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勤
【關鍵詞】 語文教學;情感;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95—01
一、以情傳情
我們知道,情感幾乎和一切心理品質相伴隨。無論是動機、興趣、需要、意志、注意,還是感知和觀察,理解與思維,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隨情感活動。情感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其他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筆者在講授課文時,常常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氛圍來調動他們自身的情感以啟發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領悟與消化,進而喚起他們內心的體驗,教學氛圍隨之濃厚;當教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完全融為一體時,教學氣氛達到高潮,師生達到認識上的溝通,理解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觸,傾心描繪了億萬人民群眾“呼喚”、“尋找”、“見到”周總理的動人情景。筆者在執教中,首先充滿深情地介紹周總理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一生和崇高品格,這就使學生增強對周總理偉大人生的理解,同時引發他們的情感,渲染創造出一種莊嚴的氣氛。我在朗讀時把那一聲聲感人肺腑的呼喚、那山谷的回音、大地的轟鳴、松濤陣陣、海浪聲聲、讀得抑揚頓挫、回腸蕩氣。朗讀感染了我、也感染學生。學生們動了真情,他們完全沉浸在悲傷、哀痛、懷念的氣氛中,情緒久久不能平靜,感情得到強烈的共鳴。這樣,他們自然而然把握了本詩的感情基調,也領會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那濃濃的氣氛中,學生把握了詩的意境,胸中矗立起一座高大的豐碑,作品中奔涌的情感與師生的情感交匯融合,認識與情感達到了高度和諧的統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把握了課文的內容。
二、以景傳情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景傳情,就必須以作品的語言為依據,讓學生進入情景,展開想象,產生情感。在中學不少語文課文中,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事達情,形成了一種濃厚的情感氣氛,以強化表達某種感情。為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抓住這些特點,教會學生睹物思情,觸景生情,以產生強烈的情景感。這樣,就能很好地以景傳情,進入情景交融的境地,進而達到培育情感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講《春》這一課時,首先就把學生領進了對春天的回憶與向往之中:
“春”,列為四時之首,它是一個極富有詩情畫意的季節。一提起春,我們就很容易記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之類的優美詩句。古今中外的遷客騷人,寫下多少難以記數的春的贊歌,就是我們的同學,也能隨意背出幾首、十幾首關于春的詩句。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散文《春》,相信一定會更加勾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在《春》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寫春的內容可多啦!他寫了春天的草、花、風、雨、山、水、樹、蜜蜂、蝴蝶等等。現在,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看看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是怎樣描寫這些春天的景物的?這些景物的姿態又如何?特征又怎么樣……
這樣,隨著瑯瑯的讀書聲,教師與學生都進入了課文。繼而,隨著作者的感情,學生仿佛走進了春天,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領略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
三、以理激情
以理激情,就是用道理激發學生的情感。這里的道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碰到一些偶發事件,那么又如何來處理這些偶發事件呢?當然,不能阻,只能疏,只能用一些事理來引導、教育學生,讓學生在分析事理的過程中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一次作文課,筆者要求學生口頭作文,第一個上臺發言的同學,就打亂了我的教學計劃,他情緒激動,說了前一天體育老師打了他一巴掌的事,言語中不乏偏激和無禮,并且出了這樣一個題目《如此師德》。這時五十多雙眼盯著我。這可為難了,一來當時的情況我不太清楚。二來這教師果真打了學生該怎么說呢?三來這位學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講了許多不尊重教師的話,又該怎么辦呢?經過短時間的考慮,我覺得對此事不能阻,只能疏,并臨時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當時情況怎樣?(二)同學真的有錯,老師體罰該不該?(三)教師一怒之下行為粗魯些,當學生的又該怎么樣?意想不到的是,這堂作文課同學們討論得很激烈,學習氣氛也很濃。最后,筆者布置學生回去寫一篇《師生之間》的作文。從上交的作文來看,學生大多數能明辨是非、實事求是、態度誠懇,更體現出尊師的重要性。從此以后,本班的班風、學風大有改觀,師生之間也更加融洽了。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