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大力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作出戰略部署。這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國家糧食局局長張務鋒就《意見》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有效解決市場化形勢下農民賣糧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為重點,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產業基礎。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市場主體地位,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新動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針對糧食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制約瓶頸,強化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監管服務等作用,著力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堅持產業融合,協調發展。樹立“大糧食” “大產業” “大市場” “大流通”理念,充分發揮糧食加工轉化的引擎作用,推動倉儲、物流、加工等糧食流通各環節有機銜接,以相關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培育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提質增效。圍繞市場需求,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體制機制、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提升糧食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主體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糧食產業發展模式。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推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注重整體效能和可持續性。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帶動農民增收。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四)《意見》從六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一是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二是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方式;三是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強化糧食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五是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六是完善保障措施。
當前,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供求相對寬松,糧食庫存持續高企,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在這種大背景下,統籌好糧食生產、儲備、流通三個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健全糧食產業體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意見》是國辦印發的糧食產業經濟方面的第一個專門文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既需要足夠的糧食產量和合理庫存作前提,又離不開相應的加工流通能力和產業鏈掌控能力。”張務鋒說,《意見》的亮點很多,比如對產業發展亟須突破的重點問題提出了針對性新舉措,包括: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國家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建立糧食產業企業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推動“科技興糧”工程等重點措施等。
國家糧食局、財政部從2017年起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今年重點支持黑龍江等16個省份的相關工作已啟動實施,其他重點工作也在有序推進。《意見》對各地在實踐中的產業經濟新模式作了總結和肯定,提出了全產業鏈經營、產后服務帶動、精深加工主導、商貿物流引領、主食產業化、循環經濟等多種模式。這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方向、方式和路徑提供了指導和參考。
近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糧價市場形成機制改革,加大糧食庫存消化力度,進一步激發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活力,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面臨難得機遇。
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糧食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力舉措。2016年,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的企業達到1.8萬家,加工轉化糧食4.8億噸,實現工業總產值2.8萬億元、利潤1321億元。同時也要看到,糧食形勢的深刻變化,對糧食流通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通過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提高糧食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
為實現以上目標,《意見》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的五項重點任務:一是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著力增強糧食企業發展活力。二是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方式,著力促進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發展糧食循環經濟,積極發展新業態,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三是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大力促進主食產業化,加快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四是強化糧食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五是著力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完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健全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現階段,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較高水平,糧食庫存充裕,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必須準確把握消費需求動向,著力增加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糧食及糧食產品供應。
《意見》針對性提出以下措施:大力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綠色優質糧食產業體系建設。調優產品結構,開發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新產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促進優質糧食產品的營養升級擴版。推廣大米、小麥粉和食用植物油適度加工,大力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推動地方特色糧油食品產業化,加快發展雜糧、雜豆、木本油料等特色產品。
張務鋒說,當前,我國玉米等部分糧食品種高倉滿儲,需要通過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帶動糧食庫存消化。要著力增加功能性淀粉糖以及用于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的玉米精深加工產品有效供給,減少相關產品進口依賴。發展纖維素等非糧燃料乙醇,在保障糧食供應和質量安全的前提下,著力處置霉變、重金屬超標、超期儲存糧食等,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探索開展淀粉類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試點示范,適應綠色發展新要求,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釋放新興消費潛力,加快消化政策性糧食庫存。同時,要積極支持地方出臺有利于精深加工轉化的政策,促進玉米深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