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楠+鹿小鹿
通過老城文化的重塑,傳統與現代在青島市市南區有機融合,使人們重新看到了青島特有的文化肌理,激活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當我們為繁華的都市中快節奏的生活所累,并感到疲憊不堪的時候,是否也曾追憶過舊時那份恬淡安寧的慢生活。
尋回慢生活,要回老城區。
青島老城區的美無須贅述,“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車,中國第一”,早在百年前康有為先生就為青島做下了最好的注腳。
而尋回慢生活,更要傳承“老”文化。
建置一百多年來,一大批文人名士與典雅的城市建筑一起,積淀了青島城市文化的綜合體。而城市文化的內在價值,也讓青島充滿朝氣。
百年前青島城市文化,發軔于市南區。百年時光,老城區斑駁的光影見證了多少文人墨客,康有為、聞一多、老舍……都在青島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百年過去,微咸的海風依舊吹拂著層層疊疊的綠樹,溫暖的陽光依舊照耀在古樸典雅的街道,這一切都成了老城文化傳承的最好見證。
如今青島城市文化,蓬勃于市南區。當隱藏于樹陰下的咖啡廳、書店、美術館與百年前的老街融為一體,古樸的老城區平添了一抹現代的亮色。通過老城文化的重塑,傳統與現代在青島市市南區有機融合,使人們重新看到了青島特有的文化肌理,激活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變與不變的文化傳承
萬物皆變,不變之中蘊含著變,變化之中又包含著不變。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城市的可識別度卻逐年降低。中國人好旅游,拖家帶口由南至北,又從東向西,走了數十座城市踏了數萬步后突然發現,現代城市建設讓不同城市差距甚微。現代化建筑冷冰冰拔地而起,那些“冒著熱氣”的街里小巷卻隱遁消匿;商圈同商店一般可以“連鎖”,越來越多的新地標層出不窮……無需10年,那些久違歸家的旅人站在自家樓下,將深感物是人非。
青島,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可能只剩老一輩們還記得黃島路上的青石板、60戶居民公用一個廁所的筒子樓。而市南區,青島開埠的根脈在此,精華亦在此,見證了青島百年繁榮的大學路,更是老城區的精華之一。這片隱匿在鬧市里的“心靈凈區”,如今在老城改造的腳步中沒有被外來文化入侵,保留著最真的自己,優雅轉身。
2011年,大學路附近黃縣路上一處曾經蕭索破敗的院落獲得新生:全國首個以文學作品命名的博物館一一駱駝祥子博物館正式建成并對外免費開放。自建成以來,駱駝祥子博物館在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游客數量從開始的每年幾千人增加到現在的六七萬人。
博物館常務館長呂誼說:“6年來這個館已接待30多萬人次,黃縣路越來越有書卷氣。來這里的多是大學生、情侶,還有日、韓等國的游客。特別是從2014年旅游旺季開始,大部分時間每天都能保持1000多人的參觀數量,而且這些訪客中,很少有旅行社的團體游客,大部分都是獨自前往的散客。”
實際上,位于一條狹窄胡同內的駱駝祥子博物館地理區位并不好,周圍的標識并不明顯,很多人都是打聽著才找到具體位置,吸引他們來參觀的因素更多是對老舍先生的個人文化歸屬和情懷。
與此同時,大學路這些年悄悄地生長出三四十家追尋文化品位的咖啡屋、照相館和西洋雜貨鋪,其格調更似是舊時光里的斑駁記憶在今朝的遙想。
城市肌理和建筑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基。建筑雖有使用期限,文化卻沒有期限,傳統老城是城市記憶的發源地,更體現了城市的文脈和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象征。市南區的老城改造沒有單純“大拆大建”,而是創新和保留歷史街區格局,增加凸顯歷史意義的建筑元素,讓展覽館與咖啡屋等更能被年輕人和大眾喜愛、接受的建筑賦予文化傳承的意義,喚起居民心中的文化感知,激發老城的獨特魅力。
“私人定制”產業化運作
早在2013年1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就在“第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中發言:“要將文化產業與舊城區改造有機結合。”在國家與政府越來越多地對文化產業振興制定各種計劃時,老城區改造為文化產業貢獻的巨大力量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很多“年輕一點”的群體并沒有想到老城區改造會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頗深。
