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杰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23-01
在我縣,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的學科,進入初中課堂已有10余載,它一直是學生們最喜歡的一門課程。剛開始時,農村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們大多為三人一臺電腦,看的多,能用的少,而且上不了網,但學生們依然是以“沖鋒”的速度進入教室。現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及辦學條件的改善(學生每人一臺電腦,個個都可以“玩”)學生們更是熱情不減、翹首以盼。信息技術課在每周的課時安排為二節,而學生們想要學的課本外的內容及課程安排的內容其實也是較多的。如何能讓學生學到想學的又能兼顧學好“要求”學習的內容,就得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做一些改變,讓學生們既能學得高興,又能學有所成。我認為,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轉變認識,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
信息技術教師常常“身兼數職”,要面對許多教學以外的工作,對課堂教學的教研有心無力,對教學的投入力不從心。這樣信息技術的教學隨意性很強,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障。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該更為規范,并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如下四種能力來開展:
1.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準確地處理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3.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并且有意識的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二、改變教師充當的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知識“講述者”、信息“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角色。教師特有的這種權威性,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學生圍著教師轉。但現在社會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益。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教師的角色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競爭者”。
1.設計者:通過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2.導學者:(1)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3)指導學生區分好與壞的信息,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4)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5)身體力行,為學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師生間相互交流、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可在合作的環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4.評價者:教師可通過評價對學生具有導向、激勵作用,幫助學生確定努力方向,通過學生的自控,實現學習目標。這對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競爭”者:通過網絡環境給教師、學生一個平等的學習和展示的氛圍,建立了師生間的平等關系,使師生的作品或成果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平等“競爭”,既促進教師終生學習的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形成“師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
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依靠教師,而像信息技術這門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學科,應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在教學中設置相關任務,通過自主操作、集體討論,解決問題,這是信息技術課教學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學科相比,軟件的操作變化多端,而且這些操作之間常常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所以如果僅僅單獨的羅列這些基本操作會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如果教師通過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來把這些操作串接起來講解,學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實際操作中碰到類似的問題就能自己去分析解決。例如在Word文字處理綜合練習時,教師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發一篇文章,設置相關問題,如標題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連接,分段,段落調整,段落排版,調整字間距和行間距,設置打印頁面等等問題,讓學生通過上機,依靠集體力量,自行討論解決任務。也可以采用這樣一種方法,如拿一張已排版好的較為復雜的文章或表格,讓學生盡量做到與樣文或樣表一致,通過自主完成的作業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和喜悅感,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電腦的興趣。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