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生,何慧兵
(1.江西交通咨詢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8;2.江西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8)
江西省昌寧高速公路川風凹隧道設計為分離式隧道,雙向四車道。隧道左線長1 255 m,起止樁號ZK156+130~ZK157+385;右線長1 235 m,起止樁號YK156+125~YK157+360;隧道最大埋深約165 m。隧道區微地貌屬侵蝕低山地貌,海拔高程約為200~360 m,經過區域地表地形整體起伏不大,地形較緩,進口段坡度約10°~12°,地形較緩,出口段坡度約15°~30°,地形上陡下緩。隧道與山體大角度相交,隧址區發育有數條近南北向小沖溝。
2015年5月14日至5月15日,隧道右洞進口段YK156+168~181上臺階3個監控量測斷面均出現較大下沉,其中,YK156+168拱頂下沉132 mm,YK156+173斷面拱頂下沉84 mm,YK156+178拱頂下沉20 mm。初期支護變形持續發展,至5月22日,YK156+168~181段初支下沉加劇,掌子面附近最大累計下沉量達1.39 m;同時,地表在YK156+187附近出現塌陷,呈圓形凹陷狀,直徑約2.6 m,最大塌深1.8 m左右,下沉地表四周出現明顯裂縫。隧道該段為洞口淺埋段,埋深14 m左右,圍巖穩定性差,遇水濕陷。
(1)淺埋段。隧道右洞YK156+125~320進口段洞頂埋深3~25 m,屬于淺埋段,隧道開挖后,不能形成壓力拱,支護結構將承受其上面的全部上覆土所產生的土壓力。由于尚未施作仰拱,初支結構未閉合,且大變形段已過大管棚支護地段,支護結構不足以承擔上覆土壓力,產生隧道大變形和地表塌陷。
(2)圍巖穩定性差。隧道右洞YK156+125~320進口段設計為V級圍巖。地層巖性為全風化中粗粒斑狀黑云二長花崗巖,手捏呈散體狀,原巖結構基本破壞,巖體具微弱殘余結構強度,巖體破碎~極破碎,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250 kPa。圍巖穩定性極差,造成鎖腳錨桿握裹力不足,拱架拱腳軟弱,初期支護下沉抵抗力下降,加劇了初期支護的下沉。
(3)地下水滲透破壞作用。施工正處于雨季,初期支護大變形前持續兩個星期降雨,滲水量大,導致覆蓋層土體含水飽和,土體重量增加,圍巖軟化、泥化,呈松散狀,粘聚力迅速降低,承載自穩能力急劇下降。淺埋軟弱段圍巖在地下水的滲透破壞作用下,最終導致初期支護荷載急增,變形急劇增大,發生大變形。
為進一步掌握掌子面前方巖體性質及地下水的賦存情況,避免施工過程中發生涌水、塌方等地質災害,進行地質雷達超前預報工作。采用天線主頻100 MHz、型號SIR-3000的地質雷達對掌子面前方30 m地質情況進行探測。在掌子面附近布置一條長8 m測線,由左向右進行探測。
分析地質雷達的彩色成像成果圖,結合相應的地質資料推斷掌子面前方地質情況。從預測結果來看,預報范圍內波形較凌亂,能量衰減較大。判斷預報范圍內圍巖情況與當前揭露的掌子面圍巖條件基本一致,未見有變好的趨勢。圍巖節理裂隙發育,完整性差,圍巖呈全強風化,圍巖自穩能力較差。結合該洞段開挖出露的地質情況,判定預報范圍段圍巖等級為V級,開挖后應及時支護,防止塌方、掉塊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塌坑處于匯水地帶,為防止長時間雨水沖刷和積累造成掌子面發生坍塌,在塌陷區四周外圍10 m修筑0.5 m×0.5 m截水溝,攔截地表水,確保塌陷區不積水。塌陷區及其周邊圍巖呈松散狀,巖體孔隙率大易滲水,采用φ42×3.5 mm鋼花管對塌坑周邊5 m及底部巖體進行注漿封堵加固。塌坑底部采用6 m長注漿小導管加固,塌坑周邊采用9 m長注漿小導管加固。注漿管間距150 cm×150 cm,梅花形布置,采用水泥單液漿,注漿壓力0.5~1.5 MPa。
注漿完成后進行塌坑回填,采用粉質黏土回填,回填土分層夯實,層厚30 cm。回填土頂部做成龜背狀以保證降水順利排出,回填土覆蓋范圍大于塌坑表面。回填完成后,在回填土表面進行10 cm厚掛網噴錨支護封閉,確保塌陷區不滲水。
