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衛 王會香
摘 要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列式計算、應用題、作圖題既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又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作為一名農村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土”教學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土”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18-01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列式計算、應用題、作圖題既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又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如何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土”教學法。
一、緊扣定義法
緊扣定義法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緊緊扣住有關定義,利用定義讓學生明白算理、算法,解決怎樣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的問題。這是解決簡單列式計算、應用題的基本方法,也是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基礎。例如:在教學49比25多多少時,我沒有采用簡單的“多加少減”的方法,而是引入了“大數”“小數”“相差數”的概念:大的那個數就是“大數”,小的那個數就是“小數”,多多少或少多少的數就是“相差數”。小數+相差數=大數,大數-小數=相差數,大數-相差數=小數。在這個題中,49是“大數”,25是“小數”,問題“多多少”是“相差數”。由大數-小數=相差數,得出49-25=24,成功避免了學生由“多加少減”得出49+25=74的錯誤算法。
二、分類法
分類法就是把解決應用題的方法或把應用題分類。如:“歸一法”“倍比法”“正、反比例”是解決應用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之前要讓學生明白“歸一法”“倍比法”“正比例”“路程問題”的意義。列如:一輛汽車5小時行400千米,行1200千米要多少小時這個問題既可以用“歸一法”“倍比法”,又可以用“正比例”解決。同時又屬于“路程問題”。歸一法:先求出1小時行多少千米,再求出1200千米需要多少小時。列式為1200€鰨?00€?);倍比法:1200里面有幾個400就是5的幾倍,列式為1200€?00€?;正比例:1200比x和400比5表示的是每小時行多少千米,也就是路程一定,列式為1200:x=400:5;路程問題:每小時行多少千米稱為速度,行了多少小時稱為時間,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稱為路程。速度€資奔?路程,路程€魘奔?速度,路程€魎俁?時間。列式為1200€鰨?00€?)。在這個題的教學過程中,中低年級可以選用一種解題方法。高年級重點放在一題多解,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間的脈絡,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三、還原法
還原法就是把計算題還原成列式計算,或者把計算題還原成應用題。例如:在教學脫式計算90+(125-25)時,教師除了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計算順序,還可以讓學生把這個算式還原成列式計算:90加上125與25的差,和是多少或者把這個算式還原成應用題:同學們舉行跳繩比賽小花每分鐘跳90下,小紅每分鐘跳125下,小麗每分鐘比小紅少跳25下,小麗和小花每分鐘一共跳多少下?教師在教學脫式計算時不僅有意拔高了教學要求,還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個別過關法
個別過關法又叫個別輔導法。教師針對個別學生因自身能力問題或者因上課不專心聽講對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掌握,采取個別輔導,逐個過關的方法。例如:在教學給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作高時,少數學生怕麻煩,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畫出的高和底要成直角),而是用直尺隨便畫。老師發現后,讓學生用三角板逐一檢驗畫出的底和高是否成直角,對個別特別不認真的學生,老師親自逐題檢驗,直到全部合格為止。
五、圖示法
圖示法又分為線段圖示法和樹形圖示法。線段圖法就是用線段圖把應用題的題意表示出來;樹形圖示法就是用樹形圖把應用題的題意表示出來。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一輛卡車4小時運貨120噸,6小時運貨多少噸時,線段圖:
樹形圖:
利用圖示法解決問題,可以化抽象的語言為具體、形象、直觀的圖形。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準確的找出數量間的對應關系。可以化繁為簡,發散學生思維。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