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繼發
種糧大戶糧食銷售情況調查
文/唐繼發

我國農業的發展需要規模經營,需要種糧大戶,但目前種糧大戶面臨比傳統農戶更多、更大的困難。為了解種糧大戶在糧食銷售環節遇到的困難,近期筆者調查走訪了湖南省寧遠縣部分種糧大戶(種糧面積超過30畝的農戶),并就其糧食銷售情況進行了了解,針對有關問題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議。
寧遠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屬于丘陵地帶,人均耕地不足1畝,糧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去年全縣稻谷種植面積超過30畝的農戶共1002家,其中超過100畝的有117家,超過300畝的有17家,超過1000畝的有3家。這些種糧大戶基本上都采取上半年種烤煙、下半年種晚稻的耕作方式。由于全縣僅柏家坪鎮、中和鎮各有一個小糧庫,當地農民主要向糧食經紀人、大米加工廠賣糧。與傳統農戶相比,這些種糧大戶的糧食銷售呈現以下特點:
市場意識有所增強。調查發現,農戶種糧越多,市場意識越強。傳統農戶由于種植稻谷所得的收益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太關注糧食市場。而種糧大戶一般會考慮種糧的成本收益問題,稻谷銷售前通常要到縣城了解行情,做好與經紀人或加工廠討價還價的準備。種糧超過100畝的農戶一般會主動尋找買家,甚至跨省聯系客戶,有的還與大米加工廠形成了穩定的長期合作關系。
售糧數量大且時間集中。傳統農戶每年收獲的稻谷一般不超過5000斤,主要用作一家人全年的口糧,對外銷售的不多。而一個種植稻谷100畝的農戶,按畝產1000斤算,可產10萬斤稻谷。留足口糧后,至少可賣出9.5萬斤。當地種糧大戶一般在稻谷收獲、晾曬、整理完了就賣,售糧時間集中在11~12月份,春節前基本就賣得只剩下口糧了。即使種糧面積達幾百畝的農戶也會采取分批收獲的方式,盡量不讓糧食在家屯著。
總的看,該縣種糧大戶的糧食銷路不存在問題,且在當地糧食流通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調查發現,大部分種糧大戶在糧食購銷市場上的經營能力包括市場對接能力、議價能力等仍然不足,與他們由于產糧數量大幅增加而積累的市場風險相比明顯偏弱,這使種糧大戶在糧食購銷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有的甚至還不如“船小好掉頭”的傳統農戶。
(一)市場對接能力沒有質的提升。種糧面積在100畝以下的農戶占該縣種糧大戶總數的88%。這些種糧大戶總體與傳統農戶一樣,以坐等糧食經紀人上門收購糧食居多。主動尋找買家的種糧大戶,一般也是簡單地電話聯系后等買家上門拉糧。當地種糧大戶對訂單農業這種農企合作形式普遍不信任。如去年種糧面積達130多畝的中和鎮歐陽朝輝反映,之前有公司與他簽訂合同,約定由他種植公司免費提供的優質稻種子,所產稻谷按照約定價格定向賣給公司,但后來稻谷價格下跌,公司毀約,使他遭受了不少損失。種糧大戶掌握市場信息的方式一般局限于打聽當地近期市場行情,對糧價總體走勢缺乏分析把握能力和意識。由于與市場對接不充分,種糧大戶難以進一步分享糧食流通形成的價值。
(二)市場議價能力有待提高。當地傳統農戶如果有部分糧食結余,一般是在來年新糧上市前擇機銷售,既為新糧收儲騰出倉容,又可賣個好價錢。而種糧大戶集中售糧的11~12月份正是當地全年稻谷價格最低的時候。調查發現,這主要是由于種糧大戶因倉儲和干燥能力不足,擔心鼠偷、蟲毀、霉變等造成更大損失,不得不盡快把新收獲的糧食賣掉。這種由于糧食產后處理能力跟不上生產能力,導致不能較好地保存大量糧食以待價而沽的被動賣糧方式,使種糧大戶在與糧食經紀人討價還價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按來年6月份青黃不接時稻谷每斤上漲2分錢算,種糧100畝的農民選擇11~12月份售糧將少賺近2000元。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與種糧大戶自身素質和發展水平有一定關系,但其實質還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根源于農業組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這兩個體系建設落后于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農戶難以通過自身力量化解經營風險。在促進糧食規模化種植的過程中,必須同步推進農業組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但該縣糧食經紀人素質參差不齊、糧庫數量少、市場信息不暢等社會服務能力不足問題突出,使農民生產糧食越多,積聚的風險就越大;而種糧大戶在糧食銷售過程中一般單打獨斗,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協作,加上農機專業合作社沒有發揮應有功能,全縣至今沒有成立一個糧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市場風險抵抗力難以大幅提高。
馬克思曾指出,從商品到貨幣是“驚險的一躍”,如果不能實現這一跳躍,那么摔壞的將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寧遠縣種糧大戶售糧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代表性,且都直接關系農民的種糧收益。為解決這些困難,幫助種糧大戶更好地實現這一跳躍,有關部門要根據中央精神,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戶市場經營能力,降低市場經營風險。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幫助種糧大戶做大做強。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必須通過發展來解決。一
是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監測網絡。有關部門要系統摸清各地種糧大戶情況,并對種糧大戶實行專門登記、動態管理,確保優惠政策落到真正需要扶持的種糧主體身上。二是制定向種糧大戶傾斜的惠農政策。對農戶的各項扶持政策要盡可能與農戶種糧面積掛鉤,鼓勵農戶發展穩定、連片、集約的規模化糧食種植。針對售糧環節的問題,有關部門要為整曬有困難的大戶提供翻曬場地和臨時倉儲存放地。同時,大力推廣糧食烘干設備,改變糧食干燥主要靠自然晾曬的方式。
(二)促進組織化經營,增強種糧大戶市場經營能力。一是發展農民專業協會組織。依靠協會產業帶動力,切實在技術培訓、農資連鎖、基地建設、訂單生產、產品貯運加工、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發揮作用,為種糧大戶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二是發揮行政管理部門引導組織作用。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搭橋牽線,促進種糧大戶間的交流與合作,引導種糧大戶逐步建立起糧食運輸、銷售合作機制,并主動做好信息服務、政策講解、技術培訓、信譽評級等工作。
(三)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化種糧大戶市場環境。一是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制訂促進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覆蓋大戶糧食產銷全程的社會服務體系,為種糧大戶提供“保姆式”服務。二是鼓勵開展訂單農業。鼓勵企業與種糧大戶合作,用合同將雙方的利益連接在一起,形成利益均享、風險共擔的整體。三是規范和促進糧食經紀人隊伍發展。豐富農民售糧渠道,服務農民賣糧。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