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琳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中國古典文學詠茶詩詞的文化底蘊探析
孟琳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詠茶詩詞從先秦開始到清末結束,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蘊,它不但是古代先民的浮世繪,記錄著先秦百姓的日常生活;還體現著平靜溫和的文人氣息,代表著文人的獨特心理。既包含著禮儀天下的友情觀,也蘊藏著古代文人修身養性的隱居夢想。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文學類型,擁有著獨特情趣的文學味道。中國詠茶詩詞囊括著強大而豐富的文化底蘊,它是中國各種傳統文化互相融合滲透的結果,從一個側面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士大夫;詠茶;文學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是唯一一個文明不曾中斷的國家。中國文學就像一塊瑰寶,記錄著華夏民族的榮辱興亡。從先秦到清末,上下五千年涌現出無數大文豪,大作家,他們以自己的創作實績撐起了中國的古典文學。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曹雪芹無數璀璨的名字,用生命寫就傳世的文學作品,將中國古典文學送至了世界文學的殿堂。當然,由于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漫長的發展史,所以便有著不同的題材和體裁。盛唐的詩歌,漢朝的大賦,南北宋的詞,明清的小說,不論是散文、詩歌、小說、詞、賦、曲都有著非凡的造詣。它們以文學的形式證明著中國文化的多姿多彩。當然,中國文學不但體裁豐富,內容上也是兼容并包,無所不有。茶,作為中國獨特的飲品,也便納入到了中國廣袤的文學視野。茶從《詩經》古代先民的生活記錄,到唐詩中推陳出新的詠茶詩。到了宋朝的蘇東坡、陸游等人也紛紛將筆觸對準了極富文化象征的茶。到了明清,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政治的關系,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詠茶詩詞呈現出衰亡之態。但回望整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詠茶詩詞卻呈現出豐富的文化意蘊,代表著中國古典文學的水準,也從一個側面真正反映出中國文化的水平和高度?;诖?,研究詠茶詩詞中的文化意蘊,便可以以此為基點,探尋華夏文明的特點和脈絡,并展現出中國茶文化的特點,這對于古代文化的發掘和保護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中國古典文學的起點和濫觴當推記錄中國古代先民的《詩經》?!对娊洝啡鐚嵉赜涗浟酥袊让裨娨饫寺纳?,雖然最后只剩下三百篇,但卻有著特殊的文化和歷史意義。中國古代的詠茶詩也是從《詩經》開始的,這也是中國詠茶詩詞的開山之作。在《詩經》中,已經出現了關于“茶”的記錄,但是這里面的“茶”還是寫作“荼”字。這是因為“荼”通“茶”,是典型的通假字,但是卻也昭示著中國在先秦時期已經將茶作為素材寫入他們的詩歌中去,茶已經變成了司空見慣的飲料。在《詩經》中曾出現多篇與茶有關的詩歌,如《詩經·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1]另外在《詩經·七月》和《詩經·綿》中均有涉及茶元素。但是當時先秦詩歌中的“茶”是作為敘事背景出現的,詩歌中并不是直接抒發對茶的贊揚和喜愛,所有《詩經》出現的諸篇茶詩詞屬于廣義層面的詠茶詩,但卻如同歷史的活化石將先秦百姓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使茶沾染著生活的氣息和歷史的厚重繼續前行,成為描繪古代先民的浮世繪。這對于研究中國先秦百姓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并體現出無可復制的文化底蘊。
詠茶詩詞無非是想表達文人的獨特情緒,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寫道:“文士飲茶是一種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飲茶?!盵2]可見,詠茶詩詞是文人們獨特的情感寄托,帶著平靜溫和的詩意茶韻??v觀中國詠茶詩詞,詩詞中無不滲透著平淡溫和的文人氣息。詠茶詩詞中無論詩人失意氐惆還是興奮喜悅,詩詞中呈現出來都是平靜優雅的情致。如同自己置身于縹緲云霧的山水之間,飲茶賞景。這種境況在中唐之后定性,鮮有屈原《離騷》中的香草象征,也不再出現盛唐李太白那樣豪氣浪漫,天馬行空的詩情。文人遇到茶,則成為了平靜低回的淺唱,抒發詩人飲茶時獨有的情懷。這種平靜溫和的文人氣首先表現在快樂的娛情感嘆和對生活的滿足上,諸如顏真卿的《月夜啜茶聯句》、元稹的《茶》等。這些詩作雖然情感上都愉悅自在,但是在茶詩中卻表現的是節制、溫柔。全無淫邪、放蕩之態,更無得意忘形的姿態,完全表現出的是文人經受歲月的修養和心態。除了愉悅之作,更多是仕途的不順,但是在茶詩中卻看不到一絲的抱怨和黯淡,取而代之的是平和沖淡的情感。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大詩人蘇東坡。蘇東坡因為仕途不順,便有多次被貶,期間便寫了眾多詠茶詩詞。蘇東坡寫出多篇詠茶名篇,代表性的便是《汲江煎茶》。但在《汲江煎茶》中“作者煮茶、寫詩自娛,使全詩境凄而不怨,哀而不傷,非坡公誰有此胸襟筆力?!盵3]詩人在失意落寞時,遇到四溢的清新茶香,便將低落轉化和溶解。這便是茶作為關照物,在中國文人中所起的作用,中國詠茶詩顯示出獨特的文人氣質。
