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基于審美視角探索贛南采茶舞的數字化藝術特色
李萍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在我國的傳統民族舞蹈中,贛南地區采茶舞的歷史相對更悠久,據歷史記載贛南地區的采茶舞興起于明朝年間、成熟于明朝末年、發展于清朝年間。采茶舞經過歲月的沖洗依舊綻放著光彩,在民族舞當中,采茶舞依舊展現著它那獨特的舞姿及魅力。將采茶舞作為贛南地區客家文化的重點研究研究對象,不管是對贛南地區風土人情的研究,還是對采茶舞的探究都有切實的意義。基于此,現基于審美視角下對贛南采茶舞的藝術特色進行了探討。
審美視角;贛南采茶舞;藝術特色
在歷史上,我國贛南地區是主要的產茶地域,當地有著濃厚的茶文化,因此從中孕育出采茶舞、采茶歌、茶燈物等以茶為元素的藝術風俗。贛南地區的采茶舞主要是將人們采茶的行為動作與舞蹈相互結合而產生的。早在明清年間,位于贛江上游的安遠縣九龍地區就已經擁有了采茶舞。從贛南地區所流傳的采茶舞來看,其藝術手法及舞蹈所呈現的內容都體現出了客家人應有的性格特征及樂觀的生活態度。2006年,國家就將贛南地區的采茶舞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這將表明采茶舞對我國的民族舞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以審美視角為出發點,分析贛南采茶舞的藝術特色,對于贛南采茶舞的學習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贛南地區占據江西總面積的25%,該地區的形成歷史悠久,同時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采茶舞是贛南地區的文化代表,歷年來贛南地區居住著客家人,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靠著采茶為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安遠縣九龍山的茶人們耳熟能詳。客家人在長期的采茶生產作業中,逐漸尋找到了緩解疲勞的有效辦法,那就是在采茶的時候唱歌曲,這也是最早的采茶歌的雛形。當人們逐漸熟悉了采茶歌曲之后,客家人將采茶歌曲和燈彩舞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經過長期的磨合就形成了《姐妹摘茶》、《板凳龍》等成熟的作品,客家人所創作的這些舞蹈再經過不斷的完善逐漸形成了采茶舞。所講的這些舞蹈文化都能從中體現出客家文化,尤其是從悠久的歷史中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客家人文情懷。在歷史的印記中,這些優美的舞姿已經融入到了客家人的血液里,同時也成為我國贛南地區重要的文化代表之一。
2.1 扇子花
在采茶舞蹈中扇子是重要的道具之一,不管是任何一個舞者在跳舞時都要拿一把扇子在手中。當舞者舞動起來的時候就會展現出形式各異的扇子花,在整個跳舞過程中舞者依靠扇子來承托出優美的舞姿,從中表現出舞蹈將要表現的寓意,同時也抒發出舞者內心的思緒。對于采茶舞中的扇子花來講,一般可以劃分為單扇花和雙扇花,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單扇花任何舞者都能使用,但是雙扇花只有女性舞者才能使用。舞者所使用的扇子花表現出來的動作和采茶舞的動作基本上一致,都是從客家人日常采茶作業中衍生出來的。在采茶舞中,舞者所使用的彩扇子都將其形象比作勞動工作及生活中的生產工具,例如挖鏟、剪刀、鋤頭等,同時也可以比作炊具、縫補工具等。在跳舞過程中不論將扇子比作什么工具,其舞動起來的時候都能讓人感覺到舞姿的自然、靈活,讓觀舞者可以隨著舞者的舞姿翩翩起舞。隨著時間的推移,扇子花也衍生出了許多種,扇子在舞者的手中自由旋轉做出形式各異的圖形,同時舞者在結合音樂從而形成了極大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進一步體現出了贛南地區采茶舞的藝術感染力。
2.2 矮子步
在贛南地區的采茶舞中,男性舞者一般慣用的基本舞步就是矮子步,這種矮子步在采茶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謂矮子步與客家人的采茶行為有著直接的關系,當進入采茶季節之后客家人就會全家出動上山采茶,在采茶的過程中,一般男性背的背簍與茶樹的高度不一致,采茶女在采好茶之后,都是由男子半蹲著才能倒入背簍中。所以說在采茶舞的表演環節,男性舞者的舞臺表演要比女性舞者的位置更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表演形式逐漸成為贛南地區采茶舞中一個典型的舞步“矮子步”。矮子步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舞蹈步伐,這也算是在舞蹈藝術中的獨創舞步。當男舞蹈演員在表演矮子步時,舞者要保證雙腿處于半蹲或者全蹲狀態,其步伐主要是忽高忽矮,相互交替著,在其矮子步中也含有搖、滑、搓等步伐。當舞者在進行采茶舞表演時,不光要擁有比較深厚的基本功,除此之外也應具有相對較強的藝術表現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整個舞蹈的表演。隨著舞蹈形式的多樣化,在采茶舞蹈中也有不少女性舞者使用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比如在《茶韻》這個舞蹈中就有女性演員采用矮子步,這種特別的藝術形式進一步提升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2.3 單臂水袖
對于水袖來講一般都不陌生,因為在我國戲曲中經常會使用到,但是贛南地區采茶舞的水袖卻與普通舞蹈中的水袖有所區別,在采茶舞中所使用的水袖不是傳統的雙數,而是在舞者的左臂上只有水袖。我們經常所看到的戲曲中所使用的水袖都是雙數的,這也體現出了對稱美。但是采茶物種使用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加上特別的水袖更能體現出采茶舞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采茶舞中的水袖表演也非常考驗舞者的基本功,在水袖表演時要求舞者進行手舞時要調動起其手腕、胳膊肘、肩膀等多個部位。其舞蹈動作也是非常復雜;其中包括纏,卷,飄,遮,卷,拖,搖,捧,揮,抖,繞,擺,拋,拂,揚,甩等十幾種作。當在整個采茶舞表演過程中,增加單臂水袖的感染力。同時在采茶舞中還能看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行為,例如:采茶人在采茶作業時經常會用左手來擦額頭的汗水,因此在采茶舞蹈中經常會看到舞者用水袖模仿勞作人擦汗的情形。同時采茶舞中還有模仿動物的情形,例如揮動水袖就好比狗搖尾巴,站起的時候猶如馬腿,舞者游走時猶如水蛇。同時舞者在揮動水袖時再加上矮子步,這樣一來讓水袖表演更加自然靈活,以此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3.1 具有詼諧幽默的精神氣質