掌子面停止開挖施工,掛設φ8鋼筋網間距20 cm×20 cm,并噴射20 cm厚C20混凝土進行封閉。在初支大變形段設置洞內豎向及橫向鋼支撐加強,確保變形段穩定,為后續處理提供安全保障。在上臺階鋼支撐左右拱腳各增設1根4 m長φ108×6 mm注漿鎖腳錨管,控制拱腳下沉。從YK156+162往洞外對已施工仰拱填充地段及時澆筑二襯混凝土,確保后方安全與穩定。加強變形段的監控量測頻率,確保施工安全。
洞內變形段前部YK156+163~168范圍采用片石和碎石進行回填,修筑洞內長管棚工作平臺。在洞內YK156+166~168處施作3榀I18工字鋼套拱,套拱間距1 m。套拱左右兩側拱腳采用I18工字鋼進行縱向連接,工字鋼拱腰、拱腳部各設置6 m長φ108×6 mm注漿鎖腳錨管,縱向間距0.5 m;套拱拱腳以上縱向采用Φ22鋼筋連接,并掛設φ8鋼筋網@20×20 cm,噴射C20混凝土加強。確保洞內套拱穩定。
洞內套拱施工完后,在洞內施作注漿長管棚,對前方圍巖進行超前支護和加固。管棚長度30 m,仰角3°~5°,環向間距40 cm,環向37根。注漿材料采用1∶1水泥單液漿,注漿壓力0.5~2.0 MPa。
隧道變形段及前方30 m圍巖軟弱且淺埋,應縮小開挖斷面,逐步開挖。采用三臺階臨時仰拱法開挖,使各臺階成環受力,抵抗變形。上臺階開挖進尺不大于1榀鋼架間距,邊墻開挖進尺不大于2榀鋼架間距,仰拱開挖進尺不大于3 m;上臺階開挖支護3~5 m后開挖中臺階,中臺階開挖支護3~5 m后開挖下臺階;仰拱距掌子面控制在30~35 m。開挖后立即施作初期支護,并每間隔2榀鋼拱架設臨時仰拱鋼支撐;上、中臺階鋼支撐左右拱腳處各增設1根5 m長φ108×6 mm注漿鎖腳錨管,控制沉降。
施作注漿小導管超前支護后開挖,小導管長度2.5 m,環向間距40 cm,每0.5 m施工一環,注漿材料采用1∶1水泥單漿液,注漿壓力0.5~1.0 MPa。初支鋼支撐采用I20工字鋼,間距50 cm,噴射混凝土厚度25 cm。初期至完成后,每隔5 m布置監測斷面對隧道拱頂沉降和周邊收斂進行嚴密監測,監測頻率2~3次/天。分析反饋監測數據,確定二次襯砌施工時間。
在完成YK156+168~181段前后二襯施工且二襯達到設計強度的90%以上后,返回處理初支大變形和施作長管棚導致的侵限段落。換拱作業前每隔2 m布置斷面加密監測,每6 h進行1次監測。
根據斷面侵限情況,對上臺階拱腰至拱頂部位初支鋼拱架采用一次性換拱,換拱作業由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進行。在需要換拱的鋼架旁邊用風鎬刻槽,達到設計深度后將置換的鋼架嵌入槽中,逐榀對侵限初支鋼架進行置換。待監測數據穩定后,方可拆除原侵限部位拱架,并及時進行噴射混凝土封閉,確保拱架的連接及鎖腳錨管的施工質量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拱架置換長度達到6 m后,根據
現場監測結果及時施作二襯。
川風凹隧道進口段大變形經過上述系統的處理后,對圍巖變形情況進行監測,評價治理效果。以YK156+174斷面監測數據為例,監測數據結果如圖1所示。從變監控量測數據曲線可知,治理段圍巖變形收斂速度快,累計最大拱頂沉降25.1 mm,累計最大水平收斂20.3 mm,最終變形量均在規范允許范圍,變形得到有效控制。

圖1 YK156+174斷面圍巖變形時態曲線
在進行淺埋軟弱圍巖段隧道大變形施工處理時,應遵循“先穩固、防擴展、后加固、穩通過”原則,采用系統的施工控制技術,保證隧道施工安全。川風凹隧道進口淺埋軟弱圍巖段大變形處理采用地質情況探測、地表塌陷封閉、繼續變形控制、洞內管棚注漿加固、三臺階臨時仰拱法開挖和強支護的系統處理技術后,圍巖變形得到有效控制,隧道安全順利通過大變形段,治理效果良好,可為類似工程施工處理提供一定的借鑒。
[1] 錢七虎. 地下工程建設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2, 31(10):1945-1956.
[2] 姜同虎, 霍三勝, 葉飛, 等. 淺埋軟弱破碎圍巖隧道進洞施工技術研究[J]. 現代隧道技術, 2011, 48(3):117-122.
[3] 康飛. 淺埋偏壓軟弱圍巖隧道施工技術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 2015,(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