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琳
【關鍵詞】 寫作能力;方法;閱讀;觀察;練筆;修改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60—01
作文教學是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學生普遍存在不太會寫的現象,感到無話可說。學生之所以無話可寫,主要是因為頭腦中沒有內容或者所要表達的東西不成熟,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指導學生做到“四多”,即“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筆”、“多修改”。
一、多閱讀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運用。只有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吸收,才能有豐富的、自如的寫作運用。如果學生知識貧乏、詞匯缺少,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引導學生與書交朋友,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凡是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古今中外的各種書籍,都可以讓學生多讀、多看。閱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小學生習作有一個仿寫的過程,模仿的對象主要是范文。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以仿片斷,也可以仿全文;可以仿語言文字,也可以仿結構布局;可以仿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到每讀一篇文章,都要學習它的寫作方法,把閱讀與寫作有機聯系起來,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才能較快地提高寫作水平。
二、多觀察
對于初學寫作文的學生來講,由于缺乏寫作素材、寫作技能,往往會覺得習作是高不可攀的,進而會產生畏懼心理。因此,教師要從各方面入手,著力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引導學生觀察事物,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教師還要從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的角度出發,著力引導學生觀察積累,使萬事萬物匯入學生筆尖。引導學生觀察景和物要目的明確,在組織觀察活動之前,要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要求和重點,比如,引導學生觀察某種玩具,可重點觀察它的形狀、特點、構造、用途等,避免觀察的隨意性,提高觀察積累的效率。寫人寫事是學生習作最基本的內容,可往往也出現寫人無個性、記事不具體等現象。這是因為學生缺乏留心觀察周圍人和事的意識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以社會為背景去觀察,發現積累周圍美好的、具有特色的人和事。
三、多練筆
首先,根據習作教學的目標,結合班上學生實際,進行多方面的習作訓練,引領學生多練筆,在實踐中增強習作能力,領悟習作方法。如,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培養學生觀察、想象等習作的基本能力;利用課文編排進行仿寫(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斷到仿寫全文);借助不同文體進行改寫;利用課后、語文園地或詞語盤點中的詞語編寫故事等等。其次,根據學生觀看影視節目的感想和節目的思想內容展開練筆。也可通過游覽參觀來練筆,根據春游、秋游、參觀各種展覽等展開,也可圍繞國際國內、家鄉校園的大事等進行練筆。
四、多修改
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比較正確或接近正確,學生的作文也一樣,要督促學生一次作文多次修改,因為反復修改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識和寫作上的提高。修改時提出具體要求:先看格式是否正確,讓學生感覺寫作文、批改作文并不難,減輕心理負擔,接著找出錯別字,將錯字在原處打上標記,并寫到批語處,再在后面寫上正確的字,無形中增長了大家辨別字的能力,然后看有無毛病的句子,在下面劃一橫線并寫出錯在何處,最后看中心是否明確,文章的選材是否符合生活實際,結構層次段落是否清新,過渡是否自然,語言是否精煉。這樣修改作文的好處是:經過多次修改,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
總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良好作文習慣的養成也很重要。學生只有養成了良好的作文習慣,才有可能學會寫作。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