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鵬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81)
某橋梁為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橋,其中主橋采用連續(xù)T梁,1聯4跨,長50 m,工藝方法為先簡支后連續(xù)。對本橋采用的工藝方法而言,其主要具有方便可行與質量可靠等特點,而且還有利于橋梁建造實現裝配化與工廠化目標。現圍繞本橋實際情況,對先簡支后連續(xù)技術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T梁預制和安裝→墩頂濕接頭澆筑→墩頂預應力筋張拉→孔道壓漿→體系轉換。在進行體系轉換時應注意,為防止應力集中,需降低附加應力,遵循合理順序進行施工,尤其是澆筑與張拉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資料收集和分析得出:若連續(xù)跨數在5以內(不含5),則應對稱澆筑和張拉。因本橋連續(xù)跨數滿足這一條件,所以工序擬定為:先對1、3號墩頂實施澆筑,再張拉,然后澆筑和張拉2號墩頂,以最大限度降低應力。
在對T梁進行預制時采用裝有附著振動器的大鋼模,以確保振搗的密實性。為了拆裝和使用方便,使用螺栓對模板進行連接,完成加工的模板應滿足尺寸和平整度要求。按普通T梁的預制流程進行預制即可,無特殊要求。
T梁自重為1 500 kN,現場借助架橋機按墩方向進行逐孔架設,在制梁的過程中需預留足夠場地,由人工及汽車吊對架橋機進行拼裝,同時調試至適宜工況,確認無誤后通過自行前進在1號墩頂上落下橫移軌道,并使用平板車喂梁,由架橋機吊起T梁同時進行橫移,設置完支座后落梁。
一聯主梁完成安裝以后即可進行澆筑,按照由兩側向中間的順序進行。對濕接頭而言,它承受大部分剪力與彎矩,必須對其施工進行嚴格控制。接頭規(guī)格為(12.1×0.6×2.58)m,一個接頭需澆筑18 m3左右混凝土,澆筑是做好振搗,避免產生裂縫。
(1)底模與支座安裝
在墩頂的支座墊石上安裝支座,然后在支座周圍設置底模,為避免底模漏漿,其與支座之間的縫隙需進行有效密封。結合現場施工條件,底模應盡量使用鋼模,支撐選用木楔,支座和底模間的縫隙由砂漿封閉,避免漏漿。
(2)鋼筋綁扎
根據接頭構造圖對鋼筋進行綁扎,按照設計要求連接所有縱向鋼筋。在對縱向鋼筋實施連接時,可采用擠壓套筒與搭接焊等方法,確保連接的可靠性。
(3)孔道設置
為避免孔道和預應力筋間發(fā)生摩擦造成預應力損失增大或改變筋受力,在施工中必須對孔道具體位置進行嚴格控制,孔道在現澆段和預制梁端相連處的位置偏差不得超出2 mm。孔道大多采用波紋管,要求預制梁和接頭孔道的連接必須可靠、順暢,避免漏漿。
(4)側向模板安裝
側模與主梁模板相同,在安裝時保證密實性,防止漏漿,合格的側模安裝應使主梁和現澆段良好連接,且外形美觀。
(5)澆筑施工
根據實際受力狀況澆筑C50混凝土,同時為避免由收縮造成預應力損失,需在澆筑前向混凝土中添加膨脹劑。此外,考慮到鋼筋的布置較為密集,故混凝土中石料最大粒徑不能超過2 cm,并進行充分振搗。施工中應注意,橋面上不得有重型荷載。
(6)混凝土養(yǎng)生
澆筑后立即養(yǎng)生,為避免產生收縮裂縫,應使用塑料膜覆蓋養(yǎng)生,或組合使用多種養(yǎng)生方法。
