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關鍵詞】 新課改;心理健康;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108—01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中學英語教學改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包括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等。一個人只有個性健全,智能良好,對各種精神刺激和壓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以及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活動與外界環境能保持一致,行為正常,情緒穩定,能較好地處理各種問題。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正確地定位自己,樹立目標,才能與人和諧交往,融入到社會中。
課本是英語學科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載體。如果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心理素質的角度去加以引導,將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認識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質逐步提高。以高一英語為例,英語教師只要善于挖掘,多方面的素材都可以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并在課堂上隨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用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一、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們對自己力量充分估計的一種體驗。例如,學習women of achievement時,利用簡.古道爾和她的同事去非洲研究黑猩猩,盡管在外考察又臟又累,但他們覺得這樣做是值得的。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提高了學生對婦女的社會角色的認識,培養了他們的事業心,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并為同學們建立了正確的性別觀和社會觀。
二、利用教材,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例如,學習 Great women時,利用描述60歲的女性老人獨闖南極洲的經歷“At 50 I was the first woman to travel alone to the North Pole.But what should I do to celebrate my 60th birthday?What else,but a journey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world, Antarctica?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激勵學生形成遇到困難不退卻,知難而進,勇于冒險,探索大自然”等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利用教材,樹立正確的人際關系觀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心理發展最具影響力。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加之高一剛入校,互相不熟悉,因此會有意無意地自發形成以區域或城鄉為核心的非正式群體,群體間排斥心理比較嚴重,對教學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在教授Unit 1 Friendship一課時,筆者利用猶太女孩安妮為躲避納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閣樓中,并把日記當作自己的朋友,通過寫日記來表達自己孤獨和郁悶的心情,在日記中描寫了她對大自然的渴望,以及自己特殊的身份而不能享受大自然賦予的一切,同學們通過課文中語言的描述,感受到了主人公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純潔美麗的心靈。通過這樣學生明白了友愛團結的重要性,善待別人便是善待自己,漸漸地改善了各自的態度,對形成和諧、融洽、友好、團結的人際關系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利用教材,激發社會責任感,遵守社會公德,樹立環保意識
學習Global warming時,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由于人類過多的使用不可再生的能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年增加,導致全球變暖,幫助學生樹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例如A Healthy life.中國是一個抽煙大國,因此我們周圍有許多抽煙的人,而且也有一些學生抽煙。有的人知道抽煙的危害,但明知故犯,或由于生活習慣與壓力,或周圍的環境和應酬,學生更多的是好奇。學完這篇課文之后,通過教師的啟發和說服,讓同學們幫助家人親戚戒煙。"Dont drive too fast. Dont litter .No smoking." 諸如此類的社會公德,日常行為準則很自然地就會成為學生的行為規范的引導,在課堂學習中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一切,以及保護環境、節約自然資源,讓他們從小就有健康的心理。
作為一位英語教師就要挖掘課文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運用于英語教學中,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接受他人,善與人處;正視現實,接受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學習;控制情緒,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引導他們走向社會、走進新時代。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