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長青
“三鏈融合”創建新模式“六個統一”打造好大米
文/胡長青
產業與產品都是服務于消費的,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是盲目而無效的。每個產品的消費市場,都有一個制高點,這就是品牌。江蘇省淮安市是農業大市,水稻是淮安農業第一產業,大米是淮安第一農產品。全面推進淮安大米品牌建設,以品牌拉動消費,以消費引領生產,對于促進淮安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淮安稻米產業現狀總體是基礎良好,層次較低,潛力很大。
(一)生產環節情況
1.水稻生產有重要地位。江蘇是我國長城以南最大的水稻生產區域,江蘇粳稻產能全國第二,單產連續20年居全國水稻主產省之首。作為主產區,淮安有著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歷史,全市氣候資源十分豐富,光照充足,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以占全國0.1%的土地(糧食種植面積占全國的0.58%),生產出占全國0.77%的糧食。近年來淮安水稻種植面積400余萬畝,產量約260萬噸,占全市糧食產量的一半以上。
2.與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還有較大差距。總體來說,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還處于小農經濟向小規模種植經濟轉變過程中,缺少大規模的糧食產業化生產基地、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基地。種植情況比較復雜,有優良新品種,也有落后品種;有工廠化育秧,也有農民自育秧;有的種得早,有的種得遲;有的機插秧,有的直播稻;農藥、化肥使用時間、標準不一致;收割期不一致,收割后的整理方式也不一致。企業和糧農之間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尚未建立起來。
3.規劃欠缺扶持不足。缺少全面完整的稻米產業發展規劃。各種資源要素聚焦不足,政策扶持多是分條線進行,缺少市縣層面進行整體統籌協調安排。
(二)儲加環節情況
1.倉儲設施合理利用不足,烘干設施缺乏。種植方、存儲方、加工方三者沒能統一協調發揮倉儲優勢。種植方倉儲力量最薄弱,加工企業的倉儲能力不足10%,倉儲方的設施有空閑。烘干設施不足,少數大型糧食企業配備了烘干設施,但與實際需要匹配度不高,烘干成本居高不下。種植方、加工方大多數沒有烘干設施,晾曬場所有限,致使加工企業生產時間短,加工成本高。
2.水稻收購儲存方式粗放。由于前套種植程序無法精細化控制,導致收購中只能按粳稻、秈稻大類分倉儲存,無法按具體品種、不同質量進行分倉儲存。水分高低不一,在后期保管中進行降溫、降水時,也無法做到精準調控,有的降水過頭,有的降水不足,影響大米品質。
3.糧食加工企業多小弱散,提升空間很大。全市現有注冊商標的稻米生產企業150多家,入統的102個,其中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58家。年生產能力372萬噸,實際加工量110萬噸,開機不到產能的30%。發展缺少“大哥大”,排在前十位的大米企業加工量合計52.57萬噸,而北大荒集團年糧食加工轉化能力2000萬噸,差距非常明顯。糧食加工企業科技含量不高、產品單一,基本還是以大米為主,米糠油等精深加工產品欠缺。缺乏統一規劃指導和綜合開發利用的人才、技術和設備。但這也說明,行業整合空間非常大,機會非常多。
(三)銷售環節情況。
1.“淮安大米”有品牌但知名度不高。淮安大米近年來相繼取得了“地理證明商標”、“江蘇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含金量很高的榮譽,但其市場知名度還不高。有一些企業短視,無品牌意識,更無品質控制觀念,認為在企業運營中能夠獲得利潤就可以了,根本不去考慮其長期、穩定的發展戰略,也就沒有了嚴格品質控制的動力。
2.市場定位模糊渠道單一。對淮安大米的文化內涵、區域內涵、品質內涵缺少研究與確定,沒能形成對淮安大米銷售市場的清晰定位,企業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市場形象。流通渠道單一,通過糧油批發市場進行流通的大米占絕大多數,這種模式對于廠家品牌的提升幫助很少,甚至是廠家實施品牌戰略的障礙。盡管近年商場超市發展形勢喜人,商超糧油銷量多,但商場高額的費用和較長的結款期限,讓很多大米生產廠家難堪重負。品牌直營連鎖、電商等新的形式由于物流配送和配套政策的影響,發展較慢。
