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不斷曝光有關“路怒”的消息。那些驚心動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的畫面,讓人看了心生懼怕,憂慮重重。許多人暗中祈禱:千萬別讓自己碰上這種事。
“路怒”在我們這里算是個新詞,但上世紀80年代就在美國誕生了,roadrage一詞還被收入新版牛津詞語大辭典。“路怒”,顧名思義就是帶著憤怒去開車,有攻擊性或憤怒的行為。比如用粗鄙的手勢、侮辱性的語言故意挑逗激怒對方,還可能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脅安全的方式駕駛車輛,造成危害,以發泄憤怒情緒。
造成“路怒”的誘因大多是從小節開始,有的甚至就是些雞毛蒜皮,根本不值得一提。行車過程中突然被后面的車輛超越了,或者前方正在行駛的車輛沒打轉向燈,突然變線了,或者信號燈變綠了,擋在前面的車卻紋絲不動,諸如此類,有些人便火冒三丈,開始發飆。輕者,罵上兩句,對方不還嘴也就罷了,開車走人。怕就怕對方也怒氣沖天,以牙還牙,對罵不過癮,大打出手。這還算好,最懼怕的是拿汽車當利器發泄憤怒。那可就不是傷及雙方的行為了,必定會殃及周邊人群。“路怒”往往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念頭,演變成罪惡。
“路怒”是種病,美國人稱之為“路怒征”。發病的原因很像我們所說的“戾氣”。戾氣是病因學名詞,中醫學中有戾氣一說。戾氣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凡事偏向走極端。戾氣最常見的是出現在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俗事上。前陣子發生在浙江溫州第一橋“火鍋先生”的事件,讓“戾氣”兩字走俏,成為人們相互提醒的驚嘆之語。
當時林女士出言不慎,為了一時的痛快,蒙受了慘重代價;服務員受到侮辱,怒火頓生,一時間失去理智,釀成大禍,鋃鐺入獄。兩敗俱傷,帶給人們不盡的唏噓和驚嘆。事后細想,這是多大的事啊,居然發展成如此結果。如果服務員稍微退一步,自己“委屈”一下自己,林女士得饒人處且饒人,別一味地非要把人逼到死角,或許這場悲劇不會發生。遺憾的是,這只能是善意的事后諸葛亮。兩個當事人可沒有這種“氣度”,否則,怎么會落個日后人們飯后茶余的閑談話料呢?
“路怒”也好,“戾氣”也罷,都是人為的結果,而且本都可以避免。最常見的,兩輛車對頭開來,如果都遵守交通規則還好,相互讓一下萬事皆休。偏偏都不想讓,于是便頂了牛。本來讓一步天地寬的事,讓戾氣一攪舍,頓時把世界縮小到就夠兩個人你爭我奪的地步。
有人說年輕人氣盛,言外之意有戾氣的人多框定在此等年齡之中,實際并非如此。醫書《瘟疫論》里說,戾氣,又名癘氣,乖戾之氣、雜氣。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通過空氣傳染或直接接觸傳染,即可散發,又可成流行之疫。戾氣能傳染人,這是指病體。然而現實中一些人并沒有真正患病,卻同樣傳播著可怕的細菌。
同住在一樓上的一位大叔,大概少說有70歲,平時似乎怨氣就特大,見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情,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口就罵。有一次上電梯,門關得慢一些,大叔邊罵邊用拳頭去敲擊按鍵,聲音之大,把旁邊的女孩嚇得臉色都變了。我忍不住說了一聲,砸壞了電梯要出毛病的。不料大叔狠嘟嘟回答:壞了摔死算完!一句話噎得我頓時目瞪口呆。以后見了再也不敢打招呼,生怕發起飆來招架不住。后來去公共場所,同樣見到在電梯里狂躁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知何處惹怒了其,狂拍狂打電梯按鍵,讓人莫名其妙,又心存戒意。
戾氣多了會生病,心里變得扭曲,浮躁。動輒莫名其妙地上火,令周圍的人不得其解,又惴惴不安,甚至膽戰心驚。然而誘因又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幾句話毀了別人的容貌;為少耽擱幾分鐘,與人叫罵甚至拳腳相向,“宣泄”的成本太低了,造成惡果的代價卻又太大了。真不值!
人與人在一起是緣分。說句好話,陪個笑臉,忍讓一下,這個世界便會添一份和諧,多一縷陽光,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