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小波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
——安徽天禾農業科技集團“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調查
文/湯小波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視察時,又一次對誰來種地問題表示了深切的關注和擔憂,明確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
從2013年開始,安徽省天禾農業科技集團公司開展“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探索實踐,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以“小而全”“小而散”為主要特征的農戶家庭經營,加劇了農業勞動力老弱化、農業生產副業化、農業經營粗放化的問題,農業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難以推行。同時,隨著信息化、市場化的加速推進,加劇了農戶家庭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信息不對稱、市場競爭主體不對稱的問題,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提供的生產資料、技術服務、農產品售賣等價格,被推向了農業產業鏈利益分配的邊緣。“打工難致富,種地填飽肚”是當前大部分農戶的真實寫照,農民不愿種地、不會種地的問題日益加劇,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各地開展了諸多積極有益的探索。主要是培育各類合作組織,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土地流轉、托管等多種形式,為農戶生產經營提供機械化作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等社會化服務。但這種社會化服務組織規模小、管理不規范,資金投入不足、技術和設備落后,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都比較薄弱, 服務體系還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功能不完善、服務總供給不足、服務內容和需求脫節等問題。特別是由于服務組織自身也存在與生產資料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加之農產品價格一直很低,對利潤回報和可持續發展不利。
為此,農村深度改革發展的大勢,迫切需要構建一個“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生產全程服務體系,來取代落后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缺失的重大問題。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分工協作關系的深化,使“互聯網+現代農業”勢在必行。在這種背景下,天禾農業科技集團“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應運而生。

“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要素聚平臺。不會種地、不愿種地的主要原因是成本高、缺服務、賺錢少,主要還是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一邊是農戶及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合作組織、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生產資料、技術服務等需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供給,一邊是農資生產供應商的產品積壓滯銷、農業生產服務主體的服務技術和設備找不到活干。“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通過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搭建綜合服務平臺,把農業經營主體的各種需求、服務主體的各種服務、生產資料的供應等信息資源聚集于平臺。這樣,供需雙方就能通過平臺有效對接,生產要素就能在平臺上聚集、優化、結合,效益得到有效發揮,既提高了農業生產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又提高了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促進了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增加了農民和各參與主體的收益。目前,平臺已聚集了300多家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農業生產服務主體、500余家農資生產供應商。
二是網絡通萬家。一方面,通過“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網絡系統,把農業服務主體的服務供給及農資的供應等信息及時發布。另一方面,通過兩條渠道,把需求與供給雙方在網上有效連接,把千家萬戶的需求與農業服務主體和農資供應商的供給有效鏈接貫通。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的農戶,通過電腦、手機隨時隨地登錄“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平臺,選取定制服務內容;二是在不具備網上登錄平臺的條件時,農戶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就近到示范區的農事服務中心或村級為民服務代理點現場選擇定制服務內容。平臺及時梳理匯總需求信息,通過指揮調度中心迅速反饋或指派給供應方,并快速將服務內容送到田間地頭。2016年,3000多家農戶、60多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平臺定制服務內容,全年平臺服務面積達20萬畝。
三是服務重實效。通過調查、搜集、整理,把服務內容和方式在平臺上發布,農戶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根據自己需要,任意選取服務內容和方式。在服務內容上,劃分為產前、產中 、產后3個環節,制成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服務指導、病蟲害防治、機械化作業、農產品收儲、金融保險6大模塊,細化為若干個明細服務項目;在服務方式上,有“保底產量+超收分成”的全托管、某一環節或某一模塊的套餐、某一項或幾項服務項目的訂單等模式。同時,對機械播種、插秧、收割及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關鍵環節制定操作規程、服務質量標準,在農機設備上安裝衛星定位系統實施作業全程監控,及時發現和解決操作不規范、服務質量不達標問題,更好地維護和保障農戶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權益。
四是內容全覆蓋。主要體現為“三全”:全過程服務,為產前的農資集中采購、送貨上門,產中的機耕、機播、機插、機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指導、病蟲害防治,產后的烘干、收儲、銷售等,提供覆蓋全程、便捷高效的服務。全方位服務,在提供農業生產全過程服務的同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為農戶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政策及市場信息咨詢、種植方案訂制、農業保險辦理、融資貸款擔保、農產品訂單種植與銷售、農產品與其他商品的物化交易等,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全方位的服務。全時段服務,通過遠程專家指揮調度中心,實現專家與基地農戶實時互聯,及時指導;采取熱線、短信彩信、微信公眾號等途徑,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24小時服務,確保農戶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能及時有效地得到供給。

“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涉及農業生產經營、農業生產服務、農資生產供應、糧食產業化、服務平臺運行等多方主體,他們之所以能有效組合,靠的是互惠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促進農業生產主體節本增效。通過“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為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提供良種良法等覆蓋全程、便捷高效的服務,增加糧食產量,提高土地產出率。通過平臺集中采購質優價廉的生產資料,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科學種田、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減少農資投入量,促進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下降。據“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平臺監測,2016年每畝水稻節本增效160~180元。
