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喜
【關鍵詞】 班主任;管理;學生;方法;家
長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9—0041—01
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艱苦的工作,它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工作的質(zhì)量可以直接地關系到學校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因此,班主任在學校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工作在學校教學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參加工作十多年來,一直擔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好初中班主任工作,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帶著微笑進課堂,上課幽默搞笑,為親近學生打下基礎
作為班主任不管課前是怎樣的心情,走進教室前應保證自己把情緒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帶著微笑走進課堂。老師帶著微笑走進課堂,不僅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和信任,能使學生提高自信心,同時因為微笑是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學生會感到老師很有親切感,就會很輕松地用心去學。特別是對性格內(nèi)向不愛表達的學生來說,效果更好,學習的主動性會明顯提高。幽默和風趣的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活躍起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而且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課下也愿意和老師交往,為親近學生打下基礎。
二、緊跟班級,抓好常規(guī)管理,進而了解學生
做好班主任工作,最主要的是了解學生群體和個體的特點,這樣,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初中階段是學生發(fā)育未全、思想不定的時期,尤其到初三,許多學生自認為已經(jīng)長大,開始在思想上出現(xiàn)較大的變化,因而在思想上有很多的麻痹松懈。學生的思想狀況如何、學習態(tài)度怎樣、能否遵紀守法、有什么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這不是班主任整天坐在辦公室里就能了如指掌的。所以班主任要緊跟班級,抓好常規(guī)管理,勤跑、勤觀察、勤了解。這樣腿勤,聽得多、看得多、了解得多,便掌握了大量的實情和第一手資料,為制定出針對學生實際的治班措施,采取切實可行的治班方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同時也了解了學生,便于深入學生、親近學生。
三、密切與學生的交往,深入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班級管理是對人的管理,人的管理說到底是對人心的管理,因此班主任要以情感溝通為基礎,密切與學生的交往,深入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作為學生,總是希望得到班主任的關心、支持和指導,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喜愛。所以作為一名班主任,要善于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和學生同年齡的一個學生,盡可能讓自己有同年齡學生般的情感,同年齡般學生的興趣和純真,把學生當自己的朋友。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和學習的前提下,班主任放下師長的架子,和學生開開玩笑,套套近乎,師生“打成一片”,這樣,一句親切友好的玩笑往往讓師生間的心靈拉得更近,學生會從內(nèi)心真正敬重、親近班主任,也會更樂意接受班主任善意的批評教導,從而減免“口服心不服”的現(xiàn)象。班主任便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
四、處理問題要講究方法
初中學生還是未成年孩子,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肯定會遇到學生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再優(yōu)秀的孩子也會犯點小錯,這就需要班主任進行細心教育和引導;要真誠對待有問題的學生,心平氣和地對違紀學生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做到以理服人。當學生發(fā)生違紀現(xiàn)象,在處理違紀問題時,由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所以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切忌簡單粗暴,強制逼迫或諷刺、挖苦,應因時、因地、因性別和性格的差異,采取適合各自情況且行之有效的不同方法,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讓違紀者充分認識自己的錯誤,讓其接受公開批評或是公開檢討,達到處理一個教育一片的目的。總之,要注重處理問題的效果,要注重方法的運用和效果取得的和諧統(tǒng)一,要尊重犯錯誤的學生,要理解犯錯誤的學生,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才是教育學生的最佳舉措。只要時機適宜,方法得當,真情投入,哪怕是再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感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尊重,使之為所犯錯誤感到后悔。
五、定期家訪,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
一般來說,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了如指掌,觀察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常常比老師還要深入、細致、具體,所以班主任要常和家長保持聯(lián)系,這對班主任隨時掌握學生情況,真實全面地掌握學生在家里的情況,管理好班集體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學生也向家長反饋學校、老師、同學和班級情況,讓班主任、學生、家長連成一體,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會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對于特殊家庭的學生,還有那些智力較好而又不愛學習的學生,班主任要定期家訪,與家長交流,互換意見共同教育。同時家訪對有些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鼓勵。班主任只有與家長長期聯(lián)系,同家長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才能贏得家長的尊重、理解和合作,發(fā)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學校和家庭間建立和諧、密切的聯(lián)系,使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和“向心力”,共同完成好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任務。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