我國贛南地區的客家人由于早期被人奴役,然而通過采茶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難以傾訴的諺語,后來他們在他們的生活中也接受了這種苦環境。他們以詼諧幽默的行為動作來獲得生活的樂趣,客家人這種思想也是苦中作樂。客家人在這種環境所創作出的采茶舞,說明了這種苦中作樂正是采茶舞對外界所要表達的東西,除此之外,在采茶舞蹈中所使用的許多唱詞也都非常幽默,例如說道愁的時候,卻話鋒逆轉說成不悲愁,等到說道苦的時候卻故意說成不苦痛。同時在《反情》這個舞蹈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四哥哥踩了四姐姐一腳,而四姐姐沒有說疼,只是說了一句“哪個瞎了眼的”。贛南地區的采茶舞和贛南地方戲曲有著直接的聯系,該地區的采茶舞中傳承了好多地方戲曲中的元素。從采茶舞中來看,不管是表演形式還是其內容,所呈現給觀眾的就是詼諧幽默,比如把一個高大形象故意演成一個矮子,將傳統的雙水袖改變成為單水袖,從這些表現形式來看,觀舞者都能體會到贛南地區獨特的舞蹈表現藝術。
3.2 唱、念、舞結合的藝術審美形式
在采茶舞表演中一共有三種基本表演形式,其分別是唱、念、舞。采茶舞受到贛南采茶戲的影響,從其舞蹈表演形式上來看可以失去唱和念,可是唯獨不能缺少的就是舞蹈的動作。換而言之每一個采茶戲表演者也算是一個舞蹈演員。例如在贛南戲曲《釣拐》中就將表演者的行為語言、音樂及文字語言相互結合在一起,把傳統的唱、念、舞三種形式有效結合在一起隨后呈現給了觀眾,其戲曲的文字念白部分主要是為觀眾講述一個放牛釣拐的故事,表演者使用一些行為動作來描述這個情景,其舞者一只手拿著吊桿,另一只手拿著扇子,踩著幽默的鼓點走上舞臺,這種表演形式的采茶舞主要為觀眾呈現出了一種快樂的景象。
3.3 具有濃郁的客家特色
贛南地區的采茶舞主要體現出了淳樸的客家文化。其一從贛南地區的采茶舞中的伴奏來看,一般都是一些贛南地區的特色小曲,但是隨著舞蹈形式的多樣化,其采茶舞也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在采茶舞的表演過程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唱腔;從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例如摘茶、打豬草、撿菌子、挖花生等勞動作業中衍生出了采茶舞的舞姿。從這表現形式中來看,贛南地區的采茶舞中滲透著非常濃郁的客家氣息。尤其是在采茶舞中還用許多客家方言來命名采茶舞的動作,比如烏鴉展翅、蛤蟆過橋等;同時也使用一些客家人的民歌來作為采茶舞的命名。這些充分表明,贛南地區的采茶舞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此成為了我國民族舞中的典型之作。
贛南地區的采茶舞雖然說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對象,但怎樣才能將這種非物質文化傳承及延續下去?這將是一個難點。經過上述細致的敘述,其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及其藝術價值的可開發性主要有三點:其一把民族元素與現代舞有效的結合;贛南地區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從采茶舞中可以體會到強烈的客家習俗,因此,將民族習俗與現代表演形式相互結合,從中誕生出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其二,采茶舞的藝術表現手法與其表現內容有不斷創新:目前人們的文化水平在不斷提升,贛南地區的采茶舞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還要進行創新,這樣一來才能不斷擴充采茶舞的表演內容,才能保證其舞蹈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其三,經常要與外界進行交流,不僅要與國內各種舞蹈家進行交流,還要將贛南地區的采茶舞帶出國門走向世界,和全世界不同民族舞蹈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完善采茶舞的表現形式,同時可以提升我國贛南地區采茶舞的知名度。
贛南地區的采茶舞是我國民族舞中的一朵異樣的花朵,同時從其舞蹈中呈現出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贛南地區采茶舞擁有特別的藝術表演風格,這也是其他舞種沒有的藝術特色。經過幾百年歷史洗禮,贛南地區的采茶舞已經成為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采茶舞還在不斷的創新,將這種古老的藝術傳承下去。在黨和國家相關部門的保護之下,贛南地區的采茶舞將會在客家山上繼續翩翩起舞。
[1]韓勇.淺談跟隨茶文化腳步的贛南民族傳統體育采茶舞的發展[J].福建茶葉,2016(3):401-402.
[2]蘭玉珊.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的形成、演進與發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3]曾晶.淺論贛南采茶舞的藝術特征和表演特征[J].黃河之聲,2013 (12):60-61.
[4]李雪玲.民間“丑”的意趣和鄉土“美”的升華——從贛南采茶舞的化丑為美說起[J].民族藝術研究,2015(3):73-75.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舞蹈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項目批準號:162400410247。
李萍(1980-),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