二是提升農業服務主體效率效益。一方面,通過平臺為農技、植保等農業服務主體集中采購質優價廉的種子、化肥、農藥、油料等,減少服務支出,就近連片安排服務,減少農機非作業里程,降低服務成本;另一方面,農業服務主體通過平臺能夠獲得充足的服務訂單,減少農機設備空閑時間,提高技術人員勞動率、農機設備利用率。同時,平臺還為農機進行改組裝,實現一機多用,提高單機使用效率,增加服務量和服務收入。一增一減使農業服務主體凈收益增加20%以上。
三是擴大農資供應主體利潤空間。“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平臺,打通了種子、農藥、化肥、農機等農資生產供應主體與農業生產主體、農業服務主體面對面直接銷售的通道,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節約了廣告宣傳、倉儲物流、市場營銷、資金占用等營銷成本。同時,平臺的品牌效應,還為農資供應主體穩定持續擴大市場、增加銷量提供了發展空間。銷售收入的持續增加、營銷成本的大幅減少,使農資供應主體的利潤空間不斷增大。
四是拓展平臺服務主體收入渠道。“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平臺服務主體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集中采購農資的購銷差價,以及農資生產供應主體的返利;二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主體提供服務需求信息,收取服務費;三是在開展農業保險、金融服務,以及拓展農產品與其他商品的物化交易過程中,獲取一定的收益。
互惠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是“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內在的強力支撐,是保持這項創新活動生機勃勃的不竭之源。
“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是對社會化服務領域的拓展、形式的創新、功能的提升和體系的完善,通過現代信息網絡平臺聚集優化要素組合、打通供需雙方通道、聯結各參與主體利益,推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立,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有利于維護農民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民共享發展成果,是貫徹發展新理念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盎ヂ摼W+農業全程服務”,在不改變農民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通過全托、套餐、訂單等形式為農業生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通過要素優化組合、利益聯結等途徑,降低農資買價,提高農產品賣價,保障農民共享發展成果,農民土地收益由畝均500元左右上升到1300元左右。同時,積極開展金融保險、信息政策咨詢、農產品電商及物化交易等服務,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農業流動,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了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
二是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前,由于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民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種糧收入減少、積極性下降,給糧食安全帶來隱患?!盎ヂ摼W+農業全程服務”,通過農資集中采購、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糧食品質,種糧收益穩步提升,農民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種糧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通過要素的優化組合、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推廣等,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適度化、種子優質化、耕種標準化、技術先進化,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產品安全性,實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三是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隨著“四化同步”發展進程的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已成為必然趨勢。然而,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必然繞不開億萬農戶分散經營的現實,以“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來引導帶領分散農戶建設現代農業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取向。同時,隨著農業生產專業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對社會化服務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高,農民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對服務范圍與質量也有更新的要求。隨著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經營的兼業化、副業化普遍存在,使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度加大,阻礙了現代農業發展?!盎ヂ摼W+農業全程服務”通過植入現代信息網絡化,優化要素配置,鏈接各方利益,引領組織農戶、糧食產業化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服務主體、農資供應主體等,共同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有效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還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如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差,機械化作業難推進;農技農機不足,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難以統一組織;各種要素及主體還未充分聚集平臺,等等。為進一步做好此項工作, 一是要加強政策支持。出臺行業管理、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土地使用等配套政策制度,為“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迅速推廣和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時,要通過政策和資金引導,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和各類主體向“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聚集。二是加強平臺建設。通過各種方式,支持有能力的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平臺,支持參與平臺的服務主體建設,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功能。三是引導農民參與。拓寬農民參與渠道,針對當前留守農民的實際情況,把鄉(鎮)、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中心(點)作為服務平臺,及時發布農產資料、生產服務供給信息,登記整理農戶生產服務需求,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及時高效的服務。四是加大推廣力度。在加大“互聯網+農業全程服務”工作的指導完善和提升的基礎上,采取召開現場會、新聞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宣傳做法、成效逐步推開。
(作者單位:安徽省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