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堯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論音樂教育的章法
——以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為例
周明堯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隨著素質教育政策的推行及新課標改革的實施,社會公眾對學校教育中的音、體、美教學關注度愈來愈高。相關學校也在積極規劃教學目標、調整教學方式,以期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本文從學校音樂教育的角度出發,以茶藝表演中的背景音樂為例,探討分析了關于學校音樂教育的章法問題,并從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譜曲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以期對今后的音樂教育改革有所幫助。
音樂教育;章法;茶藝表演;背景音樂
音樂作為藝術表達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方法自然與語、數、外等其他課程略有不同。對于語、數、外來說,學校教育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打下堅固的知識基礎。不斷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做題技巧,而音樂教育更注重學生藝術感和審美觀念的培養。兩者相比,音樂教育的章法與規程相對更加自由些。茶藝表演是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背景音樂更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如今茶藝表演背景音樂已經被納入學校音樂專業中。
音樂隸屬藝術學科,其教學模式自然要與文化學科的教學方法有所區別。但是,據大多數學校的音樂教學模式調查結果發現,這種差異并未在學校音樂教學模式上有所體現。
1.1 音樂教學方法
在學校音樂教學內容上,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涉獵較少,致使出現學生的音樂素質整體水平不高、學校音樂教學質量差等現象。究其根本,還是源于音樂教育教學方法的不足,因此,要實現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還需從其教學基本模式入手。
1.1.1 音樂教育教學的一般章法
目前階段,學校在音樂教育中常采用的教學模式有情感模式、行為模式和認知模式三種基本類型。情感模式強調音樂教育中學生對情感的抒發、控制及理解能力的培養。行為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對樂器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比較適用于樂器的課堂教學中。相比于前兩種音樂教學模式,認知模式的范圍更加寬泛些,不像情感模式和行為模式那樣有特定的培養目標,認知模式更看重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例如:團體合作學習、自我探索學習、創新聯想等都是認知模式的常見教學形式。總的來說,認知模式考慮更為長遠,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在真正的課堂實踐中,單單采用其中一種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需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三種模式之間融會貫通、互相轉換。
1.1.2 音樂教育教學特殊性
在音樂的教育教學中,首先要遵循的是其作為音樂自身所帶有的藝術性。藝術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和表達的,音樂教育要脫離自然語言而存在,強調心靈與藝術的碰撞和交流。另外,審美性也是音樂教育教學的特殊性質之一,即音樂教育教學強調學生審美觀念的培養。音樂是用來鑒賞和品味的,只有懂音樂的人才能發現它的美。所以,在音樂教育中,審美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音樂是藝術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后形成的,故而學好音樂也不會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完成的。音樂教育強調過程性,只有帶領學生參與其中,逐步探索音樂的奧妙,才能最終集大家之所成,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2 茶文化視覺下的音樂教育的章法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茶思想對音樂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基于茶文化視覺研究音樂教育。一方面,可以借助音樂的形式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茶文化知識;另一方面,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豐富了音樂藝術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韻味的音樂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從文化的深層次中挖掘音樂的藝術魅力,兩者相輔相成,兼容共生。茶文化視覺下的音樂教育,關鍵在于文化與藝術的完美契合,首先要求學生思想意識的轉變,做到積極主動地接納文化與藝術融合的音樂課堂教學。老師在日常音樂教學中,要多加注重文化知識的引入和傳播,例如:茶曲欣賞、歌唱民謠《采茶歌》等,除此之外,還要求老師注重學生創新創作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摸索音樂藝術的真諦,從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
茶藝表演神圣典雅,常令觀賞者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脫離世俗,這其中也不乏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作用。通俗來講,如果將茶藝表演比作艷麗多姿的花朵,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當之無愧是藏在花朵背后并襯托其美麗的綠葉。茶藝表演雖有其自身的藝術魅力,但茶藝表演能取得今天的藝術地位,著實離不開背景音樂的烘托作用,可以說背景音樂成就了今天的茶藝表演。
2.1 茶藝表演的流程
茶藝表演是基于我國的傳統茶藝逐漸演變形成的,如同中國傳統茶藝一樣,茶藝表演帶給我們的不只是視覺上的欣賞和享受,更是對我們進行了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禮。茶藝表演由十六道工序組成,具體表演流程為神入茶境、展示茶具烹煮泉水、淋霖甌杯、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云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敬奉香茗、鑒賞湯色、細聞幽香、品啜甘霖,光是工序名稱就起得如此優美,可見茶藝表演的典雅高貴、超凡脫俗。
2.2 茶藝表演中的背景音樂