結合老城區保護更新,市南區采取成熟一處保護利用一處的辦法,引進了符合城市發展的一些文化業態,民間文化載體的活力也被激發,老城區的文化潛力正在破繭而出。
這種破繭之勢得益于《市南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該規劃在市南區全域構建起“一核一體兩翼”發展格局,推動了文化產業向高端化、時尚化、特色化方向發展。
“一核”,即以創意100、國際動漫園為重要節點的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核;“一體”,即以小魚山名人故居、八大關歐陸風情建筑等為主軸線的中部人文歷史文化發展綜合體;“兩翼”,即以時尚閩江特色街區、奧帆時尚商圈為核心的東部時尚休閑文化發展翼,以中山路和團島改造為發展契機的西部老青島風情文化發展翼。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創意100產業園、銀海大世界文化旅游休閑園、國際動漫產業園等文化產業園區聚集相關企業500余家。
除了文化產業與老城區改造相結合,商業化、旅游化產業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得以發展。青島作為旅游文化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每年吸引了國內外游客前來游玩。老城區改造對于商業化產業來講,上海是城市中的佼佼者一一新天地城區改造已經被各大城市借鑒,然而新天地又與其它城市不同,住宅街區雖為歷史居住區,但其位置毗鄰上海的經濟金融街淮海中路,這使得其在發展上有很大動力。青島老城區改造雖無法徹底學習上海,但以“中山路”為主城區改造的經濟定位也在向商業化靠齊,以歷史文化為主衍生的特色商品商鋪,全面帶動城市商業化建設。
就旅游產業來講,隨著青島市“把青島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目標的深入實施,青島旅游業的發展無論速度提升還是服務質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而城市中的“特色化旅游”范圍一定會集中在老城區內部,青島劈柴院的改造就將純粹的建筑轉變提升為旅游業態,一年吸引將近百萬游客,并登榜中國十大小吃街排名。
城市間雖有不同,但老城改造卻又有相似之處,在對青島進行“私人定制”化老城新顏的過程中,產業化的運作早已變為無限可能。
穿越百年的民生文化
青島有很多的城市文化名片,歐陸風情、德國建筑、港口海洋、海濱度假、音樂之島、帆船之都等等。而這些文化名片的背后,折射的是青島市民生活的那一份恬淡與幸福。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發布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青島蟬聯冠軍便是最佳佐證。
居民幸福離不開為政者對民生的尊重,而這份尊重,也是青島傳承百年的城市文化。
青島的城市基礎設計建設和規劃一直是走在全國領先位置,而早在百年之前,德國人就把西方最新的城市設計理念帶到了青島。德國占領之初,即對青島的公共設施進行設計與規劃,并遵循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網、電力照明、綠化等置于建設的首位,其中很多設施為今天青島城市建筑奠定良好的基礎。如今,這些設施很多成為青島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而其背后對民生的尊重,卻已深深融入了青島市民文化并傳承至今。
如今的老城文化復興,也離不開“惠民”這一傳承百年的文化基因。
隨著文化傳承和產業升級,老城區開發有了承載的媒介,而在市南區,老城文化開發不僅有外延,更有讓市民生活更幸福的文化內涵。如今的市南區,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已成為了市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人們可以如享受陽光空氣一樣沐浴著文化的洗禮。
