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素真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中小學教師對教材的內涵和形式的認識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教材系列”的概念和觀念在教師腦海里正在逐步形成;從單一的教科書到教材系列,包括各種配合教科書使用的印刷資料、多媒體音像資料、網上教材等正在形成。教材是受到學校教育內容所制約,源于實質性的科學、文化、藝術、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以計劃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教學材料。
[關鍵詞]中學;生物教材;教學分析
一、生物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物化形態,是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是教學的中介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成的活動過程,而這個統一的活動過程中正是以教材為中介實現的。教材既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條件,又是構成教學活動的一個核心因素。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個統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教授,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雙方在共同的活動中完成著教材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與學的關系無非是教材內容的傳遞和轉化的關系。
2.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知識源,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處于信息時代的當今社會,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如電視、電影、書報雜志等眾多的大眾傳播媒介。然而真正能給學生身心發展以全面影響的主要知識來源仍然是教材。因為教材匯集了千百年來人類積累的知識精華和基本經驗,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特點和基本規律,因而在學校中具有其他任何知識來源不可取代的牢固地位。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知識源,既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的主要對象,同時又對學生身心的發展施予著重要影響,是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3.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
教材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基本因素,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它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乃至教學評價,均有直接的影響。
(1)教材是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要保證教學活動取得預期的成功,就必須提出明確而切實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時,除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等教學的實際情況外,必須緊緊圍繞學校課程規定的各級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深入鉆研教材,在研究教材上下功夫。這樣,每個教師就有可能為自己的教學活動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2)教材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些什么,教的廣度和深度如何,一般不是由教師隨意確定的。教師選擇教什么的主要依據是學校課程,具體說就是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課程標準一般規定著某一學科的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結構和教學進度,教材則以準確的語言和鮮明的圖表等,清晰而系統地闡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必須以課程與教材為依據選擇、確定教學內容,那種為達到升學目的而隨意擴充教學內容,加大教學難度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
(3)教材是教師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評價教學效果的途徑和依據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則是實施評價的主要依據之一。由于教材明確規定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及教學的目標、范圍、進度、作業的要求及教學法的要求等項內容,實際上也就為教師檢驗教學質量,評價教學效果提供了明確、具體和可供操作的評價標準。
二、教材與生物教材
關于教材的概念,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教材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既包括教授材料,也包括學習材料;教材既包括教科書,又包括形形色色的圖書教材、視聽教材、電子教材等有形讀物,還包括師生的經驗;生物教材是指教師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和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大致上可分為兩類,即以文字材料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和以形象化材料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
1.以文字材料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
這類教材是指主要以文字承載生物學教學內容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兩種:(1)生物學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編寫的,是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學生使用最多的教科書。生物學教科書是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基本工具和材料。(2)生物學教輔書 生物學科的教學參考書、學生練習冊、實驗報告、學生自學指導書等與生物學教科書配套的輔助性教材。
2.以形象化材料為主要信息形式的生物教材
這類教材主要指非文字的材料,可分以下三種:(1)圖像教材。包括生物掛圖、照片、圖表等,是生物學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材。這種教材便于學生認識和記憶所要學習的內容。(2)實物教材。是指動植物體、器官、標本、實驗、模型等。實驗材料可以視為生物教學材料之一。(3)音像材料。是指現代化視聽媒體所承載的教學材料。
總之,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目的靈活恰當選用上述材料,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三、中學生物教材體系
中學生物教材主要有三種體系,即分科體系、小綜合體系、大綜合體系,具體闡述如下:
1.分科體系
教材內容分別按植物、動物、人體等生物種類并從形態、結構、生理、發生、發展等方面進行編寫。這種體系在我國已沿用了幾十年,主要是受蘇聯的影響。不過,發展到現在,分科體系的教材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教材名稱已由過去的《植物》《動物》《生理衛生》合稱為《生物(學)》,知識結構也由原來的植物、動物、人體生理衛生三部分,發展為植物、細菌真菌病毒、動物、人體生理衛生、遺傳進化生態五部分。
分科體系的基本知識結構的主要部分仍是植物、動物、人體生理衛生三大塊,植物部分是按由細胞到器官、由器官到個體、由個體到群體的體系編排;動物部分是以進化順序,按動物類群由低等到高等的體系編排;人體生理衛生部分則以各器官和系統的形態、結構、生理和保健來構成知識體系。但也有例外,比如河北版教材,注意以生理為中心,把生理與形態結構融為一體,先提出生理問題,再將有關的形態結構知識融進去;在章節安排上也一反常規,先講脊椎動物,后講無脊椎動物,講無脊椎動物時又先從節肢動物開始。我們認為,這種處理符合季節性和學生的認識特點,是分科體系的新嘗試。這種體系基本上屬于一種線性的知識結構模式,優點在于容易落實學科的基礎知識,各分科內容的系統性強,教師好教,學生易學。這種體系的缺點是不利于學生建立綜合性的生物學知識.。
2.小綜合體系
小綜合體系是以生物的基本特征為綱,以生命活動為主線,把前述分科的生物學內容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新的知識結構體系。其知識結構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大塊:第一塊講生物的基本特征,突出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第二塊講生物的主要類群,突出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與環境的統一性;第三塊講生物的起源與進化,突出生物的進化和發展規律;第四塊講生物與環境,突出人與自然、生態與環保的關系。
小綜合體系教材的優點很明顯,它改變了分科體系分門別類時的知識結構上的繁瑣和重復,比較節省教學時間;容易讓學生形成更有本質聯系、更完整的綜合性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并有利于學生建立生物學觀點;容易滲透當今生物科學的新進展方面的內容。缺點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難度相對要大一點。
3.大綜合體系
打破生物、化學、物理和自然地理等傳統學科的劃分,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門新的綜合性的學科,這樣的教材就是一種大綜合體系,也就是我們慣稱的“綜合理科”。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這類課程,我國浙江和上海等地在初中開設了綜合理科,浙江教育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也分別編寫了一套初中綜合理科教材,并在2001年秋季開始供全國部分地區試用;高中的綜合理科則正在廣東和上海進行實驗和研究,廣東省編寫和出版了相應的綜合理科教材。
綜合理科教材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分界,教師要掌握綜合理科的基本技能,特別是要掌握非自身所學專業的一些觀察技能、實驗技能、分類方法、思維方法等,并從中尋找出適合自然科學的一般技能與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小勇,夏茂林.中學生物學教材分析與課堂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教學,2012,(08).
[2]漲洪水.中學生物教材與其他版本教材圖像比較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2009,(04).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