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濟+萬小磊
【摘 要】天氣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英漢語言中有大量“雨”的隱喻用法,描述人們面對的抽象處境或解釋人類概念。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分析“雨”隱喻用法英漢差異,并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雨;隱喻;英漢對比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58-01
喬治·萊考夫在其《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認為,隱喻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關“雨”的表達不僅是語言現象,更應該當成體現人類認知思維的表象來研究。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雨”的隱喻用法進行比較研究,并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
一、英漢“雨”的相似隱喻用法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相似的關于“雨”的隱喻用法,雨的物理屬性映射到目的域用以說明抽象概念。
(一)表示大量
1.I watched her hands, ready to beat off any sudden rain of blows.
2.在士兵們遭受槍林彈雨的狀態下,人們需要更快地得出結果。
(二)表示逆境
1.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
2.這件事由于挽救及時,沒有釀成大錯,終于雨過天青了。
3.He said we'd got to put up with each other for ten years, come rain or shine.
4.在信貸危機沖擊下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而藝術品價格則是繼續風雨無阻的高漲。
(Wher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remain jittery after the credit crisis, art prices have climbed uninterruptedly.)
5.As peoples assets rose in value, they felt less need to save for college, retirement or rainy days.
6.由于資產升值,人們就以為,教育存款、養老金或是未雨綢繆反倒顯得多此一舉了。
二、英語獨有的“雨”隱喻
有些關于雨的隱喻用法是英語中獨有的,在漢語中沒有發現對應的表達。
(一)raining on someone's parade
1. Drugs again rained on the Olympicsparade as another athlete tested positive for an illegal substance.
(二)as right as rain
2.If your husband hadn't put a spoke in, it would have been as right as rain.
3.It had severed some ligaments or what-not that caused him to have a slight limp afterwards, but apart from that he was as right as rain.rain check.
4.“Would you like to try that new restaurant tonight?” “Im afraid Im busy tonight, but can I take a rain check?
由于英國的地理環境,下雨的頻率高,因此有了以上這些“雨”的隱喻用法。從中也可以說明,地理環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進而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概念,最終在語言中得到體現,英漢語都有特有的有關“雨”的隱喻用法。
三、漢語獨有的“雨”隱喻
有些關于“雨”的隱喻用法是漢語中獨有的,在英語中沒有發現對應的表達。
(一)及時雨
1.中國還向哈薩克斯坦提供了100億美元貸款,對于受到金融危機和油價下降影響的哈薩克斯坦來說,這好比一場久違的及時雨。
(二)雨露
1.描繪出他們浸透在特定傳統文化雨露中所特有的精神世界。
(三)云雨
1.他這個人翻云覆雨,弄不清他究竟主張什么。
2.這就是為什么你和某人云雨之后更容易產生情感依賴。
(四)風雨
1.這些昔日不起眼的肉類和奶制品企業已經成為不可一世的霸主,能夠在巴拉圭的農業和牲畜領域呼風喚雨。
2.這件事在公諸于世之前早就傳得滿城風雨。
3.楊元慶在信中公開表示對公司業績增長緩慢和運作效率低下的不滿,字里行間充滿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漢語中的“雨”經常跟其他天氣詞搭配使用,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用自然界中的自然氣候現象來比喻描述社會生活的抽象概念。
四、英漢語“雨”隱喻用法差異探究
在英語和漢語中,“雨”的三個不同階段,即雨前、雨中和雨后,都映射到了目標域。雨的驅動力和破壞力的自然屬性映射到目的域以表達抽象概念。英漢 “雨”隱喻用法的相似性,可以通過中英兩國人民對“雨”的身體經驗的相似性來解釋。大多數有關“雨”的隱喻,都是基于情境或意象的隱喻。英漢語中存在的“雨”隱喻用法的差異,主要是由不同的社會文化及生活經驗造成的,包括物理環境(地理位置和氣候)、社會語境(社會權力關系)、文化語境。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張榮,張福榮.“雨”和“ram”隱喻映射的文化透視比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16-18.
作者簡介:
陳偉濟,廣東科技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