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彩云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 “變化學生的氣質”。然而反觀我們走過的教育之路,在小學生的黃金記憶時期,由于讀的書太少,背誦積累太少,學生語言空洞無味,詞匯貧乏,開口不能言,舉手不能書。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止步于經典的扉頁前,到頭來卻發現四面楚歌,舉步維艱。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從2005年起,我們不求名利,不走過場,不講空話,扎扎實實地以科學的態度、兒童的情趣、經典的品味開展主題誦讀活動,十年下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區域誦讀課程的起源
從2005年開始,九原區以沙河二小為龍頭,以兒童的視角,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科學地、有體系地開展經典誦讀的課題研究,通過八年持續不斷地實驗與探索,打通了語文、音樂、美術等多學科間的森嚴壁壘,讓學生在親近母語、親近文化的過程中,接受全面的經典文學與藝術的熏陶。經典作品將種子的能量蘊蓄于學生的身上。沙河二小承擔的“關于誦讀經典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曾在教育部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十一五”優秀課題成果評選中獲得二等獎,并在北京現場頒獎(這是“十一五”期間包頭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課題)。這些年來,沙河二小面向全市、全國多次進行經典誦讀成果展示,為在九原區全面推廣經典誦讀成果做好了準備。
從2013年春季始,九原區教育局在全區所有小學中規范化地開設誦讀課程,推廣誦讀成果,并進行區域化的深度研究,改變了全區所有小學生的精神氣質狀態,使經典誦讀成為九原教育的一張重要“名片”。
在經典誦讀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其一為了開發并用足誦讀教材,豐厚學生的積淀;其二為了確定閱讀書目,激發閱讀興趣,指導讀書方法,整體推進課外閱讀。用這樣的方式構建起“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課外閱讀和經典誦讀為兩翼”的教學體系,實現小學六年“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的目標,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
二、區域誦讀課程的框架設計與操作
在四年的區域誦讀深度研究中,我們按照泰勒的“課程論”思想,建立起“從容有序,不徐不疾;緩坡上行,六年一貫”的區域誦讀課程框架。
(一)誦讀課程的目標追求
1.在快樂誦讀中改變學生的精神狀態,在豐厚積淀的同時,最大化地發揮經典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勵的作用,給學生以民族經典文化的熏陶。
2.打通經典詩文與生活的樊籬,開發出版融“經典化、序列化、生活化、兒童化”為一體的《主題詩文誦讀》區域教材,供全區及更多地區的學校選用。
3.豐富誦讀指導的操作策略,加強誦讀的跟蹤與檢測,形成龐大的經典誦讀“資源庫”。在課程開發與研究的過程中,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培養一大批有影響力的“誦讀名師”。
(二)誦讀課程的實施
1.時間要保證。
經典誦讀要想得以長期、扎實有效地開展,就要由“做活動”走向“做課程”。活動是暫時的,課程是長期的;活動是集中的,課程是常態的。只有堅持“日日誦”,才能滴水穿石,繩鋸木斷。在全區推進經典誦讀之初,我們首先解決的就是統一規定誦讀時間,確保每日晨誦20分鐘,于清晨極靜之時,用經典叫醒黎明。
課外閱讀時間的保障:初期,強力控制各年級書面作業量,保證學生每日讀書半小時;后期,整合語文教材,壓縮講讀課課時,將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課時。
2.內容要精選。
基于對“小學六年,拿什么優秀的文化給學生”這一問題的思考,在誦讀內容的選擇上體現“四化”:
經典化:拿最經典的作品給學生,確保作品從主題到表現手法都堪稱經典。
序列化:依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誦讀的內容在體系的安排上應由淺至深。
生活化: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經典之作,讓學生感受“詩詞就在生活中,生活可以詩意地表達”。
兒童化:對于兒童來講,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兒童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快樂,是否更愛自己,更愛這個世界。
