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戴俊紅
(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
王蕊,戴俊紅
(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茶文化傳統之所以成為幾千年來所傳頌和踐行的道德準則,不僅是因為它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培養(yǎng)人修身自律的道德品質和現實實用性在社會秩序混亂和主體道德失范的今天,尤其需要借鑒。茶文化是世界各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與教育培養(yǎng)具有內在統一性,通過比較中英兩國茶文化,我們可以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國民的道德素質。
跨文化視野;中英;茶文化
中國和英國所屬政治制度和國家性質不同,但兩國茶文化交流的過程同屬文化視野的相關范疇,都遵循茶文化交流的普遍規(guī)律。所以,中英的茶文化在實施方式和實踐過程中,有一些相同之處。但由于地理位置、國家制度、人口與民族組成形式不同,兩國文化基礎、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兩國的茶文化交流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教育效果不同,所采取的茶文化傳播方法也各具特色。
1.1 注重文化傳播的教育方法
文化教育是國家進行茶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和常用方法。盡管中英兩國對茶文化交流的稱謂不同,但是中英兩國都非常注重文化傳播的教學工作,都把文化傳播作為實施茶文化交流的主要教育方法。跨民族文化溝通是教育史的一大進步,因為文化傳播能夠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方,給教授國民系統全面的茶文化交流知識,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文化質量的重要途徑,所以中英兩國都以文化為載體向國民講授茶文化交流知識。中英兩國在茶文化教育上,都把交流知識放在首位。中國開設了茶文化交流專業(yè),通過專業(yè)的教育者向國民講授茶文化交流的相關內容,宣傳社會主義的政治觀點和核心價值觀念,幫助國民樹立科學的政治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國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合格的思想道德素質。英國對茶文化交流雖然沒有做統一的概念定義,但是也開設了英國歷史、政治與法律、形勢與政策等相關課程間接灌輸茶文化交流內容,向國民灌輸資本主義的思想政治觀念,普及茶文化交流,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yǎng)英國國民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偉大精神,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
1.2 文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
茶文化交流本來就是一個復雜、特殊的教育過程,在實際的茶文化交流實踐中對國民進行茶文化交流時,需要分析國民的個性特點,依靠多種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共同發(fā)揮作用,加強國民在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國民進行發(fā)散性思維,達到茶文化交流的預期目標,提高茶文化交流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根本上講,文化交流的實效性是國家民族生命力的標志和體現。”英國還開設心理咨詢活動中心,配備專業(yè)的咨詢教師,解決在茶文化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國民,幫助他們解決疑慮和困惑,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引導公民的政治傾向和生活方式,宣傳正確的價值理念。所以通過比較發(fā)現,中英兩國都重視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加強對國民的茶文化交流。
1.3 重視民族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
民族文化是指國家具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環(huán)境,它以國民為教育對象,以民族為主要空間,以環(huán)境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國民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塑造都是在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并受到民族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加強民族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有利于陶冶國民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營造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中國和英國都致力于營造一個布局合理、整潔優(yōu)美、井然有序、健康和諧的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一方面可以陶冶國民的情操、啟迪國民的心靈和智慧,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國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價值觀。茶文化交流離不開民族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在中英兩國的文化視野過程中,都十分重視民族文化的建設,努力改善德育教育的環(huán)境,發(fā)揮民族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潛移默化地對國民進行茶文化交流,促使國民潛移默化地受到英國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影響。
1.4 家庭、國家和社會三方面協調配合教育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國際交流暢通頻繁,各國意識形態(tài)和茶文化交流方法相互交流、相互滲透,中英兩國茶文化交流都呈現了政治化、社會化的發(fā)展趨勢。對于中英兩國來說,家庭、國家和社會是進行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共同承擔著對國民進行茶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務和重要責任。家庭的茶文化交流具有先導性和感染性、國家的茶文化交流具有統一性和系統性、社會的茶文化交流具有多樣性和實用性,協調配合家庭、國家和社會三方面的茶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交流內容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理念相容、緊密相連,利于實現茶文化交流內容和方法之間的互補,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最終形成目標一致、方向一致、相互協調的最大教育合力。中國規(guī)定了茶文化交流的實施途徑,即國家的教育者通過開設的茶文化交流課程向國民系統講授茶文化交流知識,家庭和社會必須與國家形成合力發(fā)揮主導作用,幫助國民塑造合格的思想政治品質。
