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聞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簡稱AI)是個當下世界的熱詞。它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新階段,試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能以跟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如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讓工業制造和社會生活有了更加緊密的關聯。
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大國之一,在信息通訊領域也具有很強的研發能力。人工智能時代,日本企業有哪些最新的動向?這些新動向,又將如何影響中國市場? `
機器人向導能說多國語言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日本看到,自動駕駛、機器人走上生產線、對話型機器人等基本的人工智能應用,在日本基本已經進入試驗或使用的階段。
其中,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而對話型機器人已經能夠簡單回答一些問題。
在東京舉行的“日立社會創新論壇2016”上,日立公司研發的第三代對話型機器人EMIEW3的展位被擠得水泄不通。展位上,一位“剛剛來到”日本的金發碧眼的女士,想去購買一些特產,但不知道去哪里買。她向EMIEW提問后,后者用英語指引她去了附近的禮品店。
據介紹,EMIEW今后將被用在機場、火車站、大型公共設施等游客集中的地方,它將可以使用不同語言回答游客提出的問題。而且,如果出現了幾個人同時向一個EMIEW提問的情況,附近其他的EMIEW會趕過來幫忙,而且無需游客再次提問,新到的EMIEW可以直接回答問題。
EMIEW3之所以如此“聰明”,是因為它具有一個“遠程大腦”——將機器人信息技術平臺與基于“云”的智能處理系統和遠程操作系統相連接,就共同構成了這個“遠程大腦”,可以指揮和控制不同位置的多個機器人。
日立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還在持續研發對話型機器人,讓其具有多語言、多功能、聯合提供服務的功能,未來還有可能將它引入中國。
把“制造”變成“智造”
作為以制造能力馳名世界的“百年老店”,日立在人工智能時代思考的更多問題是:如何把“制造”全面轉型為“智造”?
在“日立社會創新論壇2016”上,日立制作所執行役社長兼CEO東原敏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面對新的時代和挑戰,日立提出的概念是“協創”。
具體來說,就是基于日立的制造能力和技術,與客戶共同、個性化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首先,日立會和客戶共同分析遇到的問題,這被我們稱為‘課題共有,然后將問題‘可視化,最后共同設計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經過效果模擬后,進入實施。”東原敏昭說。
比如,作為全球頂尖的高鐵車輛和控制系統的提供商,日立為英國大型城際鐵路項目制造的Class 800系列已于2015年運抵倫敦,預計將于今年投入運營。這是英國鐵路史上也罕有的新列車制造、置換大單,且涵蓋了長達近30年的維保服務,日立在歐洲市場的業務也將同步展開。
為什么日立可以在眾多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勝出?日立軌道業務單元首席戰略官光富真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具有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讓日立區別于其他同行廠家?!?/p>
更具體來說,日立不僅能夠提供車輛、信號設備等,還擁有充足的IT、物聯網技術,能夠將商務數據、機械數據和客流等重要相關大數據放入物聯網平臺,通過可視化、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的方式,提出一整套更完備的解決方案與服務體系。
比如,通過日立影像識別技術,能夠隨時監控車站客流狀況,在擁擠人流到來之前,采取分流、增加列車數量等方式,避免發生踩踏事件等。同時,通過對車站客流大數據的分析,能夠知道客流年齡、消費喜好等關鍵信息,指導地鐵車站的商業規劃。
不再追求一枝獨秀
日立把這個誕生于物聯網時代的平臺命名為“Lumada”,它具有開放、適用性強、高信賴度等特點。最值得關注的,則是它的通用性,任何企業、社團、機構都可以使用。
面對已經到來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北美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概念,歐洲在談“工業4.0”,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日本的愿景則是建成“讓人人充滿活力又舒適”的、“超級智能”的“5.0社會”。
放眼看去,具有較強制造業實力的日本企業很多,除了日立,還有東芝、三菱電機、松下、夏普、三菱重工等“群雄”。但讓日立真正獨樹一幟的,是它兼具強大制造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的綜合實力。
前些年,日立提出了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的“軟硬兼施”(能提供IT解決方案,同時更能提供相關設備,能夠為其進行總裝)的概念,并一直堅持在全球推進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創新事業。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之后,日立又把“融合”升級為“協創”,其本質是一種“共贏”。即不再追求一枝獨秀,而是以開放和信賴打造一個所有人都可以受益的平臺,領導新一輪的社會革新。
東原敏昭社長表示,日立愿意積極向中國企業開放Lumada平臺,在此基礎上實現共贏,促進中日經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