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嬌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中英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比較研究
夏嬌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無論是最早種植茶的中國,還是有著“下午茶”傳統的英國,茶在中英兩國的社會中廣泛存在。正是由于茶廣泛存在于中英世界中,所以茶作為溝通中英文化的橋梁便有著積極的意義。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英國則是西方世界茶文化的代表,兩國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關于茶文化的書寫和表達。從題材到體裁,茶在中英文學作品中都有豐富的呈現。但是由于中英的文化差異,使得茶文化在兩國的文學作品中有著不同的表達和內涵。所以研究中英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便有利于找到中英文化的共通點,這對中英文化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文學作品;小說;比較
文學包含著深廣的意蘊和豐富的內涵,是記錄先民生活和歷史發展的活化石。中國文學起于神話,之后《詩經》成為第一部詩歌總集。茶作為中國獨特的飲品,便由文學進入了大眾視野。同樣,茶傳到歐洲,英國便在漫長的歷史流轉中形成獨一無二的茶文化,并在以后的英國文學中都有所體現。中國作為東方茶文化的發源地與英國作為歐洲茶文化的代表,恰恰是中西方茶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將中英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別和融合,這對于全球化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1.1 中國茶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悠久燦爛,萌發出了無數意蘊獨特的民族文化。茶文化,作為中國別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從神農氏開始,茶作為一種飲品存在于中國的傳統認識里。隨著歷史的發展,茶從單純的物質層面,漸漸地有了更多的文化意義。因為飲茶需要清修靜養,所以茶便成了中國人沖淡寧靜的文化象征。茶之所以形成文化象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道”“佛”兩家思想的影響。在道家思想中,最經典的便是“無為而治”。在這種“無為而治”思想的感染下,道家飲茶講究“道法自然”,所以便將茶提升到了哲學思想的層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這些觀點被在現實中遇到無數挫折的儒家士大夫所認同。所以,茶作為簡單的中國飲品,正是因為道家思想的灌注,成為了中國文人寄托情感的最好歸宿。茶也演變成中國士大夫凈化心靈,尋找寄托的最佳途徑。除了受到道家思想影響,中國茶文化還受到佛家思想的熏陶,這便是“茶禪”。佛家達摩有面壁清修,講究的便是參悟。佛家弟子在種茶、制茶、泡茶等一系列的環節中,體會茶中的禪意,這便是將茶視為修行。茶禪是另一種中國智慧的表達,它可以啟迪心靈,靜養身心,體現出了茶與佛家文化的融合。總體上看,中國的茶以綠茶為主,取其清淡回味之感,是中國知識分子品格的重要體現,這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也有大幅度的呈現。正是基于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豐富多彩,中國自古以來都不乏經典的茶文學作品,由此便形成了一條清晰明朗的歷史線索,體現著中國茶文化的繁榮發展。
1.2 英國茶文化
“提到英國文化,多數人會聯想到英國人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對家庭、國家的忠誠、聞名于世的紳士風度等等,但英國政府發起‘關于什么被稱作英國偶像’這一問卷調查時,一杯茶卻處在首要地位,這一結果與英國人悠久的飲茶歷史和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1]由此可見,茶在英國的重要地位。中英茶文化的區別主要在于功能和精神上。在英國,茶主要作為休閑之物飲用,因此,英國有“下午茶”的傳統。茶在中國也有休閑娛樂的功效,但其情調較之普通娛樂活動更高雅,具有中國人的精神享受和審美情趣。英國的茶是在十七世紀初通過海運傳到英國,在茶剛進入英國時,它是作為一種藥物使用的。茶作為一種藥材,可以提神,并且對結石等多種疾病有著良好的藥效。而真正讓茶在英國普及的是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因為她嗜好飲茶,所以在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之后,茶葉在英國便得以推廣。雖然英國不產茶葉,但是自此之后茶作為進口貨成為英國貴族的奢侈品,并成為一種流行和趨勢。到了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由于英國的殖民掠奪開始,茶開始從貴族的奢侈品變成了尋常百姓家的飲品。自此,以“下午茶”為代表的英國茶文化便得以形成。一般來說,英國的茶以紅茶為主,這與中國的綠茶就有了明顯的區別。隨著英國茶文化的不斷發展,英國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與茶有關的表述,這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英國文學中的茶文化。
2.1 詩歌中的茶文化