這要感謝市南區“文化惠民”項目的推動,而“啡閱青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啡閱青島”項目涵蓋了市南區100余家咖啡館和青年旅舍。來自市南區圖書館的圖書可以免費配送到店,店主還可以根據顧客的讀書需求定期去區圖書館自由選書,讀者也可以在他的書店實現統借統還。正是這種放權,讓這家獨立書店參與公共閱讀服務的意愿更加強烈,也為市民創造了全新的閱讀空間。通過將公益圖書館搬進咖啡館,市南區新增閱讀空間近兩萬平方米,增加圖書閱讀量近15萬人次,讓文化惠民不再孤立于政府辦的文化設施中,而是拓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正是政府的創新與放權,讓“啡閱青島”不再是一個生搬硬套的政府公益項目,而是一舉緩解了政府所需的基礎設施、商家所需的文化載體、民眾所需的閱讀空間三大難題,讓其成為了一種“政府提供、企業參與、市民受惠”的多贏選擇。
這份對于文化民生的重視,也是市南區文化發展與傳承的根基。市南區委書記王久軍這樣詮釋區域文化發展:“在文化強區建設中,我們有傳承提升,有融合創新,但是不管怎樣,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要落腳在文化惠民上,要讓市民成為幸福生活的主角。”
為政者的這一份文化敬畏和民生情懷,是市南區百年來文化傳承中不變的主題之一。也正是這份文化傳承,才有了55萬人共舉一盞香茗,共品一城繁榮的文化盛景。
政府與民間,動靜兩相宜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便利,但與此同時,盲目地大拆大建,也造成了地方特色的日漸消逝。老城區,既承載了人們對舊時寧靜優雅生活的向往,又成了不少人心目中臟亂差的代名詞。老城區復興已經成為了城市發展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老城區復興要規劃先行。然而,對于城區發展來說,規劃只能是方向,規劃大多是靜態、封閉的,而發展是動態、開放的,如何在規劃的引領下走好發展的每一步,更是老城區復興的關鍵。其中,青島市市南區的經驗值得學習,青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老城區、老街區、老建筑保護和利用,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留住城市記憶,引導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逐步轉換為公司駐地和旅游小區。”在規劃的引導下,市南區政府加強規劃和基礎建設,以開放的心態創新管理辦法,簡政放權,不再大包大攬,反而吸引民間資本踴躍參與老城復興。政府與民間,規劃與開發,動靜兩相宜。
作為山東唯一入選中國最美的街道,大學路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如何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對文化景點進行開發,一直是大學路發展中繞不開的話題。
而在近幾年,大學路、黃縣路、龍江路等老城區中,咖啡館、獨立書店、美術館等帶有濃厚文化氛圍的個性小店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開始介入到老城區文化的重塑中,文化發掘正帶動著老城區復興。
位于大學路40號的“橙橙書院兒”便是其中一家。店長韓偉在北京生活了10個年頭后,毅然決定搬離北京,回到熟悉的青島,在文化氛圍濃郁的大學路開一家小店,和家人_起享受悠閑的生活。
文化氛圍的逐漸濃郁,得益于近幾年市南區對于老城區文化的挖掘,而這份濃郁的文化,也為民間資本帶來的難得的商機。對于老城區的開發,市南區政府并沒有大包大攬,而是解放思想,因勢利導地利用名人故居等資源,先帶動了人流量,又引來商機,看到了商機的民間資本便會紛至沓來。
以駱駝祥子博物館為例,博物館的開放帶來的眾多旅游客源,也帶動了這些特色小店。或許是“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最近兩三年間,黃縣路逐漸熱鬧了起來:咖啡館“冒”出近10家;韋迦青年旅社經常有影視劇組光顧拍攝;求索書店也已經開門納客……
如今,隨著政府不斷創新管理方法,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樂于介入青島老城文化的開發,文化在重塑之中愈顯生機勃勃。
老城區的文化復興是個系統工程,既要有老城文化的精華傳承,又要有產業升級的全新突破,既要有文化惠民的民生基礎,又要有政府規劃的高屋建瓴……市南區的老城復興之路對于青島區域文化建設無疑意義非凡,對其他地方也有著一定的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