化這兩個主題,對無關信息進行適當的刪減,為信道騰出足夠空間。
例如,《茶經》“茶之源”對于產茶土壤的描述如下:“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按: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原文中的“[按:櫟字當從石為礫]”這一部分只是為了說明“櫟”這個字從意義上來講與我們通常使用的“礫”字是一樣的,僅僅是字形不同。顯而易見,對于西方讀者而言,茶典籍中對于漢字字形的描述并非其核心,并且兩者讀音一致,單純翻譯這兩個并無太大價值的字而大費筆墨,反而會造成信息超載,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影響原文內涵的體現。所以對于這段文字,可以采取省略的處理方法,姜欣、姜怡的譯本為:“As regards the agrotypes,superior tea is usually yielded in places where the terrain is covered with eroded rocks.Gravel soil cultivatesmiddling tea.Tea growing in clay soil is often poor in quality”,卡朋特的譯文為:“Tea grows best in a soil that is slightly stony,while soil that is graveled and rich is next best.Yellow clay is the worst”,都是遵循了刪減信息、通暢信道的做法,有利于目的語讀者思想聚焦,從而實現中華文化的順利傳播。
此外,在翻譯茶典籍時,除了把握好目的語讀者的信道容量,控制好譯本的信息承載量,實現兩者的平衡之外,還應當遵循翻譯的一般原則,使譯文忠實、準確、簡潔、生動。
首先,譯者應當遵循忠實性原則,并將之視為翻譯的根本原則。譯者要努力提升自我文化修養及語言水平,準確理解原文意義,以讀者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盡可能完整地傳達原文的內容乃至形式,同時,在語法、標點、措辭的使用以及詞匯的拼寫搭配上都要科學、嚴謹。
其次,譯者應當遵循簡潔性原則。英語是一門力求簡潔明了的語言學科,行文通常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而漢語則是一門追求美感的語言藝術,行文優雅、對仗工整,多用修辭手法增添文本的審美意境,特別是文化層次極高的茶典籍,慣用四字結構,形美、意美、音美三者有機融合,使閱讀成為一種美的享受。在翻譯茶典籍時,譯者應當抓住原文的根本內涵,必要時舍棄原文的外在結構,使用精煉、簡潔、簡單的語言將文本呈現出來,避免多余、重復的解說,減少目的語讀者的負擔。
再次,譯者應當遵循約定俗成原則,不宜隨意改變英文中的固定搭配。在英語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人們創造出一些看似不符合規則或者沒有規則的詞句和搭配,并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使用著。此時,譯者就要尊重目的語的語言行文習慣,入鄉隨俗,使用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而不做隨意的更改和創造,避免理解困難。
最后,譯者應當遵循專業性原則。每一個翻譯領域都有自己的原則框架,比如商務英語翻譯講究簡單易懂,法律英語翻譯要求縝密嚴謹,文學英語翻譯則追求深度和美感;同時,每一種翻譯形式也都擁有自己的術語體系。因此,翻譯茶典籍時,譯者應當根據文學翻譯的特殊要求,選擇恰當的翻譯技巧和專業術語,以專業的姿態為目的語讀者呈現專業的信息,促進讀者對中國茶文化及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可,實現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陳倩.《茶經》的跨文化傳播及影響[J].中國文化研究,2014(1): 133-139.
[3]黃志根.中國茶文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4]姜怡.茶典籍的對外譯介與文化傳播[J].農業考古,2009(5):288-290.
2015年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編號:SQ151198)、2016年河北省社科聯課題(編號:201604040104)。
王霞(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教學法、英美文化。王云(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教學法、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