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彬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
摘要:文章對科研社交及其發展歷程做了詳細的介紹,對科研社交發展存在的缺陷及科研社交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方面做出系統的分析,并提出科研社交需求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對策,以期為高校圖書館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042-03
1科研社交的概念
科研社交網絡是一種社交網絡工具,科研群體通過創建聯系人列表來實現支持同行交流的目的。有學者對科研網絡的定義為:科研人員關系建立和科研分享是科研社交的核心,科研網絡是指特定環境下為協助科研人員進行生產性研究,幫助科研人員形成和保持合作關系的網絡系統。吳英梅將其定義為:科研社交是為了滿足科研需要,通過運用人力和資源的學術性或研究性站點,促進科研工作者交流合作而產生的關系網,這些科研工作者往往來自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1]。
2國內外科研社交發展介紹
2.1國外科研社交平臺的發展
2.1.1Academia.edu平臺。Academia.edu是國外最大的學術成果交流平臺,該平臺專門用于科研人員學術交流,始創于2008年,現在該平臺的用戶已經超過650萬,成為學術界的Facebook,用戶在該平臺注冊后就能建立主頁,并將自己的論文上傳,分享學術成果。科研學者可以通過該平臺及時了解各領域的最新科研方向,極大地促進了科學研究的進步。其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給論文設置標簽,并通過統計工具對用戶的下載瀏覽量進行統計,使用戶能夠了解其他用戶群體是通過哪些關鍵詞搜索到信息的,同時可以了解自己的學術成果在讀者中的下載狀況以及讀者的學術背景,以便與讀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2]。
2.1.2Research Gate平臺。Research Gate也是科研學者使用較多的科研社交平臺,該平臺由德國的信息學家于2008年5月創辦,通過該平臺各國的科研人員能夠免費分享各領域尖端科研學者的學術成果,加速個體研究成果的擴展速度。該平臺創立至今已經收集了近1億篇文摘、3,000余萬篇科技文獻,同時也吸引了將近300多萬學者。該平臺的應用方式主要包括微博通信、資料共享、建立或加入科研小組等,科研學者通過注冊就可以瀏覽該平臺的所有專題內容和學術成果[3]。
2.1.3Mendeley平臺。該平臺具有文獻管理和學術網絡的雙重功能,主要分為網絡版和桌面版。Mendeley有多種下載方式,既可以通過網絡鏈接下載,也可以通過Google scholar、EBSC0、Cell等諸多數據庫檢索頁進入該平臺。用戶使用iPad、iPhone等應用服務下載后,可以將內容導入其他格式的文獻管理工具中,用戶將PDF格式的論文拖入該平臺后,系統還能自動提取論文的作者、題目以及出版時間等信息,并能通過標注、關鍵詞以及注釋檢索等實現PDF文件共享。
2.2國內科研社交平臺簡介
目前,我國關于科研社交平臺的研究和實踐都相對較少,主要的科研社交平臺如丁香園、科學網等雖然都具備了一定的科研社交特性,但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缺乏能夠專門為學術服務的科研社交系統。目前,科學網已成為我國科研人員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其他平臺還有Scholar Mate,即科研之友,該社交平臺創建于2007年,主要用于學術成果的跨文獻檢索和貯存,還可以為科研學者尋找合適的科研合作伙伴提供幫助[4]。
3科研社交發展中的缺陷
3.1缺乏個性化服務
科研社交平臺知識分享的主體是學者個人,受知識私有理念的影響,很多科研學者擔心個人學術成果一旦公布就會失去自身優勢,從而導致科研學者不愿輕易展示自身的科研成果。隱性知識是科研知識共享過程中首要的阻滯,彼得·德魯克認為隱性知識主要源自學者個人的經驗和技能,這些隱性知識只能通過演示來表明它是客觀存在的。
3.2用戶發布信息量少,更新緩慢
筆者對Scholar Mate平臺高分子化學研究方向的科研用戶進行調查,搜索用戶2014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基本資料,將系統內的無效鏈接進行清除后,共收集到高分子化學用戶數據523條。通過統計用戶角色、研究人數、文章上傳量以及科研信息更新時間等資料信息,筆者將用戶行為分為4個時段,并對這些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見表1)。
3.3科研人員知識水平與用戶活躍度不具正相關性
據統計,2014年6個月內有108人登錄Scholar Mate平臺,但是上傳學術成果的人數僅占43.25%,還不到一半,說明大部分用戶只是進行瀏覽和下載,且上傳資料在10篇以上的用戶僅為27%。如果只是根據用戶論文上傳數量來確定用戶的活躍水平,那么統計結果證實科研人員知識水平與用戶活躍度存在較大差距。與傳統大眾社交網絡不同,科研社交平臺只有少數用戶處于上傳資料的“金字塔”上端,一部分用戶會對科研內容進行回復和點評,絕大部分的用戶是在進行學術資料的瀏覽和下載,科研社交人員活躍度與其科研知識水平的差異,對學術資源優勢傳播沒有任何幫助[5]。
3.4科研社交人員趨同化現象
Scholar Mate平臺的主要用戶群體為師生群體,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師以及校友等,占57%;除師生群體外,占比較大的是科研院所工作人員,占21%;企業研發人員占12%;科學家和名譽學者等其他用戶占10%。筆者對關注人數進行分析發現,科研人員活躍度越高,同類別關注者或追隨者的人數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導致社交人員趨同化,這反映了相同學術背景下用戶群體的同質化趨勢,不利于科研水平的進步。
3.5服務方式不完善
目前,許多科研人員仍然習慣使用傳統方法進行數據收集,很少使用維基或博客。雖然很多圖書館都已經開始提供現代化的咨詢服務,如電話咨詢、在線咨詢以及FAQ等,但是還沒有普及實時互動網絡技術,部分圖書館即使已經開展即時互動咨詢服務,也是限時互動,無法進行全天候互動,服務方式的不完善給用戶帶來極大不便。
4基于科研社交需求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對策
4.1用戶關系智能化和學術知識集成化