2.1 教育宣傳形式不同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秦漢以來,實行的是全國范圍的中央集權統一領導體制。現今,中國是以中國共產黨為唯一執(zhí)政黨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單一制國家,中國進行茶文化交流時,嚴格遵守國家統一的教育方針政策,采用合適的茶文化交流方式和方法,與國家教育部相關職能和措施互相配合、相輔相成,不僅推動了各地區(qū)、各國家教育事業(yè)的均衡發(fā)展,還促進國民思想政治素質的全面提高,保證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得到實現。英國地方教育行政組織獨立于聯邦教育局,享有較高的自主權,所以英國在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時,擁有教育的獨立權和自主權,建立了相對靈活機動的辦學機制,可以根據地方特點有區(qū)別地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地方分權的辦學體制不僅是英國的一大特色,還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辦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推動茶文化交流的教學改革,促進地方教育事業(yè)乃至全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
2.2 文化傳承存在差異
我國古代的教育傳承體系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雛形,以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為基本學科。教育傳承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更加科學、更加專業(yè)。在茶文化交流方面,我國首先是統一茶文化意識,全面、系統地對國民系統灌輸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中國茶文化傳承是由國家主導的,明確把德、智、體、美并稱為“四育”,融入到茶文化交流中,致力于培養(yǎng)國民健全的人格。我國茶文化交流不僅給國民系統灌輸了社會主義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念,提高了他們整體的思想政治素質,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育了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英國的茶文化交流注重通識教育,培養(yǎng)國民的學習技能,設置靈活多樣的文化,培養(yǎng)國民廣博的知識。在茶文化傳播方面,英國更多的是支持國民自發(fā)的思想,傳播資本主義文化教育的思想觀點和政治觀念,爭取讓每一位國民在自由的文化交流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掌握廣泛的文化教育理論知識,還能在自由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政治素養(yǎng)。
2.3 文化主導方式相異
中國受傳統影響較深,茶文化交流是我國國民進行文化溝通的主要方式,文化主要采用理論灌輸、說服教育來提高文化修養(yǎng)。我國在進行文化傳承時,以國家教育為主要方式,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文化上對國民集體講授茶文化交流內容,以直接的正面灌輸為主要教育方式,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讓國民在正規(guī)的文化學習中樹立社會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觀念,提高我國茶文化交流的實效性。英國的茶文化交流基本上沿用了杜威和布魯納所倡導的以國民、活動、經驗為中心的模式。英國在文化教育的內容上,也沿用了杜威“道德教育論”的相關理論,強調教育過程和德育過程是統一的,德育是國家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在英國,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以國民為教育主體,正確地引導國民開展學習,充分發(fā)揮國民的主動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他們獨立發(fā)現新問題、探索新知,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文化教育的內容,并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
2.4 文化滲透力度有別
在文化的滲透力度方面,中國就比較局限于特定的茶文化課程,缺乏深度和廣度,盡管教育者也鼓勵教師從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滲透茶文化內容,但是成效不大。因為中國教育學科內容之間的劃分較為明確,所以滲透的茶文化內容比較少。在茶文化傳播過程中,引導國民遵循邏輯思維的規(guī)律、運用邏輯的規(guī)則進行判斷和推理,就難以在文化傳播中滲透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所以滲透力度較弱。英國把茶文化交流的目標和內容滲透到其他各學科或者社會活動中,深入、全面地培養(yǎng)國民的愛國情感和道德素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思想信念和政治立場。在學科教學上,英國通過歷史、宗教、倫理、人文社會、形勢與政策等各類教育學科間接滲透茶文化交流的內容,使國民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德行和修養(yǎng),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在社會活動上,英國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增加國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培養(yǎng)國民的公民意識和道德意識,引導國民樹立堅定的民族政治立場,支持并維護國家的統治地位。
中英兩國既重視直接正面地傳播本國思想政治價值觀念,又注重引導茶文化交流方法的多樣化和社會化。所以在中英兩國的文化視野中,多樣化的文化交流方式在維護國家政治統治、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宣傳思想政治觀念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國同樣注重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對國民進行茶文化交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國民,選擇不同的傳播方法,對有信仰宗教的國民在設置相關課程,開展與宗教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宗教文化的滲透教育方式,向國民間接灌輸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1]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茶文化探析[J].龔雪燕.福建茶葉.2016(7): 75-76.
[2]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趙淑萍.農業(yè)考古.2013(2): 154-155.
[3]茶道中的和靜怡真[J].王祖遠.蠶桑茶葉通訊.2010(3):296.
[4]英國茶文化漫談[J].周景洪.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 309-310.
[5]鄔夢兆.盛載華夏文化的一葉方舟:中國茶文化——漫談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演變與豐富內涵[J].農業(yè)考古.2004(2):14-15.
王蕊(1993-),女,江蘇蘇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及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