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傳統茶文化與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價值取向研究
莊嚴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鋼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在進入我國音樂市場后卻不斷地發展壯大,并成為了我國目前音樂文化的主流,在此過程中,鋼琴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互相融合,對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反觀我國的傳統茶文化,則是經過了從古至今數千年傳承,已經深入中國人骨髓的本土文化。當西洋鋼琴音樂文化進入我國本土市場之后,必然會對本土傳統文化產生沖擊,如何應對這樣的沖擊是保證我國本地文化傳承與發展、樹立民族文化價值觀的重要問題。因此,研究傳統茶文化與中國音樂鋼琴文化的融合趨勢,分析外來文化在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共同價值取向非常重要。
傳統茶文化;中國鋼琴音樂文化;價值取向
世界上第一架鋼琴是由意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于1709年所發明,隨后其因為優美的音色迅速風靡了整個歐洲并推廣到全世界,如今鋼琴已經有了“樂器之王”的美譽。鋼琴最初進入中國則是在19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引入,由于鋼琴清脆、優美的音色引得我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學者也開始對鋼琴文化進行研究與探索,直至今日,鋼琴已經成為了我國十分普遍的樂器之一,鋼琴愛好者逐年遞增,并且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文化。當鋼琴音樂文化進入了中國市場中,外來的文化難免會和本土的文化產生矛盾,就像傳統茶文化一樣,鋼琴作為一種高端的西洋樂器似乎與傳統茶文化格格不入,但是經過長年累月的融合,鋼琴與茶已然并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內在相通的,通過研究茶文化的價值取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窺測中國鋼琴文化的價值取向。
1.1 浩瀚宏偉的價值取向
鋼琴在19世紀進入中國的音樂市場之后并沒有立刻掀起鋼琴樂狂潮,反而一直處于一種觀察與探索的階段,鋼琴這種與我國傳統五聲調式器樂格格不入的音階方式以及推翻傳統民族音樂般的表現力,讓許多國內著名的民族音樂學者都望而卻步,認為鋼琴是一種反民族風格的樂器。1915年,現代著名音樂家趙元任創作的鋼琴曲《和平進行曲》,以其嚴謹的樂理、優美的旋律、恰到好處的和聲都讓世界上許多的鋼琴家眼前一亮,不過即使如此,中國大部分的鋼琴學者依然是以模仿國外鋼琴演奏方式、以演奏曲目為手段進行練習與創作。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戰期間由于民族思想的不斷高漲,中國的音樂也充滿著浩瀚宏偉、奮斗抗爭的風格,例如《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其曲風宏偉壯麗、激情慷慨,其和聲井然有序、錯落有致,其思想不屈不撓,以黃河上船夫不斷的與狂風惡浪的搏斗為背景,彰顯出中華兒女壯志躊躇、不畏艱險、保衛祖國的信念。《黃河大合唱》是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一個分支點,其標志著具有我國獨特民族魅力的鋼琴音樂文化的誕生。
1.2 具有民族風格的價值取向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局勢逐漸趨于穩定,在這個時期富有大量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例如《梁祝》《彩云追月》等鋼琴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民族愛情故事的代表,是具有獨特中國古代傳統魅力的民間傳說,從西晉流傳至今已經有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這個愛情故事被藝術家們搬上舞臺,成為了著名戲曲,也被音樂家們變成曲譜。鋼琴音樂文化與民間愛情故事相互融合成就了如今的《梁祝》。其優美的和聲、高中低音聲部、多樣的裝飾音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所無法演奏出來的,加之鋼琴本身清楚的落鍵感都讓《梁祝》這首歌曲為人們呈現出了另一面風采與魅力。
此外還有許多的民族戲曲文化也被一一運用于鋼琴中,例如李其芳編制的《河南曲牌》,這首歌曲深刻的將傳統豫劇文化與鋼琴文化融合在一起,通過采用四級音、重復音、音復調對位等手法讓鋼琴演奏出不一樣的豫劇效果,是觀眾們能夠同時體會到豫劇文化與鋼琴文化之間融會貫通的韻味。通過鋼琴演奏來詮釋這些民族文化能發現這些文化重新發光發熱并出現在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中,鋼琴音樂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融合不僅讓民族傳統音樂煥發出別樣的風采,也讓鋼琴音樂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熟知,更進一步的深入到中國音樂文化當中。
2.1 富有內涵的思想取向
茶文化是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人一年消耗的茶葉可以達到120萬噸,不僅如此,茶所代表的文化已經不僅僅是品茶、倒茶、茶道這么膚淺的形式,其還代表了在飲茶過程中人們的心境變化以及看透人間百態的淡然。因此,茶文化下的鋼琴音樂是一種更加深邃、富有內涵的思想取向。
《思春》是一首充滿中國民歌特色的鋼琴曲,其中具有豐富的內涵與輾轉綿延的意境,這首鋼琴曲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較為活躍,體現出春雷來臨,由遠及近,象征著春天降臨的含義;第二部分則顯得更加溫和纏綿,其中還帶著些許的靜謐,表達出少女那羞澀、含蓄的春心萌動;第三部分則峰回路轉,春天到來,得到心愛之人青睞的欣喜與雀躍之情躍于曲上,最后逐漸趨于婉轉進行結尾。從《思春》這首鋼琴曲中可以看出其內涵十分豐富,這也是鋼琴與茶文化的共通之處,鋼琴家通過不斷的敲擊按鍵就能讓一幅完美、生動的畫面浮現在人的腦海之中,而茶文化則是包羅萬象,無論是高興、激動、傷心、憂愁都可以通過品茶,來調解心中之情,鋼琴文化與傳統茶文化具有同樣豐富的內涵思想取向,并且互補性極強。