4.1.1用戶關系智能化發掘。所謂發掘用戶關系智能化,就是通過地理方位和組織關系等數據進行分析,識別類似人群或專家群體,從而為用戶推薦符合需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使用戶關系推薦實現最優化。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召集專家教授、學科館員和科研學者等人員成立網上學術協作咨詢保障機制,該機構可以協助科研群體查找文獻資源或數據庫等資料[6]。高校圖書館應多鼓勵科研人員分享學術資源,促進不同地區科研學者通過科研社交網絡在線溝通交流。
4.1.2學術知識集成。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使館內資源無法滿足科研人員的科研需求。科研需要充分的學術資源作為保障,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知識管理系統及數據庫對學術知識進行集成,提高服務質量。高校圖書館間也應加強資源共享,開展虛擬學術知識服務集成,提升圖書館的學術服務能力,促進資源的共享,提高學術資源利用效率。
4.1.3社會化網站書簽設置。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設置社會化網站書簽的方式來提高服務質量,通過標簽或列表對網站書簽進行標注,對學術資源按專業領域進行分類,為科研學者提供查詢服務。學術資源設置社會化網站標簽,可以方便學者檢索有價值的信息,為學者提供更好的推薦目錄。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展現網頁內容,還可以提高科研學者的搜索效率。
4.2多渠道推行科研社交,吸納多元科研群體
通過科研社交可以促成潛在的學術合作,社會化科研環境下科研組織不僅要與大眾社交網絡進行合作,還要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大力推廣科研社交網絡,吸引多元科研群體加入科研社交網絡。社交網站一切活動的基礎都在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互。群體凝聚力是衡量用戶在網站中的人際關系、互動和信息分享的重要指標,用戶在科研社交平臺建立自己的檔案,填寫興趣愛好、教育背景等信息,并展示個人研究成果,與相同科研領域的人成為好友或者成立群組,尋找科研合作伙伴,更好地促進學術的交流和相互之間科研水平的進步,因此凝聚力不僅影響群體和組織的產出,還會對很多個體、群體和組織變量有影響[7]。
4.3完善即時交互功能,促進用戶科研信息更新
科研社交平臺基本上都存在科研信息更新滯后的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學術成果研究和出版滯后。學者Schleyer T認為應靈活設置科研社交網站的訪問權限,使科研學者能夠便捷的通過社交網站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學術成果,對論文進行評述和傳播。ArXiv是一個影響力較大的電子預印本開放存取平臺,從開發至今,其預印本文獻數已經超過180萬篇,用戶下載論文數量每個月平均超過8,100篇,全年下載量在7,000萬次以上[8]。
4.4科研社交網絡與現有科研工作關系的合理規劃
高校圖書館在設置知識庫時,應充分考慮各學科的專業背景、學術成果以及科研立項等情況,簡化科研學者在社交網站上傳學術成果的程序,使資源共享更容易。博客具有共享、開放和互動性等特征,且沒有門檻要求,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博客建立個性化的學術空間,發布各種學術思想,并充分運用超鏈接匯集特定學術專題事件[9]。高校圖書館對博客在參考咨詢工作中的運用也進行了很多嘗試,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學術博客,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共有近20個專業博客,內容包括會議動態、研究熱點、文獻薦引等,對用戶的追蹤度較高。截至2014年年底其博客的訪問人/次已達350萬,博客發文925篇。圖書館的學科館員通過博客邀請本領域的專家、學者將實踐經驗、探索方法上傳至科研社交平臺,供用戶下載和評論,為科研學者提供優質和快捷的服務。
5結語
隨著人們對科研社交需求的增加,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科研社交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應不斷提升信息服務的質量,針對社交需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及對策,促進高校圖書館的發展,使高校圖書館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作用。
參考文獻:
[1]吳英梅.基于社交網站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6):108-111.
[2]徐妹,李玉玲,李艷誠.面向科研社交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5):68-72.
[3]高榮華,鄭德俊,張友華.面向科研創新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需求調查與分析[J].情報雜志,2010(4):173-177.
[4]孫建紅.面向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需求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2014(3):70-72.
[5]李文,楊安生.科研社交網絡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14(1):117-120.
[6]李金波.社交網絡在高校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2(6):170-174.
[7]周育紅.社交網絡服務模式下的高校圖書館用戶需求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5):90-92.
[8]王露露,徐軍華.“互聯網+”模式下的高校圖書館社交網絡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5(18):27-33.
[9]李影.社交網絡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編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