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桂林
讀《詩經》譯賞農耕文化
文/周桂林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先秦時,《詩經》被稱為《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詩歌,糧食一詞最早便出現于其中的《周禮》,《詩經》中大量反映了當時的農業概況,是當時農業生產高度發展的記錄,因而成為我國農耕文化文學藝術的重要源頭。
《詩經》的《載芟》和《良耜》篇中寫道“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干耦其耘,徂隰徂畛。”其大意是:鏟草皮,砍大樹,把那肥沃松散的土地耕。人們比肩在耕耘,到田里,到田埂。充分勾畫出當時人們刀砍火種、廣種薄收的農事耕作場面,呈現人們為了糧食生產生活的幸勤勞作的畫卷。
又如“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其百谷,實函斯活。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茶蓼朽止,
黍稷茂止。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產止。”說的是犁頭又好又鋒利,從南邊那塊地耕起。播種下百谷,種子脹開發了芽。斗笠的帶兒結在項下,揮鋤翻土人心高,除去田中的雜草。雜草腐爛在田里,莊稼長得更茂實。稻谷眾多沉甸甸,場上糧食多又多。糧堆象城墻一樣高,櫛比鱗次目不暇接,把大小倉庫都開放。倉庫全部裝滿糧,老婆孩子大家安了心。這里把糧食從耕地、下種、田管、收獲、入倉等環節寫得活靈活現,以“百室盈止,婦子產止”絕句結題,展示人們豐衣足食的歡聲笑語的心愿。
記述農事生產時節和生活情景的在《詩經》中也大有篇幅,如《七月》篇中寫道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灑,以介眉籌。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是說六月郁李葡萄嘗,七月煮葵燒豆湯。八月打下大紅棗,十月收割稻米香;用來釀成好春酒,老爺飲了壽命長。七月采瓜食瓜瓢,八月葫蘆摘個光,九月拾麻好收藏。采來苦菜砍臭椿,是咱農夫半年糧。九月筑好打谷場,十月莊稼要進倉,谷子黃米和高粱,粟麻豆麥分開放。可嘆咱農夫,莊稼剛剛收拾完,又要服役修宮房;白天割米粗茅草,晚上搓繩長又長,急忙上屋把頂蓋,開春要播各種糧。從《七月》中看到了農夫緊跟生產時節的旋律,把一年四季、一天到晚的活兒排得滿滿的,搭起農村農民生存艱辛、積極向上而樂觀的心靈平臺。
描繪糧食生產年景豐收有望的場面感人至深,如《載馳》篇中“我行其野,芃芃其麥。”大意是:“走在祖國田野上,麥苗蓬勃長得旺。”多么豪邁的絕句啊,伴隨著人、田、路、麥的生機與成長!
《信南山》篇中道“畭畭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益之以霡霡,既優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疆場翼翼,黍稷彧彧。曾孫之穡,以為酒食”。說原野平坦又整齊,曾孫在此種食糧。劃分田界挖溝渠,畝畝方正好丈量。加上細雨蒙蒙下,雨水充足好年成,土地潮濕又滋潤,茁壯茂盛五谷生。疆界齊整劃井田,小米高粱連成片。曾孫收獲糧食多,制酒做飯齊又甜。這四字成句的篇幅,使耕地、糧田和農民三者緊密結合,漸進鋪開,狀景狀物,真是夢筆生花、栩栩如生的畫境。
描寫農民耕作和盼望豐收的舉動更是感嘆不矣!表現在《甫田》篇中“倬彼甫田,歲取十千。自古有年,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嶷嶷。攸介攸止,蒸我髦土。我田既臧,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轂我士女。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其大意是開闊啊,那大塊的田,年年歲歲收獲萬千。自古豐收有采年,如今來到南畝田,農夫有的鋤草有的施肥,黍稷很茂盛。休息一會兒心歡暢,慰勞聰明勤勞的農民。我田里莊稼漸漸長,農夫有功勞。擊鼓又奏瑟,迎接田祖,希望甘霖從天降,使我稷黍密又壯,使我男女多吉祥。禾苗勤治理,豐年在望即。曾孫的糧食好像屋頂和拱梁。曾孫的糧囤,沙洲高丘比不上。”這美麗的字句把開闊的土地和勤勞的農民及農民心靈斷想喜悅弄得淋漓盡致,以神寄托糧食豐收的渴望,無不風調雨順。
湖北省秭歸縣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