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海蓉
在大家的印象中,只要提到太極拳,勢必會想到張三豐。很多影視作品,如《太極張三豐》《太極宗師》《笑太極》《太極神功》《倚天屠龍記》等,都以張三豐為主角,張三豐和太極拳的故事,滿足了很多人錚錚鐵漢又柔情似水的俠士情結。大多作品會把張三豐視為太極拳的開山祖師,但是影視劇根本目的是娛樂消費,很多內容都有憑空杜撰之嫌,并不會講究歷史根據。那么太極拳是否真的為張三豐所創立呢?

關于太極拳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數百年來太極拳代代傳承,流派紛呈,名家輩出,追溯其根源,就學術而言,太極文化的誕生應該從“伏羲畫卦”的遠古論說起。由于種種歷史原因,雖然太極拳代代有傳人,但皆口傳心授,極其隱秘,致使后代人很難窺其全貌。目前文字記載最早的是:“南北朝時期梁元帝在位時,韓拱月將太極拳傳于程靈洗,程靈洗的后裔在宋代傳至程必”。
如今后人研究太極拳的起源,大致分為兩大說法,一種是張三豐創拳說,這一觀點由來已久并深入人心。相傳張三豐特別長壽,活了兩百多歲甚至更久,是頗具神話色彩的太極拳開門宗師。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還附有《張真人傳》,所以有很多人贊同這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陳家溝起源說,認為太極拳是明末陳王廷所編制,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顧留馨等人研究考證,太極拳最早的發祥地是在河南省溫縣的陳家溝,由陳氏家族輩輩傳承,并演化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庭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由于廣為流行的幾大類太極拳與陳式太極都有淵源或師承關系,故增加了此說法的權威性。歷經三百余年的傳承與發展,2006年,陳式太極拳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溫縣被中國武協、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歷經了數百年歲月沉淀后,伴隨著越來越濃郁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以及民眾保健意識的加強,為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身心健康的提高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1956年,中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編訂了24式的簡化太極拳普及套路。1958年,編訂了88式的提高套路……此后,也陸續有新的太極拳種類和套路出現。第十一屆亞運會上,壯觀的1500人的太極拳集體表演震撼人心,中國申奧的宣傳片中也有太極拳的身影。在晨練的廣場上,總會有那么一群身影在堅持不懈地打著太極拳。
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3億多人都在從中受益,甚至一些國家領導人和各界名人都在練習太極拳。了解了這些,我們慢慢地就會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極拳,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極理念,才能更加深入透徹地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儒家、道家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辨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修身養性、強身健體、抵御抗擊、頤養天年等多方面的發展為一體,結合《易經》中的辯證變化、中醫的經絡學、古時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靈活多變、剛柔并濟的傳統拳術,是名副其實的“國粹”。
我們學習太極拳,是為了強身健體、修養心性,起到保健的效果,所以不用困惑于流派、拳法,而更應該注重的是一種性情修養,不畏將來,不念過往,不亂于心,如此,便是太極。
太極,從外而練是鍛煉,從內而練是修行。
陳氏太極七十六式

我們從本期開始,將為您連續介紹陳氏太極拳的招式動作。期待與您一起強身健體。
陳氏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是:使身體呈放松狀態,用集中的意識來控制整個動作過程,使肢體運動充滿彈性,并在虛實靈活變換與螺旋纏絲中,促成內外合一,節節貫串,連綿不斷,一氣呵成,表現出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