按設計程序進行張拉,本橋有3處連續(xù)端需要進行張拉,其中一個連續(xù)端對應6片梁,1片梁綁扎6束預應力筋,而1束預應力筋又由5根鋼絞線制成。合理且有效的張拉應能使關鍵點應力與位移的實際變化均勻。一般不同工程所用方法和順序不同。對先簡支后連續(xù)工藝而言,其預應力主要作用在于確保支座頂板產生足夠壓應力,從而良好的抵抗由活載或恒載產生的拉應力,起到防止頂板開裂的作用。直線布設鋼絞線,一端張拉,按先中間后兩側順序進行,張拉端設置千斤頂,受拉端錨固。
(1)伸長量的計算
本橋所設鋼絞線共有三種,其長度分別為14.4 m、20.4 m和26.4 m,以14.4 m長鋼絞線為例,其預應力損失有管道摩擦與錨具回縮兩種,控制應力、張拉力及伸長量經計算分別為:1 456.66 MPa、203.92 kN和105 mm。
(2)張拉控制
根據鋼絞線張拉力確定油壓表讀數,然后按照10%張拉力→20%張拉力→100%張拉力進行張拉,持荷120 s錨固,記錄鋼絞線在不同張拉階段的伸長量。張拉控制為“雙控”,當鋼絞線伸長量的實測值和理論值偏差處于-5%~+10%范圍內時開始校核,而如果偏差超出這一限度,則需停止操作,查明原因并處理后方可繼續(xù)。
(3)結果檢驗
鋼絞線張拉實際測量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鋼絞線張拉實際測量數據
(1)鋼絞線張拉后,對鋼絞線間隙進行封錨,為加快施工速度,可在漿液中適量加入水玻璃以提高強度增長速度。
(2)壓漿前先利用壓力水對孔道進行沖洗。
(3)采用拌和機制漿,過篩后儲存于儲漿桶。
(4)壓漿過程一次性完成。
(5)當從孔道中溢出的漿液和灌入的漿液稠度相同時穩(wěn)壓5 min后灌入壓漿嘴,結束壓漿。
體系轉換是先簡支后連續(xù)橋關鍵施工環(huán)節(jié),在進行體系轉換時,應對臨時支座進行對稱拆除,即先拆除1、3號橋墩臨時支座,再拆除2號橋墩臨時支座。對臨時支座加工制作而言,常用以下三種方法,按技術經濟對比結果排序為:可落式砂筒、素混凝土、硫黃砂漿。其中,硫磺砂漿的配比為:中砂或粗砂∶石英砂∶硫磺=5∶1.5∶3.5,在實際情況中也可根據要求進行調整。本橋采用的臨時支座為硫黃砂漿,支座中裝有銅管,與電阻絲連接,在電阻絲通電后發(fā)熱,提高銅管的溫度,在溫度升高到一定限度后,硫磺開始熔化,對所有硫磺塊實施同時通電,能在確保體系同時轉換的基礎上,大幅提高施工效率。
經現場觀測發(fā)現:在對1#端進行張拉時,1跨撓度受到較大影響,2跨撓度次之,3、4跨撓度基本無影響;而對3#端進行張拉時,3、4跨撓度受到較大影響,1、2跨撓度基本無影響。1號端的臨時支座拆除之后,其撓度最大,1、3跨跨中次之,3、4跨跨中基本無影響;而3號端的臨時支座拆除之后,其撓度最大,3、4跨跨中次之,1、3跨跨中基本無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簡支后連續(xù)工藝可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有效解決傳統工藝由于墩頂負彎矩引起的開裂問題,而且具體方法可行、簡單。尤其是對中小跨徑橋,該工藝有著極高的經濟合理性。從目前來看,先簡支后連續(xù)橋數量越來越多,使用性能可靠,總體情況良好。
[1] 占上鋒,朱磊.先簡支后結構連續(xù)橋梁施工技術研究[J].江西建材,2014,(10):125.
[2] 武彥斌.先簡支后結構連續(xù)橋梁施工技術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6,(1):24-25.
[3] 陳垂.先簡支后結構連續(xù)橋梁施工技術分析[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5,(3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