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區張堰鎮人民政府
做大做強精致農業打造金山新城“后花園”
■金山區張堰鎮人民政府
金山區張堰鎮素有“浦南首鎮”之稱,位于金山區中部,地處長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西南部,南接杭州灣大橋,北望上海市中心,是金山區中部經濟文化重鎮,也是幾經滄桑的歷史古鎮。全鎮區域面積34.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7萬人,轄9個村、4個社區,其中,耕田面積22242畝。鎮內有秦望山,傳說是秦始皇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山上有八景,曾是元明時代文人騷客吟詠集會的好去處,還有國內首個全面陳列反映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參與社會革命及各種文化活動的史實和歷史人物事跡的上海南社紀念館。世界著名的華人物理學家高錕、著名天文學家高平子、著名書法家白蕉等享譽海內外的知名人士都出生在張堰鎮……
近年來,在全區大力推進“品牌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張堰鎮不斷做大做亮精致農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張堰鎮高點站位,依靠豐富的資源優勢,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打造“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三個百里,為實現張堰鎮建設成為金山新城“后花園”而厚積薄發。
按照金山區“十三五”規劃中“一城一帶一圈”的總體規劃,張堰鎮正處在“一城一帶一圈”中的“一圈”范圍中,該圈被明確定義為全區中部生態圈。規劃要求合理開發張堰生態資源,加快推進水系連通,發揮生態片林城市景觀功能,布局養老健康產業,提升鎮區生活居住品質。按照規劃路徑,全鎮明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對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在種糧科技含量上下功夫
全鎮糧食百畝豐產方有17只,家庭農場主和糧食生產股份制合作社規模逐年壯大。2015年,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選育的超級稻“交源優69”畝產平均達859.2公斤,分獲當年市、區水稻高產創建優秀示范方一等獎。同年,秦陽村家庭農場主種植的“羅麥10號”畝產達454公斤,獲市二麥高產創建優秀示范方一等獎,農業基礎優勢凸顯。
二是實施“一園二帶三基地+”建設布局,豐富農業成果
“一園”即張堰生態片林,總區域面積4800畝,其中綠化面積3380畝。合理開發張堰萬畝生態片林,發揮生態片林城市景觀功能。“二帶”為漕廊公路果林帶和衛零北路(張堰段)休閑農業帶。果林帶一期總面積916.7畝,漕廊公路南側526.08畝,北側345.62畝;衛零北路(張堰段)休閑農業帶總面積為630畝。“三基地”為紅豆杉種植基地、墻門里示范基地和百草園休閑基地。紅豆杉基地位于該鎮甪里村、舊港村,面積300畝,目前主要以紅豆杉種植培育、研究開發、推廣銷售為主,果蔬、花卉、苗木、盆景生產銷售為輔。墻門里示范基地位于該鎮建農村,由村級集體農場負責經營。百草園休閑基地北依山塘河、西臨秦灣路、南靠漕廊公路,位于該鎮秦陽村11組、15組,面積約110畝,2014年底至2015年,已全部按計劃種上花卉類及食用中草藥。
三是因地制宜優化種植業結構,建立交大教授工作站
201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金山教授工作站在張堰鎮正式掛牌,工作站的成立意味著對張堰進一步推進農業新技術試點、新品種引進、土壤改良等起到強化示范作用。2016年上半年通過建立重金屬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示范點,為污染土壤轉化為可耕良田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引領該鎮現代農業科技發展、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四是培育新型產業主體,探索集體合作農場發展
為順應農村改革發展需要,張堰鎮在全鎮首推建設“9+1”合作農場,即在全鎮9個村各建設1個村級合作農場,在鎮層面建設1個鎮級合作農場。2012年4月完成了集體合作農場的組建工作,經營面積2864.88畝。同年有3個村先行探索試點土地股份制合作社,通過股權登記、選聘經營者到建章立制、確認面積并簽訂經營責任書。股份制合作社組織架構分為三個層面,即股東代表大會、理事會(長)與監事會、委托經營管理者。2016年發展面積增加到5511.54畝,原以經營糧食為主,目前種植品種多樣,包括草莓、葡萄、桃子、生梨等經濟作物。
張堰鎮把“美在生態”的理念貫穿全鎮建設工作,把“富在產業”作為產業調整的最終目的,把“根在文化”作為全鎮文化的亮點和特色。與此同時,不斷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生態品質、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挖掘鄉村文化元素,努力將農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
一是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幸福家園
創建“美麗鄉村十個一、幸福家園五個一”。作為“十三五”期間建設“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的總藍圖,張堰鎮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由點及面建設美麗鄉村,逐漸由“建設美麗”向“經營美麗”轉變。
二是加強專業農民隊伍培訓,凸顯新生力量群體
積極打造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大力培育農民的知識素養和技能,每年舉辦涵蓋種養行業的職業農民培訓50余次,從而實現“勤勞致富、技術先行”的初衷,讓張堰的新農村真正由“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
