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嫩苗可以做菜,花朵可以入藥、飲茶,花葉可以釀造菊花酒,加之玄學中推崇飲菊可以“輕身延年”,使得菊花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高人隱士籬落畦圃之間,不可一日無此花”的重要角色。
中國民間自古就有賞菊的習慣,從古代的帝王皇族、官宦門第和庶民百姓,至當今的人民群眾,都會舉行菊花會和菊展等各種形式的賞菊活動。
菊花品種繁多,依花瓣形態可分為單瓣類、桂瓣類、管瓣類等;依花型可分為寬瓣型、荷花型、蓮座型、球型、松針型、垂絲型等;依栽培形式可分為獨本菊(又稱標本菊)、多頭菊、懸崖菊、大立菊等。懸崖菊多用小花系品種培植,繁花朵朵,花團錦簇,如居高懸崖,別具雅趣。獨本菊因一株只有一朵花,營養集中,花朵碩大,能充分體現出該品種的特性,在菊展中多用于展出。
菊花居中國十大名花第三,是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傳統園藝花卉中,菊花是變化最豐富也最容易栽培的一種,因此深受愛花人士的喜愛。想要在家中體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需要大家掌握相關的種植技術。家庭養菊需注意以下方面。
繁殖:菊花用扦插、分株、嫁接及組織培養等方法均可繁殖,家庭常用扦插或分株。扦插可分為芽插、嫩枝插、葉芽插。芽插,在秋冬切取植株腳芽扦插。選芽的標準是距植株較遠,芽頭豐滿。除去下部葉片,按株距3~4厘米,行距4~5 厘米,插于室內花盆中,保持7~8℃室溫,春暖后栽于室外。嫩枝插,此法應用最廣,多于4到5月扦插,截取嫩枝8~10厘米作為插穗,在 18~21℃的溫度下,3周左右生根,約4周即可定植。分株一般在清明前后,把植株掘出,依根的自然形態帶根分開,另植盆中即可。
備土:菊花喜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對土壤的酸堿性具有較廣的適應性,在pH在5.5~7.0之間的微酸性至微堿性的土壤中都能生長。依據菊花喜疏松肥沃土質的習性,盆栽菊最常用的培養土體積比例如下。幼苗期的培養土應為:蛭石∶珍珠巖∶黑壤土=5∶3∶2;大苗期的培養土為蛭石:珍珠巖:黑壤土=4∶3∶3。
上盆及換盆:菊花常用的泥盆其內徑分別有12、15、18、20厘米,俗稱5寸、6寸、7寸、8寸盆。小苗上盆,使用5寸盆,然后依次套入大盆。多本菊需換2次盆,而獨本菊只換1次盆。換盆的時間,應視長勢而定,一般以菊花植株的嫩白新根有伸出盆底部的排水孔為宜。入秋后套盆定植時,培養土應分期添加,以便控制生長。
澆水: 養好盆栽菊,澆水是關鍵,盆土呈潮潤狀態時最宜菊株的生長。過量的水分,會引起徒長、水黃,進而爛根甚至死亡。栽培中,澆水需根據菊花的生長期、天氣及品種差異靈活掌握。春季菊苗幼小,蒸騰少,需水量小,見干才澆,澆水宜少;夏季菊苗長大,天氣炎熱,蒸發量大,澆水要充足,可在清晨澆1次,傍晚再補澆1次,并要用噴水壺向菊花枝葉及周圍地面噴水,以增加環境濕度;立秋前要適當控水、控肥,以防止植株竄高瘋長;立秋后開花前,要加大澆水量并開始施肥,肥水逐漸加濃;冬季花枝基本停止生長,植株水分消耗量明顯減少,蒸發量也小,須嚴格控制澆水。
澆水最好用噴水壺緩緩噴灑,不可用猛水沖澆。菊花在開花期,仍需較為充足的水分,但澆水時,應避開花頭,以免積水腐爛。澆水除要根據季節決定量和次數外,還要根據天氣變化而變化。陰雨天要少澆或不澆;氣溫高蒸發量大時要多澆,反之則要少澆。一般在給花澆水時,要見盆土變干時再澆,不干不澆,澆則澆透。但不要使花盆汪水,否則會造成爛根、葉枯黃,引起植株死亡。
施肥:在菊花植株定植時,盆中要施足底肥。以后可隔10天施1次氮肥。立秋后自菊花孕蕾到現蕾時,可每周施1次稍濃一些的肥水;含苞待放時,再施1次濃肥水后,即暫停施肥。如果此時能給菊花施1次過磷酸鈣或0.1%磷酸二氫鉀溶液,則花會開得更鮮艷一些。
溫度及光照:菊花喜陽光,忌蔭蔽,為短日照植物。只有在每天日照較短的情況下,才形成花芽并提早開花。在日照較長的情況下,莖葉徒長,花芽不易形成。
菊花喜溫暖濕潤氣候,但亦能耐寒,嚴冬季節根莖能在地下越冬。最適生長溫度為18~21℃,不耐炎熱,耐受溫度最高32℃,最低10℃。幼苗生長和分枝孕蕾期需較高的氣溫。花期最低夜溫17℃,開花期(中、后)可降至13~15℃。菊花的抗寒以及耐熱能力,因品種的不同會有所差別,一般小菊品種耐寒性強,而引進的、名貴的大菊品種抗寒性較差。
摘心:當菊花植株長至十多厘米高時,即開始摘心。摘心時只留植株基部4~5片葉,上部葉片全部摘除。待長出5~6片新葉時,再將心摘去,使植株保留4~7個主枝,以后長出的枝、芽要及時摘除。摘心能使植株發生分枝,有效控制植株高度和株型。最后一次摘心時,要對菊花植株進行定型修剪,去掉過多枝、過旺及過弱枝,保留3~5個枝即可。現蕾時,要摘去植株下端的花蕾,每個分枝上只留頂端1個花蕾。
病害:葉斑病從植株的下部葉片發生。葉片上病斑散生,初為褪綠斑,而后變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漸擴大成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狀。嚴重時病斑連合成片,葉枯下垂,倒掛于莖上。
白粉病病害主要發生于葉部,嚴重時嫩梢及花蕾上都可發生。感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黃色透明小白粉斑點,以葉正面居多。在溫度、濕度適宜時,病斑可迅速擴大并連接成大面積的白色粉狀斑或灰色的粉霉層。嚴重時,發病的葉片褪綠、黃化,葉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莖彎曲,新梢停止生長,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開花,甚至出現死亡現象。
秋末至入冬前,在濕度大、光線不足、通風條件差的情況下,容易感染此類病。注意栽植不能過密,要控制土壤濕度,增加通風透光。剪除枯黃枝葉,拔除病株,清掃病殘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同時避免過多施用氮肥,應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葉片抗病能力。澆水時應注意保持葉片干燥,防止澆水時水珠飛濺傳播。在發病期噴施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
程文娟 植物營養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