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海
麥肯錫近期公布一份研究報告,根據該報告測算,中國金融行業的經濟利潤占到中國經濟整體經濟利潤的80%以上,而美國的該比例僅為逾20%。該報告還顯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4年中,中國金融服務業的經濟利潤(收益)占比還較低。危機爆發后的4年,中國金融服務業的經濟利潤占比大幅攀升;同期,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經濟利潤占比進入負區間。而在2012年到2014年間,中國金融服務業的經濟利潤占比進一步攀升;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經濟利潤回到正區間。
要理解該報告,首先要理解該報告所稱的經濟利潤的概念。麥肯錫報告所稱的經濟利潤,不是通常企業或行業會計報表中的營業利潤,而是企業或行業的營業利潤減去資金的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也就是說,中國的企業或行業,從事實業特別是從事制造業處境比較艱難,企業辛苦一年下來,等于是替金融業在打工。
從直覺上來說,作為經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金融業一般是在社會財富分配中占有優勢,作為越是成熟發達的經濟體,金融業越是顯得高端,那理應美國的金融業的經濟利潤占比應當遠高于中國才是。但是美國的行業經濟利潤中,金融業所占的比例恰是比較正常的,而中國則顯得比例嚴重畸形和失調。因此問題應當不是出在經濟生態鏈本身之上。
在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以后,全球實體經濟遭遇重創,各經濟體央行普遍放水,因此金融業的經濟利潤所占的比例理當提升才對。但是作為全球央行的代表,關聯儲在2009年以后搞了多次的量化寬松,關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很快,但是美國的金融業經濟利潤卻在2008年到2011年之間,快速萎縮至負值區域。反而是中國同期的金融業經濟利潤在暴漲。對比來看,問題也不是由于央行放水所導致的。
總體來看,中國的經濟體系中是不缺錢的。然而,中國的實體經濟,卻是嚴重患了資金饑渴癥,民間和民企借貸資金成本達到畸高的程度。這也是民間投資不斷出現下滑的原因之一。這也就導致了中國的實體經濟出現了二元現象:國企和央企、重點項目,資金較為富余,而占經濟體半壁江山的民企,則資金嚴重短缺。
在二元經濟結構下,不少資金富余的機構,通過理財項目等,把自己輕易獲得的廉價資本轉手出去獲取高額套利。那么整個經濟體,尤其是民企,其資本成本的高昂是必然的,經濟利潤必然向金融業集中。
了解資金饑渴的病因,解決中國經濟體中的經濟利潤向金融業集中、實體經濟困難重重的途徑也就明朗。就金融改革來說,從普惠入手,是解決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二元化的重要途徑。銀行和大的金融機構、國企、央企等,占據了中國主要的資金資源,但是民企、小微企業、農村和城鎮的微觀經濟主體等等,其生產和再生產,嚴重地受制于資金短缺或資金成本高昂。
這個時候別無他途,只有盡快建立多層次的、主要為城鎮和農村小微經濟主體和民企服務的普惠金融機構,才是搞活中國微觀經濟的金融藥方。一旦普惠式的金融服務體系和功能健全,那么金融壟斷和資金供應的二元現象將逐漸得到緩解,經濟利潤會逐漸從銀行和大的金融機構回歸實體經濟主體。
近年來,借力于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金融渠道正在不斷發生變革。而部分偽P2P等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引發的行業性污水,卻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也停滯下來。
過去一段時間的P2P倒閉潮,歸根到底其性質還是借助互聯網的大旗、偽裝威P2P的傳統詐騙。目前跑路和嚴查的平臺多數是線下財富管理公司,他們只是民間借貸的升級版,與互聯網金融根本沒有任何關系,這樣的結果必然致使P2P背了黑鍋。
如何及時遏制借助互聯網新形式的民間借貸、理財詐騙,同時保障作為普惠金融重要方向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自由度,是監管重構行業生態的一個需要斟酌把握的問題。其實歸根到底,并非是這種金融模式和渠道本身有問題,而是法規和監管未跟上的緣故,絕對不能因噎廢食。
在實體經濟持續趨緩、民間投資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從金融改革的角度重新審視金融與實體之間的關系。麥卡錫的報告只是提了個醒,如何在現有的模式下實現帕累托最優式的改革,使得實體經濟重新獲得低成本的資金,是經濟筑底面臨的問題,也恰恰是解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