中國是詩歌的故鄉,茶與詩歌的結合也產生出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中國文學,從《詩經》開始,便有了茶元素,但是《詩經》中的茶還只是作為飲料出現的茶飲料。隨著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中國文學中的茶開始由茶飲料變成文化象征。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因此唐朝也出現了眾多的茶詩名篇。詩人盧仝有:“……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2]這首詩瀟灑飄逸,不但將茶本身的特點描寫得淋漓盡致,更巧妙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際遇和經歷,可謂是詩中杰作,茶之名篇。從中國詩歌的茶文化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深化,其實正是中國茶文化深入的縮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在英國文學史上,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同樣不勝枚舉。1663年,《論茶》橫空出世,這是一篇經典的茶文學。作者艾德蒙·沃勒將祝壽詩與茶詩相結合,將凱瑟琳皇后的飲茶喜好與文學上的祝福語相融合,達到了抒情與敘事的雙重效果。1700年的《靈丹妙藥:茶詩兩篇》將茶比作靈丹妙藥,并且將茶認為是詩人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可見茶在英國詩人眼中的地位之重。同樣,在英國文學史上,也有嗜茶如命的詩人,他每天要喝二十杯茶,并寫道:“黃昏時以茶為樂,夜深時以茶為慰藉,清晨又以茶迎接新的一天。”[3]足見茶在大詩人塞繆爾·約翰遜生活中的重要性。由上述幾部作品可以看出,茶在英國詩歌中已經無處不在,并有著及其深刻的文化意義。
2.2 散文中的茶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在散文方面也頗具建樹。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可謂茶散文中的經典之作。《茶經》是目前為止,全球范圍內最早也是最全的茶著作。陸羽通篇以散文行文,雖更像是介紹茶文化的說明文,但卻因茶本身蘊含的文化底蘊而呈現出濃郁的文學特色和文化魅力。《茶經》布置機巧,語言流暢,重點詳實,詳略得到,在中國散文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陸羽《茶經》不但因為茶文化而彪炳千秋,更因為文章文辭雋永,意境豐富而流芳千古。除唐《茶經》外,兩晉時代的杜育所作的《荈賦》也在茶散文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如果說陸羽的《茶經》是中國茶散文的集大成者,那《荈賦》便是中國茶散文的開山鼻祖。《荈賦》以賦行文,詳細地介紹了茶的種植和采摘,開茶散文之先河。杜育以非凡的天賦與才情,將《荈賦》書寫得意境豐富、蕩氣回腸,對后世散文家的寫作影響深遠。
在中英散文的對比中,中國散文更傾向于將茶作為敘事主體表現,而英國茶文化則注重將茶作為線性流動的茶活動表達。例如喬治·吉辛的《四季隨筆》便是通過細膩的筆觸記錄下十九世紀英國社會的下午茶的盛景。在《四季隨筆》中,茶文化作為一段歷史被凝固,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很明顯,散文中的茶文化與詩歌茶文化中直接抒發對茶葉功效的贊揚不同,英國散文更多的是展現飲茶時的愜意安逸,表達飲茶者內心感受。曾經出版《動物農場》和《1984》的大作家—喬治·奧威爾也寫過一篇名叫《泡一杯好茶》的文章,可以稱得上飲茶指南。奧威爾根據自己多年的飲茶經驗,總結出十一種飲茶的方法,豐富了英國的茶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意義。
2.3 小說中的茶文化
中國的小說起步較晚,但是也有著極其豐富的茶文化。小說作為無所不包的文體形式,在茶文化的表述中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從茶文化在中國小說中的變化和發展,也能夠從一個側面體會到中國茶文化在中國漫長的發展史的融合和流變。茶在中國兩晉時期已經呈現在小說的文本寫作之中。干寶的《搜神記》、陶潛的《續搜神記》等,都有了對茶的記載和演義。這種復現和想象帶有作者自身的興趣偏好,同時也有當時社會習俗的反映。但是兩晉時代的茶更多只是作為精神象征呈現,并不是真正的主體和重點。歷史發展到了明清兩朝,中國小說達到最高峰,出現了“四大名著”,其中也都有對茶的描寫。《三國演義》中有關羽為二位夫人“獻茶”的情節;《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小廝便叫“焙茗”;在《西游記》的第六十八回便有行者看到“茶房”欲要進去的敘述;《水滸傳》第三回中也有史進看到一個“小小茶坊”的場景。從四大名著描寫中可以看出茶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著有《雙城記》和《霧都孤兒》的英國大作家狄更斯曾經不止一次地說,茶是知識分子所愛好的飲料。他在長篇小說《匹克威爾外傳》中曾經八十六次提到“茶”,足見茶文化對他的影響。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中也有關于茶會的表現,這也讓這部男女的經典愛情故事披上了一層文化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文化魅力。當代小說家喬安妮·凱瑟琳·羅琳在《哈利波特》中寫道用茶葉占卜,這算是英國小說史上的創舉,也從一個側面看出茶文化在英國由來已久。由此看來,英國小說中的茶文化有著綿密而豐富的意蘊,是迥異于中國茶文化的獨特存在,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
中國清香淡雅的茶文化正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飄香,而濃烈的英國茶風也正在與古老華夏融合共通。正是基于此,研究中英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便有利于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點,這對中英文化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1]劉章才.18世紀英國關于飲茶的爭論[J].世界歷史,2015(1):69—77.
[2]林德保,李俊.全唐詩卷(第二卷)[M].大連:大連出版社,1979:1500.
[3]威廉·包斯威爾著.羅路枷莫洛夫譯.約翰遜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52.
夏嬌(1980-),女,湖北隨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