茶藝表演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其背景音樂的研究更是十分的講究。好的背景音樂,可以為茶藝表演奠定好舞臺基礎,渲染出高雅幽靜的表演氛圍,增添表演的藝術感和文化內涵。因此,背景音樂的選取在茶藝表演中顯得尤為重要。茶藝表演時,不同的茶葉需要搭配不同類型的背景音樂,譬如烏龍茶,由于茶香濃郁、味醇甘厚,配以《春江花月夜》等情感基調略為沉重的曲調最為合適;而綠茶,更偏于清新自然,背景音樂也以歡快悅耳為宜。除此之外,表演場合及民俗習慣的不同,也會對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有所影響。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傳統茶文化之復雜多變和無窮魅力。
2.3 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藝術價值
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形態萬千、變幻無窮,這也決定了其自身含有的超高藝術價值。第一,在茶藝表演中使用背景音樂,可以跨越地域與語言的限制和拘束,拓寬了人們信息交流的渠道,讓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們都能領略到中國傳統茶藝文化的魅力;第二,在茶藝表演中引入背景音樂,使中國茶藝的精妙高超和背景音樂的起承轉合實現良好的結合,給人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更有助于傳統茶藝文化的傳播,加深觀眾對茶藝表演的認知和理解;第三,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藝術價值還體現在其能激發茶藝表演者的創造靈感,茶藝表演中的背景音樂不僅能吸引觀眾的注意、牽動著觀眾的情緒,還能幫助表演者更好地進入狀態,結合音樂曲調的婉轉變化,創造出茶藝表演上的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這也正是古人將背景音樂引入茶藝表演中的精妙之處。
3.1 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教育的實例
3.1.1 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旋律教學
茶藝表演背景音樂自古以來都習慣于走輕柔風格,這自然與茶葉內斂、柔和的特性交相輝映,所以,古人這樣安排也并非不無道理。常用的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有《春江花月夜》、《寒鴉戲水》、《柳青娘》等,這些古典歌曲與傳統茶藝表演互為照應,營造出一幅曲徑通幽、風清月明的畫境,將茶藝表演的特有的典雅韻味發揮到了極致。將旋律引入到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教學課堂上,可以采用對比實踐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一個茶藝表演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茶藝表演的各個流程環節和表演節奏,從中感悟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旋律,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所選曲調及旋律融入茶藝表演中,觀察兩者的契合程度,擇優而從。以對比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旋律教學,往往比直接教學法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因此,具有較廣的應用范圍。
3.1.2 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審美教學
茶藝表演本身就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美感,融入背景音樂元素后,更是為觀眾創造了聽覺上的藝術,要體會到茶藝表演及其背景音樂所表現出的雙重美感,對觀眾的審美角度和觀念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在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教育中,還要注意審美意識的教學。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審美在多方面均有體現,比如:音樂的旋律審美、情感審美以及音樂與表演主題是否契合等。關于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審美教學,老師可以通過設置具體的課堂情境,在實踐應用中使學生的審美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和改善。例如:在講解綠茶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時,老師可以以笛子或古箏等,笙簫樂器為主的曲調作為課堂的背景音樂。這種曲調自然活潑、清脆悅耳,與綠茶的清新自然相得益彰;而講解紅茶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時,考慮到紅茶的濃厚醇香,更宜采用西方歌曲為背景音樂,以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對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審美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不至于產生思想意識上的沖突,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
3.2 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教學的創新展望
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通常是以輕柔緩和的曲調為主,這雖然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但現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主張創新創造的時代,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在未來的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大膽創新,實現流行音樂與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融合,開啟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發展的新時代。
素質教育的實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人們文化需求程度的逐漸加深,現存有的音樂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本文以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為例,簡要分析了音樂教育的章法,希望在未來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改革中能夠發揮出一定的價值。
[1]楊珊.且以杯盞共從容——茶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淺析[J].福建茶葉.2016(12):353-354
[2]論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重要性[J].許遠偉.福建茶葉.2016(04):164-165
周明堯(1983-),女,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