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中
[摘要]語言積累是聽說讀寫的基礎。語言需要長時間積累、不斷鞏固,只有通過“厚積”方能“薄發”。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背誦記憶,夯實語言積累;要善于使用教材,對文本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豐富語言積累;語言的敏感性、運用能力反映出語言積累的狀況,要通過品析、錘煉語言提高學生準確感知和鑒賞語言的能力;實踐運用是語言積累的最終環節,在品讀推敲的基礎上開展讀寫結合活動,能夠有效內化學生的語言積累。
[關鍵詞]語言積累;記憶鞏固;拓展延伸;品析推敲;讀寫結合
語言積累是聽說讀寫的基礎。閱讀教學要指導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儲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本文從“夯實、豐富、錘煉、內化”四個層面,探索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語言積累的策略。
一、記憶鞏固,夯實語言積累
語言需要長時間積累、不斷鞏固,通過“厚積”而“薄發”,所以適當記憶是必須的。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認為:要掌握語文這一工具,手中要有豐厚的語言儲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語言材料,不僅要多讀,而且要熟讀以致背誦,“爛熟”于心才能真正為其所用,駕馭起來才會得心應手。語文教材選文語言優美,教學這些課文一定要讓學生多背誦,同時還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精彩文段。
指導學生背誦文本得講求技巧。一要讓學生想背。如師生賽背或老師范背,不僅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能激發學生背誦的欲望。二要讓學生會背。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背誦技巧,如在理解基礎上先化整為零背誦,然后串起來整體背誦;或者根據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如課文《荷花》,按照“看荷花——想荷花”的思路邊讀邊想,就能較快地把課文內容背誦出來;或者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順著課文內容讓學生串線背誦。三要讓學生樂背。對于要求背誦的內容要及時進行檢查、評比,也可以利用早讀等時間開展背書競賽活動。
二、拓展延伸,豐富語言積累
1.閱讀背景資料
學生對一些文章所寫年代的文化背景比較生疏,對內容的領悟和體驗也難以深入,在學習時容易產生障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推介背景資料,豐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和體驗。背景資料可以采用課前展示、課中滲透、課尾加載等呈現方式。如教學課文《一個蘋果》,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查閱上甘嶺戰役的資料,也可以上課伊始教師出示資料讓學生了解。
2.閱讀共性內容
教學某一精美課文的片斷時,可以補充內容或補充形式相似的語段,如相似的描寫、相似的主題、相似的寫法,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開闊眼界,加深理解,提升認識,感悟用詞之妙、語言之美、結構之奇。如《翠鳥》一課,在品讀翠鳥外形描寫時可以補充其他動物外形描寫的語句,讓學生在反復對比閱讀中,學會抓住最能體現動物特點的部位、采用一定的次序詳細描述的方法。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認識,也豐富了語言積累。
3.閱讀同家作品
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文作者切入,引導學生閱讀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學習感知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法。如學習《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后,讓學生延伸閱讀季羨林先生的《再返哥廷根》,感受異國他鄉的奇情異彩;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后,讓學生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感受作者質樸單純的筆調和夢境般的語言;學習《珍珠泉》后,讓學生閱讀吳然的《歌溪》《靈泉》,感受作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語言寫世界的特點。
4.閱讀整篇著作
教材中有些課文節選自文學名著,學完后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原著。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在對課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三國演義》并交流評價三國人物,在擴展閱讀的同時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閱讀教學要關注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使學生樂于閱讀、自主閱讀,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吸收營養。教師在推薦精彩的、貼合教學內容的課外讀物時,還應加強讀書方法的指導,如向學生介紹摘錄、 歸類、整理的方法。只有廣泛閱讀、方法得當,才能豐富語言的積累。
三、品析推敲,錘煉語言積累
積累語言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運用能力能夠反映其語言積累的狀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準確感知和鑒賞語言的能力。
1.讀中訓練語感
古人云:“耳醉于音,心同其情。”學習語言,要認認真真地讀、反反復復地讀,通過讀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讀呢?
首先,讀要有明確的指向。初讀要讀準確通順,細讀要理解內容,精讀要品析重點句段,熟讀則要積累語言。其次,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讀書實踐。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練讀、品讀和評議,不要用教師的分析替代學生個人的閱讀實踐。再次,讀的形式要多樣,引導方法要得當。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班級和課文特點,合理選用范讀、默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方式。讀前要有明確要求,讀中要有細致指點,讀后要有精當評議。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如詩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的圖畫,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桂林山水深深的喜愛和陶醉之情。教學時我們可借助圖片、錄像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之后采用個人讀、表演讀、配樂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出對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
2.品中錘煉語言
閱讀教學應抓住課文中的精彩內容和精妙語言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細心體會標點、詞語、句子,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如《凡卡》一文中,“老板隨手撈起個家伙就打我”中的“撈”字能否換成“拿”字?通過換詞品讀,體會“撈”字運用的精當,感受老板的殘暴和凡卡命運的悲慘。學生通過品讀賞析文本不但能體會到作者用詞造句的精當,而且能更好地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豐富情感。
四、讀寫結合,內化語言積累
1.模仿借鑒
語文教材的內容非常豐富,都是讀寫結合的精美范例。教師要抓住課文里精彩的部分,如課文中的內容、句子、段落等,引導學生含英咀華。可以從句式、段落、篇章入手進行模仿借鑒,抓住課文中某一個細節進行模仿,學習語言表達、構段成文、過渡照應、描寫議論、聯想抒情的好處,也可以參照課文內容學習借鑒謀篇布局的方法。例如,《山中訪友》一文有一個自然段:“你好,清涼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飛流的瀑布!……”文中用了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不妨讓學生模仿描寫一處自己喜歡的景物。又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寫法很有特點,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描寫了不同季節的小興安嶺,學完之后可以讓學生仿寫《家鄉的田野》或《我們的校園》。不論哪種形式的模仿,都要避免生搬硬套,要在模仿中求創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2.想象補白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語句,引導學生在讀文、嚼句、悟境中反復品味,深思感悟,用自己個性而靈動的想象來補充敘述。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理解與運用。比如,《最后一頭戰象》一文,講授嘎羧在江灘“憑吊戰場”部分,可以抓住 “久久凝望江面”一句想象嘎羧看見了什么?抓住“龜形的礁石上親了又親”一句想象嘎羧又想到了什么?透過嘎羧的神態深入感悟其內心。又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 “我”剛進四合院看到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以及當時的感受,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作者在路上的空白,設計補白練習:如果你是肖復興同學,一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居然受到大作家葉圣陶先生的邀請,你的心情會怎樣?請大家通過描述“我”走在路上的天氣、心理活動、神情動作等,體會作者高興、激動、緊張的心情。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通過參與體驗、大膽想象,學生在說話、寫話中積累了語言。
語言積累不是一時半刻之功,需長期循序漸進。閱讀教學要有語言積累的意識,采用有效策略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禹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設計案例精選[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2]余文森,洪明,張蓉.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M]. 民族出版社, 2010 .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