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持續發力 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效
近年來,四川省糧食部門主動適應糧食生產經營新業態,在全國率先實施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探索出了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的一條新路。自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啟動以來,四川省結合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等系列要求,積極推進四川糧食大省向糧食強省轉變,堅持把“優質糧食工程”作為深化糧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統籌推進、加速實施,創新探索廣漢市“產后體系技術服務隊”等新模式,取得了新的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四川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不斷增大,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持續增加,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種植加快發展。2 0 1 6年,全省土地流轉率3 4%。四川省糧食局引導支持2 7 5家糧食專合社、種植大戶,訂單、流轉及托管糧食種植面積達1 8 0 0余萬畝。結合四川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針對糧食收獲后烘干、清理等實際問題,2 0 1 2年在廣泛調研基礎上,立足行業資源優勢,創新試點建設“川糧產后服務中心”。在建設過程中,2 0 1 3年興文縣紅旗糧油種植專合社等地反映氣候異常、稻谷收割后無法干燥出現了“谷賤傷農”問題,四川日報連續頭版刊登文章跟蹤關注這一事件。對此,四川省糧食局高度重視,會同省級財政部門實地調研,及時會商,采取了加強統籌規劃、擴大產后服務范圍等方式,有效解決了“耕者”后顧之憂。自2 0 1 3年起,全省正式啟動實施“川糧產后服務建設五年規劃”,并高效有序推進了規劃實施。截至2 0 1 6年底,省級財政已撥出2.1 3億元資金,為1 0 5個縣1 7 3個項目購置烘干設備1 0 0 0多(臺)套,已烘干清理糧食1 1 5萬噸,挽回損失4.7億元。實踐證明,糧食產后服務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戶曬糧難、儲糧難和糧油企業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為掌控優質糧源創造了條件,還有力地支持了現代農業發展,加快了糧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新形勢下強化糧食流通工作夯實了基礎。
2 0 1 2年省級財政投入5 0 0萬元資金在廣漢、仁壽、宣漢等三個縣(市)試點產后服務中心建設,當年即累計幫助農戶烘干、清理糧食1 1萬噸,深受當地農民和政府歡迎。試點成功后,2 0 1 3年至2 0 1 5年四川省在8 8個糧食主產縣及規模化種植發展較快的縣遴選和實施糧食產后服務項目1 4 6個,單個項目財政補助1 0 0萬元。為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引導多元主體投入,2 0 1 6年起,四川省將直補改為“以獎代補”,對具備日烘干不少于1 0 0噸糧食能力并配備必要清理設備的項目,驗收合格后一次性給予5 0萬元獎勵。2 0 1 7年全省按此辦法安排資金7 1 8 8萬元、項目1 4 4個,截至1 0月底,完成投資6 0 0 0萬元。同時,鼓勵各地創新投融資方式,多層次全方位投入。成都市創新建設模式和內容,對于已建成日烘干處理糧食能力2 0 0噸、簡易周轉倉容2 0 0 0噸,滿足1萬畝糧食生產烘干儲存需求的烘儲中心,市級財政按項目總投資(不含土地投資)的5 0%給予一次性補助,每個項目補助不超過1 5 0萬元。四川省糧食局在全省推廣崇州市“三合一”籌資模式,即集中省市糧食部門、地方政府及專合社資金建設糧食烘儲中心的經驗廣受好評。
四川省始終堅持“自愿申報、公開競爭、專家評審、效益優先”原則,擇優確定項目;建立健全專家評審、第三方績效評價、項目竣工驗收等制度,規范項目監管。實際操作中,由縣(區)根據實際需求編制建設方案,向市(州)糧食和財政部門申請,市(州)擇優向省推薦備選縣,省糧食、財政部門初審后經專家自主評審,由兩廳局聯合批復方案后由市(縣)組織實施。第三方機構對2 0 1 4年至2 0 1 6年部分項目的績效評價認為,項目實施目標明確、決策依據充分、項目管理較規范、資金到位良好,項目對全省糧食流通產業發展促進作用明顯。2 0 1 6年,全省涉糧經濟產值達5 0 0 0多億元。宜賓市、成都市、德陽市等3個市進入全國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總產值地級市前5 0名;翠屏區、綿竹市、新津縣、彭山區、廣漢市等5個縣(市、區)進入全國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產值百強縣。同時,四川省鼓勵各地創新監管模式。崇州市實施“農業共營制”,由“政府主導”向“村民自主”轉變,疊加糧食產后服務及支農補貼資金效益,采取全程公示、農民監督、部門審計、集體驗收等措施,確保了服務中心有人建設、有人經營、有人維護。
今年四川成功進入“優質糧食工程”重點支持省份后,召開了全省推進“中國好糧油”工作座談會,對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進行了工作研討。立足糧食產區、銷區和民族地區并重的特殊省情糧情,按照國家實施方案的要求,統籌糧食產后服務體系、質檢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四川行動三個子項,修改完善了《四川省“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方案》,規劃未來三年“優質糧食工程”投資2 7.3 3億元,其中2 0 1 7年投資6.9 3億元。省財政在年初安排川糧產后服務建設資金7 1 8 8萬元基礎上,再次落實項目建設配套資金7 0 0 0萬元。《實施方案》全面完成后,到2 0 2 0年,基本實現全省產糧大縣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全覆蓋,產糧大縣糧油優質品率將提高3 0%以上,糧食產業經濟進一步提質增效。
近期,四川省財政和糧食部門密切配合、共同組織了2 0 1 7年各縣(市、區)“優質糧食工程”申報和專家評審。依據各縣土地流轉率、糧食總產量和糧食商品量等指標,將綜合評分前3 0名納入備選縣,經過1 0位糧食、財務方面專家對建設方案的自主評審,依據得分高低擇優落實了2 0個產后服務中心整縣推進試點縣。將按“先建后補”原則以實際建點補助資金,每個項目縣(市、區)最高支持3 5 0萬元。為充分發揮中央(省)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四川省擬定原則上所有項目縣,中省財政補助資金不超過“優質糧食工程”項目總投資的5 0%,全方位確保了建設方案能實施、能完成且具有持續性。目前,項目資金計劃已下達,省財政、糧食部門正在加快各地具體實施方案的備案批復、組織各地高效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
近期,結合“優質糧食工程”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四川省創新實踐、探索出了廣漢“產后體系技術服務隊”等產后服務建設新模式。針對部分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反映產后服務區域、范圍、深度不夠以及部分基層國有糧食企業反映閑置資源利用不夠等問題,廣漢市以種糧大戶(農戶)、各類專合社、大學生創業園、國有糧食企業等5 1家組建糧食合作社聯合社,構建利益共同體;成立了全省首家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技術服務隊,由省糧食工程設計院、中儲糧成都糧科所等方面專家,及具有中級職稱的糧食儲存、保管專業人員以及相關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近5 0余人組成;采取劃片區、建卡對接聯系,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產后服務,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技術服務共享、金融資本互助、服務效益雙贏、品牌建設推動、幫扶脫貧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