2.2 溫柔如水的價值取向
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承上千年,并且不斷的發展、延伸其不僅僅是因為茶葉的作為飲品的功能性,而是品一口熱茶之后的溫暖,其溫柔如水的價值取向也很好的融入在了鋼琴音樂文化中。好的茶就要配好的水,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如此,水是飲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飲茶的根基,因此,在茶道中往往講究泡茶一定要用溫柔的水,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就是PH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溫柔如水的中國鋼琴文化主要體現在鋼琴曲的平和、柔順上,讓人聽了就會忘卻煩惱、舒緩壓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當數鋼琴曲《夕陽簫鼓》,《夕陽簫鼓》改編自黎英海的琵琶曲。就像李斯特用鋼琴曲來演奏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一樣,改編自琵琶曲的《夕陽簫鼓》也通過對特殊的鋼琴技巧運用,讓鋼琴音樂產生出一種琵琶風格,在這首鋼琴曲中其描繪出了一種漁舟晚歸、波瀾不驚、皓月當空、山水一線天的典雅美景,在幽靜的深夜中,享受天人合一的情景這正是溫柔如水的價值取向典范。這種對大自然的敬畏、描述大自然的美好是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并且與茶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運用于中國鋼琴音樂文化中更是有別具一格的魅力。
2.2 以情動人的文化取向
在傳統茶文化中,情是一個極為微妙的概念,人們往往說喝茶以淡泊為主,暗有貶低茶文化對于情感的不重視,實則這樣的說法是大錯特錯,飲茶并不是一項技術,不需要常年累月的鍛煉,人們飲茶的目的就是放松,是讓思想自由飛翔,而情感就是思想的一部分,人沒有了思想就沒有了情感,由此可見茶文化與情感是具有因果關聯性的。并且以茶會友也是一種數千年傳承下來的交友手段,朋友之間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更是當今社會休閑常態。
音樂也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音樂與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的鋼琴音樂文化更離不開以情動人的基礎。用鋼琴音樂來感人就像是以茶來交友一樣是亙古不變的理念。無論是之前所寫的《黃河大合唱》《梁祝》《思春》《夕陽簫鼓》都是突出情感,觀眾所聽見的也并不是單純的節奏、旋律而是情感。
鋼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雖然在我國發展較晚,但是卻很好的融入到了我國的音樂文化當中,對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近現代以來,中國涌現出了眾多優秀的鋼琴家。因此,筆者從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價值取向發展來探究未來我國鋼琴音樂文化價值取向,是完全合適且恰當的。自然,目前鋼琴文化本身的魅力讓鋼琴音樂文化成為了中國目前最主流的音樂文化之一,也正是因為如此,鋼琴文化與傳統茶文化的價值取向才能合二為一,創造出獨具中國民族傳統美麗的鋼琴音樂文化,促進我國音樂進步與發展。
[1]譚立琴.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民族化特征探析——基于文化價值觀念的視角[J].音樂創作,2013,(11):184-185.
[2]任晉雯.傳統文化中迸發的鋼琴音樂——淺析文化尋根背景下的中國鋼琴作品[J].黃河之聲,2013,(06):95-96.
[3]張婧.論中國現代鋼琴音樂的創作趨向——以新時期作品為例[J].音樂創作,2012,(10):133-135.
[4]徐曉銀.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價值取向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166-167+170.
[5]魯恩雄.試論黎英海古曲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價值取向[J].大眾文藝,2011,(11):18.
[6]王昌逵.中國鋼琴音樂的文化取向——“神韻”[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1):156-159.
[7]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與跨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10, (01):227-230.
[8]王昌逵.中國鋼琴音樂的文化取向——陰柔之美[J].藝術教育, 2009,(08):86-87.
[9]李承遠.中國鋼琴音樂的“語義”、“語音”、“語境”——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人類學的闡釋和解讀[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2):200-202.
[10]連蘋.在中西文化交錯的坐標上——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創作的美學取向[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03):30-34+6.
莊嚴(1981-),女,河南南陽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音樂學(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