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外作業設計與布置策略是體育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也是備受研究的熱點話題。通過本期研討,教師們能夠群策群力將此話題更深入地進行梳理、總結,從布置體育作業的關鍵點入手,讓學生真正能夠在發展身體素質的同時,促進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在布置體育課外作業前,教師要對相關問題進行剖析:是否有布置的必要性,為什么要布置,怎么布置,如何監督,效果怎樣,如何反饋等,對接下來所布置的作業情況更加容易把握,這也是布置作業的前提保障。
巧妙設計和布置體育課外作業是學生能否有效完成體育課外作業的基石。這里的“置”包括在布置作業前(目的)、中(策略)、后(效果與反饋)各個階段的策略,只有充分掌握這幾方面,才能解決布置作業的目的、效果以及監控等問題。
學習運動技能之前,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及課堂有效性,有必要將作業前置,這樣,在接下來的課中,學生在教師的講解與示范前,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動作要領。如,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在上好一節課的結尾部分,除了對本節課學練情況進行小節,還會對下節課所要上的內容進行介紹,并給學生留有準備和練習時間,使其在課后的課余時間運用不同的手段,對下節課內容進行了解和練習。這樣無形中就對下節課的目標達成情況作了鋪墊。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對課堂教學情況理解和練習情況參差不齊,這樣就迫使教師不得不給學生留有課外作業進行鞏固和溫習,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預期目的。
1.如何布置。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和是否有其必要性進行布置。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多方面考慮,如,所布置的作業是否能吸引學生;所布置的作業是否是根據學生在課堂中表現量身定做的;對學優生和學困生是否在作業方面有側重等。
2.怎么布置。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行體育課外作業布置,如,運用互聯網將作業(視頻或文稿)傳給家長,讓學生在家長的監管下完成相關作業;采用小紙條“簽約”的形式在課后為學生量身定做相關作業;采用課堂隨機模式對學生完成的目標情況進行隨堂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補充和完善;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埋下伏筆,給學生以思考,并在課外時間嘗試解決等。
3.如何監管。導致學生完成作業情況有內因,也有外因。
(1)內因。主要是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和自身的身體狀況,這就需要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加大監管力度并做好及時反饋,才會取得最佳效果,如,對于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本身又對作業比較反感的學生來說,教師要首先進行單獨溝通,提前進行“小恩小惠”給學生點“甜頭”,之后進行鼓勵教育,促使他想去、一定要完成的意愿,之后與家長溝通“恩威并施”,在家長、同學、教師的共同監視下完成。
(2)外因。主要是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受外界環境及學校、家庭、場地、器材等因素的影響。如,布置的體育課外作業家長是否支持;是否考慮場地、器材以及相關安全因素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所以除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要全方位掌控,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家校聯動,建立互通,必要時可以在學生完成作業時進行實時互通,并注意學生的切身感受和體驗。
“后置”就是所謂完成效果與反饋。教師不僅需要設計和布置體育課外作業,也應及時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反饋。
有的教師會有所疑問:效果和反饋不就是所謂的評價嗎?其實不然,效果與反饋是對作業完成情況好與壞一個論斷,并沒有形成量化指標,也沒對完成作業后的情況進行總結和后續處理,所以,評價就是完成作業后的必然產物。現階段的評價機制已經不僅僅限制于口頭評價,更可以利用新型手段進行評價,如,可以根據作業反饋情況制訂相關量表,從數據上反映學生的完成狀況;可根據學生完成效果進行網絡“APP”推送,讓家長以及社會關注中良性發展;可以進行家校聯動,制訂相關考核方案,檢驗體育課外作業的評價體系的完善程度;可以開展活力校園,通過體育大課間、體育競賽等與獎勵機制掛鉤,進行體育課外作業檢驗與評定等。
——孟凡東(浙江省平湖中學,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