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萍
(西安外事學院,陜西西安710077)
試論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中的茶文化
付文萍
(西安外事學院,陜西西安710077)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國內大多數高校均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該專業不僅涉及傳統文化知識,同時還包括跨文化領域內的知識。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對外漢語專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該專業學生在就業中也比較“吃香”。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文化是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重要教學內容,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因而,高校教師應該注重中國文化教學。茶文化屬于中國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以茶文化為例就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中國文化教學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把握當前文化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本文首先從歷史角度出發就我國傳統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內涵進行簡要闡述,并對高校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中的茶文化教學提出幾點拙見,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
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茶文化
語言作為交流媒介,是人際交往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事實上,從起初的信息記錄功能到之后的感情聯絡功能,語言這項工具的功能發生了質的改變。漢語是華夏兒女使用最為頻繁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語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我國加入“世貿”這個大家庭后,國際往來機會日愈增多,包括茶文化在內的我國傳統文化也隨之進入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視野。我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并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傳統文化相互碰撞、交融,逐漸成為我國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茶文化的起源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透過歷史脈絡把握茶文化的本質,進而在當今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中更好地講解茶文化,幫助學生習得茶文化精髓。
1.1 茶文化的起源
我國有關茶的最早記載是在《神農本草》中出現的。相傳,神農氏在品嘗百草時不小心吃到了一棵毒草,就在其即將復發身亡時出現一種植物救了神農氏的命,它就是后世書中的“茶”。由于其具有解毒功效,所以當時的人們將其視作一種藥物。最開始,茶因為數量稀少而被作為富人和上層階級的一種奢侈品,老百姓鮮少聽聞。后來,隨著茶葉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制茶工藝的提升,越來越多平民百姓開始接觸到茶,民間社會開始掀起一股飲茶風潮。隨著飲茶之風的推進,茶文化開始在中國萌芽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吟詩作賦,并誕生了諸如茶詩在內的茶文學;人們在飲茶時對飲茶動作和制茶方法進行規定,并由此出現了飲茶風俗。茶文化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華夏兒女的生活,茶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2 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在茶的物質層面引申出來的一種文化特征。從宏觀層面來看,茶文化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茶具、茶品,同時還包括文化層面的茶文學、茶俗等。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境之美”,即飲茶環境(氛圍)、泡茶所需用的水、各種類型的茶葉、煮茶時所需要的火力、盛茶所用的茶具。人們在飲茶時不僅滿足了解渴所需,同時還有助于身心得以平靜,抵達“人與自然相互統一”的和諧之境。當然,我國茶文化還融合著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幾種思想特質,比如佛家思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佛家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向善觀念,人們在飲茶過程中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個人的思想品德也可以得到升華,并能夠透過泡茶時所散發的裊裊熱氣抵達一種使人明心凈性的禪意。茶本身代表著一種高潔清廉的品性,茶樹的生長環境、茶樹的生長、茶葉的形狀、茶湯的清澈、茶味的甘甜等因素,無一不體現著它的美好品性。因此我們在品茶時,應該時刻通過自省來保持自身美好的一面,而這在某種意義上與儒家思想是相契合的。在書本和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發現:喜歡喝茶的除了品性高潔的人之外,還包括隱士。這類人不喜官場的骯臟齷齪,不愿意在朝堂上和那些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們更愿意寄情于山水之間,事實上這類人的思想行為就體現出了一種避世的道家思想。由此不難看出,我國茶文化與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存在共通之處,因而值得在當今社會中推崇。
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傳統中國文化,還需要通過學習外語掌握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基于全球化視野,對外漢語專業的實用價值也日漸凸顯,其對于國內外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展開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就現階段來說,高校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2.1 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語言教學當然也離不開文化教學。對外漢語教學既牽涉到語言方面的知識,也關系到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果能夠處理好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識的關系,那么在向高校學生講授中國文化的有關知識時將會容易許多。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可能會去國外工作或者與外國人打交道,僅僅掌握語言表達技巧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在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還需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常識。我國雖然有著值得稱贊的傳統文化體系,但是我國在國際上卻被稱作“文化大國”而并非“文化強國”,這事實上與我國文化的發展高度存在較大關聯。很多外國人并不知曉我國傳統文化,更有甚者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高校對外漢語專業開展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文化意識,使學生自覺樹立文化傳播的責任意識,進而促進國內傳統文化在外國的傳播。
2.2 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的不足之處
就目前來看,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說,很多高校教師在講解中國文化知識時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存在問題,他們極少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互動,而是單方面地講述內容,很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會極大地削減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此外,很多高校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很多學生對這門課程進行學習的目的主要是應試,確保自己“不掛科”。錯誤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養成了錯誤的學習思維,很顯然這不利于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另外,很多教師在講解對外漢語知識時只是停留在表面,使學生無法真正掌握知識要點,對傳統文化理解程度不夠。正是由于對外漢語中國文化教學存在的不足,才導致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
上文述及,中國文化教學對于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同時文化教學還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播。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現階段的高校對外漢語專業文化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下面提出兩項教學策略:
3.1 開展茶文化專題講座等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茶文化博大精深,如果采取淺嘗輒止的方式進行教學非但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反而會打擊他們學習中國文化的積極性,這不僅對教學還是對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在講授茶文化時,可以采取專題講座的方法來進行講授。在采取專題講座的方法進行講授前,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關茶文化的圖片、視頻或者詩歌等,以此來吸引他們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在講授這堂課之前引導學生品嘗一下茶葉的味道,感受一下來自中國幾千年歷史的茶文化,這能夠使學生在茶葉外形上和味道上有一個直觀而清晰的了解。當然,除了茶文化專題講座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其他活動,比如說借用“茶吧”的形式開展主題茶吧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熟悉茶文化。
3.2 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內容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根據差異性和不均衡性原則,通過加強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從而找出每個學生最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策略。通過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采取有差異性的教學,可以使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師講授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知識的程度和對茶文化了解的情況展開文化教學,力爭使該專業學生掌握茶文化的相關知識。除此之外,教師不妨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由淺入深,從介紹茶葉的相關知識開始到深入講解茶文化,由茶這種實質性的東西轉移到虛擬的精神上來,逐漸擴展茶文化的范圍和深度。無論采取多優秀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取得有效的結果。所謂“教無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保持教育機智,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展開教學,這樣才可能取得可觀的教學成效。
事實上,茶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展示中華民族優美的文化藝術,幫助社會個體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同時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經濟貿易的發展。中國茶文化宛如一股清流,用它充滿裊裊茶香的身影影響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茶文化在其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被人們賦予了時代性的內容。因此,它雖然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卻在蒼老的面容下隱藏著一顆宛如青蔥少女般充滿活力的心。無論從“人與社會”或者是“人與人”關系層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環境”等的方面來說,離開了和諧文化的支撐,所有的一切將會變成一盤散沙,民族凝聚力更是無從談起。茶文化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和提高民族凝聚力,在促進中國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也將會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石慧敏.讓洋學生與茶結緣——新世紀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點思考[J].農業考古,2001(2):76-77.
[2]周思源,林國立.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9.
[3]李萍.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傳播策略[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3(4):264-264.
[4]張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課程教學設計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7):141-143.
[5]張文莉.提高漢語文化教學層次,深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J].語文建設,2014(12z):19.
付文萍(1982-),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