中國自古是禮樂社會,孔子耗盡終生也是想實現周天子的禮樂時代,可見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當然這種禮樂思想便隨著時代的發展滲透到中國文人的血脈中,成為他們生活和行事的法則。中國詠茶詩詞中有一類叫茶贈詩。唐朝充滿想象和文學色彩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其實便是盧仝的贈送茶葉的詩作。他將茶作為了詠懷的主題,在中國詠茶詩詞中屬于名篇。其實,從盧仝的詩作可以體會到強烈的文學性,更重要的它反映出中國禮儀之邦的文化傳統。自古,中國傳統里都會有分別之際或者初見之時互贈禮物的做法,這樣不但可以拉近朋友之間的距離,更能體現出個人喜愛。李白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同樣寫過詠茶詩,而這首詠茶詩同樣是贈茶詩。在唐朝的文人之間互送茶葉已經普遍存在,到了宋朝便更勝。中國的詠茶詩代表中國知識分子之間真誠的感情,是中國禮儀文化的獨特表達。從中國贈茶詩中,其實可以看到中國禮儀文明的蹤跡,它雖然黯淡隱蔽,卻潛藏在中國文脈中,綿長溫柔,生生不息。
中國文人骨子里是潛藏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由于中國思想的豐富,大多數封建士大夫都會受到道家思想的滲透。品讀中國詠茶詩詞,常常能感到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在茂林叢生的樹蔭下,在柔情似水的月光里,面對松濤、清風、野花,端一杯茶,在山水之間品茗修身,遠離著世事的喧嘩,人間的無奈。將整個身心交給清茶幾盞,在身不由己中實現超脫隱居。將手足無措的現實紛亂放之腦后,心理隱居在茶香四溢之間,使身心得到超脫和放松,將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僧人皎然所著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蘇軾的《汲江煎茶》都是表達避世的態度。這些詩作雖然傳達出淡淡的隱士夢想,但是卻不強調隱居的追求。相反,他們只是將茶作為修身養性的途徑。在喧鬧繁瑣的塵世中,得到一時片刻的安寧。旨在安靜心緒,修身唯德。由中國詠茶詩詞中的隱居傾向,其實可以看成是中國文人永恒的糾結,那便是“出世”與“入世”的沖突。這種沖突與糾結從根本上說是儒家文化和老莊思想的沖突,是人性的內在矛盾,而這些真實的情感都折射出豐富的內涵,有著強大的文化意蘊。
中國詠茶詩詞,歸根到底是文學,它體現出的是中國特有的審美情趣。唐代的詠茶詩大多體現出的山水霧嵐構成的空靈境界。這基本上是延續了魏晉時期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和陶淵明創立的田園詩。雖然到了王維、孟浩然之后實現了合流,并入到了山水田園詩的總范疇。但是,其山、水、花的意象卻經久不衰。唐代的詠茶詩同樣不缺乏這些元素,由這些元素的存在,使整個唐代詠茶詩呈現出空靈之感。代表作有“大歷十才子之冠”的錢起所寫《與莒茶宴》、顧況的《過山農家》。這些詩歌中經常會出現諸如泉水、雞鳴、竹下、蟬聲等元素,營造出一種空靈安寧不食人間煙火的情致,而中國的士大夫則游蕩其間,享受茶意。
宋朝詠茶詩詞較之唐朝減少了對意境的營造,添加了更多的敘事的成分。陸游、蘇東坡、黃庭堅等大詩人都是詠茶詩詞的中流砥柱,他們將宋朝的詠茶詩詞推向新的高度。雖然整體上宋朝的詠茶詩詞缺少對山水的特別關注,但是整體上還是把審美情趣指向山水田園,基本上延續了唐朝詩詞的主要特點。最具代表性的如黃庭堅的《謝公擇舅分賜茶》、趙湘《飲茶》等作品。
由于宋朝之后元明清的茶詩詞再沒有真正的發展,所以基本還是延續了唐宋時期的審美追求。當然,元明清茶詩詞之所以再沒有產生更多意蘊豐富的審美特征,主要是因為政治制度的影響,比如明朝“以茶治邊”的政治制度、元朝的全面否定,致使中國詠茶詩詞保持了平和沖淡、閑適安逸的審美追求,呈現出空靈寧靜的美學韻味。
整體上看中國歷朝歷代的詠茶詩詞,整體呈現出的還是濃濃的文學性。從剛開始的《詩經》中只是將茶作為背景出現,到屈原等人已經將茶作為一種象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而魏晉左思的《嬌女詩》已經成為詩人的關照對象。隨著時間的流逝,真正出現文學性的《茶經》。詠茶詩詞在唐朝才從廣義概念轉化為我們狹義上的茶詩詞。在中國廣袤的文學類型中,詠茶文學以清新明麗、瀟灑自然的文風,拓展了中國文學的視域和審美。中國詠茶詩詞,以沖淡平和的美學意蘊,成為了中國文學中極富個性的作品類型,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
總之,中國古典文學的詠茶詩詞有著漫長的發展階段,在這段悠久燦爛的文化中,中國詠茶詩詞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風貌。它們不但如同攝像機一般記錄下了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像鏡子折射出中國文化的歷史悠久和豐富多彩。它還表現出文人獨特的氣質、禮儀的文化、避世的心態以及空靈幽遠的審美追求。以上是中國詠茶詩詞所呈現出的文化意蘊,它豐富多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
[1]余冠英.詩經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36.
[2]陶宗儀.說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3]于欣力,傅泊寒.中國茶詩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84.
孟琳(1978-),女,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