3.銷售大多是趨低銷售。少數企業品牌意識較強,在市場上享有較好聲譽,產品銷售價格較高,但多數大米加工企業眾多,為了生存,不得不盡量壓低市場價格,排擠競爭對手,以價格戰爭奪市場份額,占領市場,個別企業甚至在克斤扣兩、摻雜使假上做文章。此外,政府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也使大米的經營利潤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淮安大米品牌建設,首先應該回答以下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下面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一)明確“淮安大米”品牌內涵
不應僅僅把在淮安這塊土地上生產的稻谷而加工出來的米就認為是品牌“淮安大米”,應從市場可區分的角度來提煉內涵。筆者認為,獨特產地、獨特標準、獨特底蘊、獨特形象,是“淮安大米”品牌的內涵。
(二)淮安大米品牌建設途徑戰略選擇
目前大米市場主要有兩種品牌戰略定位方式。第一種是將戰略重點定位在企業上。比如中糧集團推出的“福臨門”。消費者因為認可中糧集團,產生暈輪效應,因此認可“福臨門”。但是“福臨門”大米是哪里生產的消費者不一定清楚。第二種是將戰略重點定位在產地上。比如東北的“五常大米”。消費者因為認可“五常”這個特殊地域,因此認可那里產的大米。但原產地作為一種公共資源,不能獨占,因此就無法阻止濫用,透支品牌和信譽。淮安大米品牌建設應該選擇什么途徑?如果學習“福臨門”的品牌戰略,引進大型企業,淮安大米變成如別的品牌大米的眾多產地一樣,短期是可以迅速推進規模種植,提高現代農業的水平,但是從長期來說,大米市場上將失去“淮安”的話語權,獨特優勢將逐漸被湮沒,淮安將淪為大型企業的一個車間。豐厚的利潤最終還是壟斷在品牌擁有者手中,我們只能分得一小杯羹而已。如果學習“五常大米”的品牌戰略,確實可以提高“淮安大米”的知名度,但有兩個問題,一是“淮安大米”是地理證明商標,不具有完全意義上的品牌壟斷權,其他企業隨時可以申請使用這個商標。二是也會出現偽劣產品泛濫的問題。應該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即采用企業商標+產地的品牌戰略定位。在消費者心目形成“××品牌的淮安大米是最好的最正宗的淮安大米”的概念。企業的商標具有完全的排他性,這就防止了其他企業的坐享其成,假冒偽劣,調動了企業打造品牌的積極性。有了“淮安大米”的醒目標志,又可以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這個企業的米之所以好,是因為來自淮安的印象。這樣就可以以點帶面,使淮安地域生產的大米價格水漲船高,得到整體提升。
把淮安大米品牌建設作為一個綜合的目標,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從系統的角度來研究,推行種植標準化、基地規模化、品質綠色化、儲存數字化、營銷品牌化、組織聯盟化,全產業鏈融合式發展淮安大米產業,進行綜合的工作,采取綜合的方法,打造淮安模式,促進淮安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以特取勝,以愛為核,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淮安大米品牌新內涵。“一個地方的特點未必就是優勢,但優勢常常和特點相聯系”。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我們要敢于放棄次要元素,重點聚焦具有優勢的特點,并盡最大努力去放大。“淮安大米”品牌有“四特”:
一是獨特產地。淮安作為一個水稻生產的地域,最大的獨特性在于處在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兼顧南北,既能生產優質粳稻,也能生產優質秈稻。進一步分析,沿秦嶺—淮河一線來看,像淮安這樣一馬平川,湖泊交錯、土壤肥沃的地區有多少?在淮安境內,再進行細化,最符合優質水稻生長的地方也就是沿湖地帶。這樣算下來,在全國范圍來看,就是很小的一塊區域了,獨特的產地就是寶貴的稀缺資源。
