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87-01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從教三十五年。在教育過許多不同的學生,觀察、記錄過他們的成長軌跡,總結了個人的教學經驗之后,我對學生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2012年的9月,我所執教的蘭城中心灣子小學啟動了“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課題研究,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分析、積極實踐、系統總結,我對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要素和教育環境進行了梳理、總結,下面將結合實際案例從學習習慣的培養、生活習慣的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分類闡述。
一、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主動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1.讓學生、家長理解完成作業的重要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導學生行為的同時,一定要讓其充分理解行為的意義、作用。布置作業也是同樣的道理,讓學生明白自己完成作業是對鞏固學習知識、為個人成長打下堅實基礎;讓家長明白每一次高質量的完成作業不僅對學生學習成績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想、勤于思考的能力及嚴謹、踏實的個人習慣。讓老師、家長、學生端正對完成作業的正確理解。
2.重視對完成作業的抽查、檢查。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都能自覺的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但是對于預習的、背誦的作業因為老師沒及時的、全面的檢查,有些孩子就投機取巧,慢慢地就不予以重視了。總結教育經驗,我認為充分發揮小組長作用、加大檢查頻率、縮短檢查時間、引入競爭機制較為有效。比如,每天早上上課之前,各小組利用空閑時間檢查頭天作業的完成情況;利用間操、中午、自習時間完成預習、背誦等軟性作業的檢查。同時,將檢查結果以積分的形式納入班級小組的評比,讓組員之間因集體榮譽而相互幫助,從而促動孩子的進步。
(二)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1.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在校期間,留給學生的閱讀時間并不多,要想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必須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在此我有兩個行之有效的建議:一是同家長一起攜手辦班級讀書角,不定期更新圖書內容,豐富閱讀、開拓視野;二與家長進行溝通,每晚監督孩子開展一小時的閱讀,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好習慣。
2.經常與學生進行學習心得的溝通、交流。在與學生的書信交流中,很多學生說起了心里話,我發現朝夕相對的學生有的性格內向,有的較為敏感,有的學生表面快樂其實心事重重,有的學生對父母和老師有不滿,有的學生對目前學習壓力大有抱怨,甚至一些學生心里的小秘密,尤其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和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傾述需求更加強烈。用書信交流的方式,不僅增進了師生關系、提升了學生閱讀興趣,無形中提高了他們閱讀與寫作水平。
二、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自覺養成打掃衛生的好習慣。現在的學生由于生活條件較高,個人在打掃衛生方面的自覺性普遍較低。自從開展了養成教育后,我開始引導學生自己主動開展衛生清掃,養成不讓垃圾留班級、不讓垃圾留身邊的好習慣。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家長反映,學生在家庭中也開展注重個人衛生及家庭衛生,成效明顯。
(二)培養學生勤儉的習慣。我從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上給孩子以好的引導,主要做法是讓孩子們積攢廢紙。在我的班級第一次收集廢紙的時候,全班學生一起將31公斤廢紙送到廢品收購站,換取了12元錢,當時孩子們特別高興,第一次感受到自食其力的快樂。我借此機會對學生開展教育:“那么多的廢紙我們才賣了12元錢,但是我們在平時的消費中很容易就花沒了。想想家長平時工作多么辛苦,我們有什么理由任意揮霍他們的血汗錢呢?”從那以后,學生們漸漸養成了感恩心理,以前只是我一個人攢廢紙作班費,現在全班齊動員。孩子們把自己用剩的廢本、廢紙,主動交給小組長,甚至到了周末評比的時候都把家中用剩的廢紙積攢起來,這一習慣收到了學生家長的高度評價。
三、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
在加強學習行為習慣和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的同時,我始終堅持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學習中,引導他們認真,培養他們精益求精;勞動中,引導他們務實,培養他們勤勞踏實;考試中,引導他們細致,培養他誠實守信;生活中,引導他們陽光,培養他陽光快樂;家庭中,引導他們感恩,讓他們懂得珍惜。在行為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我注重小組評比的方式,努力創造一個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班集體是培養學生個性的沃土,有了這塊沃土,學生的個性才能百花爭艷。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