三是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村莊改造
在實施村莊改造中,我們調整優化農村道路系統,實現“村域道路保基本,鎮域道路保暢通”。按需對鎮區內的17個公共廁所進行維修,新增8只果殼箱、450只垃圾桶設備等農村環衛設施,集中收集處理生活垃圾,逐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濕垃圾末端處置設施,營造整潔文明的居住氛圍。
四是塑造美麗鄉村文化內涵,豐富“特色小鎮”建設內涵
提升農村文化品質,挖掘鄉村文化元素,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張堰鎮按照“文藝創客基地、名人隱居之所、智庫聚集村落”的定位,打造文教魅力小鎮。結合產業、文化、歷史人文和地域特色,不斷強化規劃引領,健全協調推進機制,形成規模效應,提升鎮區生活居住品質。
五是呈現生態文化名片,推進文化、旅游、農業深度融合
張堰鎮不斷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濃郁鄉土風情,體現江南水鄉特色,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品質。鎮上獨有的文化資源,形成了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金山堰菜制作技藝、“聞萬泰”醬菜制作技藝、李氏骨傷科醫療技法成功入選金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金山區第二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南社紀念館”得到保護及利用。
六是建立河道長效管理機制,改善水環境生態面貌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部署,張堰鎮結合“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將河道清淤、河面清潔與岸上拆違、綠化、截污納管相結合,從源頭控制水體污染,提高水環境治理成效。按照全覆蓋、常態化、規范化的要求,建立覆蓋各項領域的河道長效管理機制。在對河道進行梳理分類的基礎上,明確“3+1+8”治理目標。分類確定責任主體、實施主體,落實管護資金,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加強黑臭河道專項整治,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嚴控重污染河道周邊規模化養殖場污染減排,確保保綠、保養、聯防的基層管理隊伍建設,負責村內環境、設施、設備的長效管護工作。
張堰鎮圍繞建設“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成為上海的后花園”工作目標,一路走來,收獲頗豐。總結創建工作,我們認為,是緣于堅持“三個一”的工作準則。為此,張堰鎮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邁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使農民更好地共享了改革發展成果。
一是堅持一條政策抓落實,釋放改革紅利
堅持圍繞“一張藍圖干到底”的計劃,從自身實際出發,順應發展態勢,積極探索建設生態、生產、生活相協調的美麗城鎮,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二是堅持一個抓手不放松,引領農業現代化
“三農”工作基礎在于正確定義“后花園”的真正內涵,結合金山中部生態圈和城市生態滋養地建設,推進2040版張堰農業專項規劃,著力加強特色農業建設。
三是堅持一項措施巧推進,打造農業“升級版”
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觀光旅游產業”,堅持創新發展新業態,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努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典型。
自提出建設金山新城后花園的工作目標以來,張堰鎮取得了令人贊許的新成績,但鎮黨委政府并不為曾經的成績而沾沾自喜,還在為下一步工作不斷探索新路徑。
一是切實建設“三個百里”,打造生態滋養地
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打造城市生態滋養地。重構農業產業體系,延伸漕廊公路果林帶二期至杭州灣大道,與衛零北路休閑農業帶形成互通,形成現代農業服務核;將東賢路作為交通綠廊,將生態片林與衛零北路休閑農業帶相連,結合生態片林原有的生態旅游資源,打造休閑農業旅游服務區;將東西向連接紅豆杉基地、沙龍畜牧產業園及墻門里示范基地的道路作為現代農業的次要發展帶,完善全鎮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架。
二是切實以“生態”之鎮為根本,建設高質量“新城后花園”
全鎮將不斷優化鎮區域結構,加強土地集約利用,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嚴守生態優先發展底線,構建覆蓋全鎮的多層次、網絡化、功能復合的生態網絡體系,加強生態林、公園綠地建設,提升生態系統保護與治理能力,切實提高環境質量。
三是切實服從全區規劃戰略,服從大局及時調整全鎮功能定位
在特色定位上,不斷強化健康理念,打造獨具美麗的健康小鎮。隨著金山新城發展空間向北延伸,在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社會發展、功能配套等方面,考慮與新城發展相匹配,成為宜居宜業的新市鎮。在發展思路上,堅持安居樂業,構建美麗和諧的新城后花園。從“安”(生態環境)、“居”(功能配套)、“樂”(文化教育)、“業”(產業發展)方面做功課,聯動金山新城發展商貿服務,逐步形成金山新城后花園形態。在實踐路徑上,強化項目引領,實現新市鎮建設出形象見實效。確定城鎮建設重點項目,明確產業發展轉型路徑,提升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在推進保障上,注重資源聚合,助推新市鎮加快建設和發展步伐。實現融合發展有突破,規劃完善有突破,產業結構優化有突破,特色經營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