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準備兼體能。無論是一般性準備練習還是專項性準備練習,都應讓學生動起來。如,在球類技能學習前,要設計密度較大,強度適中,對主學技能有幫助,且兼顧好學生體能發展的準備練習。再如,設計一套有“運、傳、投、移”等籃球基本技術的球操,進行“影子運球”游戲(追著別人的影子運球),進行“足球彈珠”(將自己的球踢出去碰對手的球),這些練習,既起到了熱身準備的功能,又增強了體能發展。
2.多變組合強體能。“多變組合”是將技術教學進一步泛化,不應停留在“教”技術層面。如,在籃球投籃教學中,不再將投準僅僅理解成將球投中籃筐,而是要有意識地進行傳跑、接運、投接運傳等組合練習,使球動促使學生也動起來。
1.借技術動作提升體能。體能的發展要求是多方面的,對于單一的技術獲得,要求協調、靈敏、速度等的提升,而對于球類游戲和比賽,突出的是在身體連續跑動中的力量、協調、靈敏、速度、耐力等的提升。如可選擇足球的大力射門發展下肢力量;選擇籃球的對墻傳接反彈球發展上肢力量。如發展靈敏素質可選擇搶截球游戲,移動防守游戲等。如發展耐力素質可設計連續組合動作的練習。如發展耐力可選擇射門游戲:在場地上用標志物設置8~10個球門,讓學生運球通過不同的球門,通過一扇門得1分,2min內看誰的得分多。將技術與體能相結合,進而促使技能與體能雙提升。
2.借“課課練”提升體能。在球類單元中的準備環節或者拓展環節,可以“課課練”形式進行球性和基本技能的練習,也可將上一個單元的技術內容設計成“課課練”內容,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上一個單元的技術,無論是增加數量,還是加大難度,學生都能接受,并給學生帶來一定的挑戰。同時,學生在練習時,不僅復習了已經學習的技術,由于有一定的量和強度,學生的體能也得到了提升。
3.“借”場地提升體能。將全班學生分成A、B、C3組,A組進行15m外接移動球射門,B組進行繞障礙運球,C組進行由教師組織的二過一傳球及射門練習。A組練習后,轉到B組練習,B組練習后,轉到C組練習,以此類推。各組循環練習3個內容,最后將3個練習組合起來,即繞障礙、傳球、接教師的回傳球后射門。在進行這樣的場地循環練習時,需考慮選擇的內容、學生的學情、場地的安排等。
另外,發展體能不僅局限于增加密度,也可考慮增加強度,如,加大投球的遠度要求、高度要求等。
——朱春江(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郭店中心小學,314412);李明(浙江省海寧市丁橋鎮新倉初級中學,314414)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