在“四化”原則下,我們編寫并出版了《主題詩文誦讀》教材,將誦讀與閱讀、觀察、表達、思辨、繪畫、演唱結合起來,避免了“背而不知所云,誦而無所思考”的機械記憶。
在實踐中,我們覺得,堅持這樣的誦讀原則至關重要,面對活生生的現代兒童,經典誦讀不等于古代讀經,現代學校不等于私塾,我們不能僅拿“四書五經”去填充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大腦,這不僅僅是對兒童的尊重,更是對兒童的呵護與關愛。
課外閱讀書目的制定,主要是從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出發,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單元主題,確定了九個類型的75本兒童文學的經典,作為班級共讀書目。
3.指導要科學。
在多年的研究與實踐中,我們總結出許多科學有效的誦讀指導策略。
堅持“熟讀成誦”,提高20分鐘晨誦的實效性。
經典誦讀操作過程中一個最重要、最基礎的理念就是“熟讀成誦”。要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跑跑跳跳中愉悅誦讀,自然記憶,杜絕“機械記憶”“生吞活剝”式的誦讀。
激發興趣,以多樣的形式親近經典。針對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們要求學校積極運用讀、講、賽、吟、演等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在親近經典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從心底產生對文學與文化的熱愛之情。課外閱讀推進中,我們注重上好整本書的讀前開啟課、讀中推進課、讀后交流課,在興致盎然地閱讀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追求“美誦”,提升語感。在誦讀實踐中,我們按總結出的“字正腔圓誦讀六法”,指導學生朗誦出詩詞特有的節奏、韻律,展現詩詞之美,而不是“小和尚念經”般的有口無心。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的語感較好,對詩詞有很好的直覺力與領悟力,對初高中學習古詩詞與文言文有很大幫助。
文字內化,遷移運用,促進表達。詩詞能培養有詩性的孩子。幾年訓練下來,學生視野開闊、情感豐富,常常能發現生活之美,習作與口頭表達中常常引經據典,很有文采,跟普通的孩子不一樣。
4.開展培訓,提升水平。
為了確保全區的誦讀與兒童課外閱讀走向常態化、規范化、序列化、特色化,我們每學期開學初組織教材培訓與展示活動,呈現樣板課,提出本學期要達成的具體目標,讓老師們有方向、有奔頭。
5.狠抓評價,保駕護航。
在經典誦讀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抓緊、抓好“評價”這一指揮棒,形成了三級激勵性評價網絡:一級評價為教育局對學校的測評,年終表彰優秀學校和優秀教師;二級評價為學校對班級的測評,為優秀班級獎勵購書卡,促進學生閱讀力的持續增長;三級評價為教師對學生的測評,開展誦讀之星的評選、表彰。
三、區域誦讀課程研究的成效
1.有效地改變了學生的精神氣質狀態,豐厚了學生的文化積淀。現在,不論到九原區的城鎮小學還是農村小學,我們會看到經典文化滋潤下的學生,既能落落大方、溫文爾雅,又能旁征博引、談吐自如。正像《內蒙古教育》孫志毅主編所講:“同全國多數學校的經典誦讀相比,你們有教材、有課時、有培訓、有評價,做得很扎實,既補救了現行語文教材的蒼白,又變化了學生的氣質。童年與經典結伴生長,就像吃牛肉而不是吃菜幫子長大。腹有詩書,想不文質彬彬也難!”
2.區域課程研究的前瞻性得到認可。2016年秋季,一年級、七年級使用的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篇目成倍增加,課外閱讀進教材、進課時,這些教材改革的舉措與我們這些年來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
3.社會影響廣泛。2014年5月,經過全九原區推廣后的誦讀成果通過自治區教育廳的評選,推薦參加了教育部首屆基礎教育成果評選;是年6月進行的“包頭市中小學生經典誦讀背誦大賽”中,九原區小學組成績斐然:在全市近千名參賽學生中,賽出8個滿分學生,其中5個學生為九原區的;在進決賽的前50名學生中,有19名是九原區的。目前,九原區經典誦讀成果多次在內蒙古及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展示,多次接待各地教育局局長、校長的觀摩。《主題詩文誦讀》教材以強大的生命力走向九原區外的很多學校,成為多地學校首選的誦讀教材。
每個清晨,走進九原區的每所小學,學生朗朗的誦讀聲成為了一處最亮麗、最別致的風景。照這樣再堅持幾年,我們將培養出上百名誦讀名師和上萬名熱愛閱讀、底蘊豐厚的學生。經典誦讀的區域研究將改變九原區的教育面貌,為當地教育特色的形成涂上厚重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