二是獨特標準。據《新華日報》報道,蘇產大米經瑞士SGS權威檢測機構檢測,318項農藥和重金屬含量遠遠低于304項的日本檢測標準,綜合品質也遠遠超過“日米”,打破“日標”大米安全標準最高的神話。我們應制定嚴格的標準,然后再將這些數據標準,進一步歸納,從色、香、味、型、器等方面去提煉,進而形成獨特的體驗標準,比如純、凈、綿等。
三是獨特底蘊。本土文化,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是無法搶走的,要讓消費者感覺購買的不僅僅是優質大米,也是一種文化。大家熟知的天下糧倉漕運文化、青蓮崗遺址的水稻農耕文化值得與淮安大米對接。另外還有一個典故,一個傳說,也很值得挖掘。典故就是《史記》上的漂母對韓信的一飯之恩。傳說指的是“馬良獨修金山寺,不用江南一鍬泥”。說的是淮安區馬塘有個善人叫馬良,生前獨修金山寺積勞成疾,在臨死前喝了有七粒米的家鄉米湯,讓他對家鄉的留戀又增加七分,該他轉世時就不能轉世,他娘難產七天。他生下來以后就是雍正皇帝。典故與傳說,都涉及到淮安大米,這個米中飽含深厚愛心。我們現在打造淮安大米,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吃得放心舒心,也是一種愛,淮安大米是愛的傳承接力的象征,把“愛”的文章做好,很有意義。
四是獨特形象。設計出“企業商標+‘淮安大米’”的商標,商標形象做到簡潔獨特,含義雋永。商標要申請專利保護,徹底不留仿冒的隱患,讓企業大膽的去做品牌。
(二)三鏈融合,六點統一,組建聯盟(集團),全力開創淮安大米品牌新天地。諾貝爾獎獲得者諾思說過,在沒有發生技術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制度創新也能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在淮安大米產業化發展之路上,應集聚各種要素,打一套組合拳,發揮乘數效應。
一是三鏈融合。在全產業鏈的基礎上,要融入價值鏈、品牌鏈。從消費倒引生產做全產業鏈,將各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進行規模經營,但也不要貪多求大,要考慮企業的實力,來決定做多粗的鏈條。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既是獨立的主體,又是鏈上有機的部分,之間的聯結要有價值核算機制,如此形成利益紐帶。各個環節都要有品牌意識,只有每個環節單獨看都是無與倫比的,最后才能形成無與倫比的品牌。
二是六個統一。“六統一”指的是:統一種子、統一種植模式、統一收儲加工、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形象包裝、統一對外宣傳。統一良種:統一推薦優良品種,主推“南粳9108”、“淮香粳15”等4~5個“淮安大米”專用品種。統一基地要求:選擇水土條件優越的區域,通過流轉或訂單等方式建立淮安大米基地。統一種植模式: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先進種植模式和社會化服務方式,建設綠色大米基地,建立可追溯體系。統一收儲加工:選擇倉儲條件好的糧庫,建立淮安大米優質稻谷專用儲存點。推介市級儲備稻谷承儲企業優先優惠與淮安大米加工企業合作。推進產業化經營,由取得授權的企業定點加工淮安大米。統一質量標準:參照國家有機、綠色等食品標準作為淮安大米的質量標準。在稻谷收割前、大米銷售前,對其進行檢測。統一形象包裝:按照“企業商標+‘淮安大米’”的模式,統一設計包裝,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統一對外宣傳:按照宣傳整體方案考慮,按照節點,根據內容,統一對外宣傳,集中展示形象。
三是組建聯盟(集團)。最理想的就是組建淮安大米集團,但是在各方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選擇以組建淮安大米產業聯盟為過渡,先期積累經驗。借助產業聯盟的品牌推廣,借助聯盟科技平臺,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產業利潤空間,為聯盟內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機遇;還可通過聯盟的作用激勵和約束集群內企業,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對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反應,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企業間的“強強聯合”,從而規避市場風險和低層次惡性競爭,促進聯盟內各企業良性合作發展,實現優質稻米行業的抱團集群發展。淮安大米產業聯盟由全體聯盟成員組成,以聯盟成員大會的形式行使聯盟權力,決定聯盟技術發展方向與重點工作任務,協調資金籌措、使用、成果轉化及收益分配方案等聯盟重大決策事宜。聯盟咨詢機構(專家委員會)由來自成員單位的管理、技術專家以及從外部特聘的技術和經濟專家組成。委員會負責研究聯盟的技術發展方向與重點研發項目。聯盟執行機構(秘書處)是聯盟常設的工作機構,負責聯盟日常事務。聯盟工作組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而設立聯盟專業工作組,如政策研究組、標準工作組、項目管理組等。依托“淮安大米展示展銷中心”建立集聯盟會員宣傳、商務洽談、電商運作、培訓推介、業務會議于一體的多功能“淮安大米產業聯盟”平臺。
在機會成熟時,以大型企業為核心積極組建淮安大米集團,以集團為龍頭,引導產業延伸拓展,壯大區域產業規模、企業規模和基地規模優勢,通過產業間互相滲透、交叉重組、前后聯動,提高淮安大米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構建起產業鏈緊密承接、農工商相互銜接、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線上線下良性互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第六產業”。通過集團規模式三至五年的發展,實現產業先集聚、再集群、規模化,形成一家龍頭企業為主、三到五家為輔的優勢大米企業集群。
(三)同心合力,循序漸進,矢志創新,共同譜寫淮安大米品牌新未來。淮安大米品牌建設不僅是商業行為,也是一件真正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公益之事、民生大事,需要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爭取各界關心支持,堅持務實推進,保持創新活力,銖積錙累,久久為功。
一是政府積極推動。品牌創建以企業為主,但是離不開政府推動,將政府與市場這“兩只手”有機結合。成立淮安稻米產業促進領導機構,建立強有力的協作推進機制,各部門齊心協力推進淮安大米產業發展。制定詳細的大米產業促進方案,集聚各種支農助農資金給予扶持。從市優質稻米產業發展資金中專門切出一塊,用于優質稻米基地建設、倉儲物流、品牌推廣、市場開拓等。
二是加強品牌宣傳。企業要積極通過各種媒介對外宣傳淮安大米品牌。政府要為企業唱戲搭好臺,比如,提供各種招商會、展銷會平臺,幫助企業向外推介淮安大米;組織中國稻米產業發展論壇,深入研討稻米產業發展途徑;在插秧或收割季節,組織農耕儀式,提醒人們牢記稼穡辛苦等等。
三是堅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擴大市場份額。從區域市場入手,避免與行業內的巨無霸發生對抗,先市內,再省內,再國內。首先要在淮安建設“淮安大米展示展銷中心”,使廣大群眾能看得到、嘗得到、買得到品牌淮安大米。循序漸進延伸做粗產業鏈。想方設法延伸產業鏈,從成品糧向食品領域推進,著力加強品牌大米、米制品以及稻米延伸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圍繞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豐富產品種類,積極推出米湯、米露、米面、米團、米糕、米餅、炒米等系列產品,積極開發“專用稻米”以及保健藥用米飯、高檔米糠油等精品米制品。依托“盱眙龍蝦”國家級品牌,大力推廣“蝦稻共作”模式。循序漸進從產業經營向資本經營過渡。積極創造條件上市,直接面對資本市場融資。
四是永葆創新活力。在品牌建設中肯定會遇到層出不窮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一方面是運用法律手段,而更為關鍵的是要不斷創新。任何可見的東西,都可以模仿,直至超越,唯獨思想無法模仿超越。先把不出名的米做出名,再把米做成不僅僅是米,最終達到無法被超越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