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鄭羽+呂美怡+張翼茹



關鍵詞:移動圖書館;資源建設;移動服務;電子圖書
摘要:文章針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圖書館面臨的現狀,論述了滿足讀者需求的移動圖書館的服務原則和服務模式,提出了提升移動圖書館服務水平的對策與建議,為高職院校移動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059-03
1背景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國民閱讀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18—70歲居民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手機閱讀、光盤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的接觸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手機閱讀增長勢頭較快[1]。大學生是移動設備及移動信息服務的主要應用者,因此對于高校移動圖書館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2]。
“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圖書館建設將圍繞“四個中心”和“一個平臺”,即文獻集成中心、知識服務中心、自主學習中心、社會文化中心和知識創新服務平臺。為探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移動圖書館的資源建設,筆者基于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圖書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2傳統服務模式的局限性及現狀需求分析
當前高職院校圖書館館藏資源不足,且書刊價格攀升,購置費用有限,工作人員主要從事復雜的書刊采編、加工、入庫、管理、流通等工作,對書刊流通量、服務項目、服務效果的探究不多。假設師生用戶不在圖書館柜面查閱書目資料,而在移動圖書館客戶端進行館藏檢索、圖書預借或續借、新聞咨詢、講座查詢、到期提醒、圖書收藏及全文掃描閱讀,并在特色服務等方面獲得便利,那么由“以館藏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的高職院校移動圖書館,勢必會得到師生用戶的認可。
筆者本次調查的對象為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在校的大一、大二學生,調查方法為隨機抽樣調查,采用開放式問卷方式,并提出“用戶需要推出什么樣的移動信息服務”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歸納出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需求(見圖1)。通過移動信息服務這種方式,在校學生可以獲取大量信息,且大多數在校學生已習慣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資料查詢。
3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服務原則
在移動互聯網信息環境下,高職院校圖書館讀者的需求范圍、需求方式、需求內容發生了顯著的變化[3]。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要準確把握讀者信息需求的主要特征,明確讀者信息需求的內容,開展基于讀者的基礎服務及個性化服務[4],提供滿足讀者需要的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服務。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服務主要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3.1職業特色原則
高職院校圖書館可以統籌以技術類和實踐類為主體的信息資源,在內容和結構上以技術性、實用性信息為主,強調特色資源的應用價值,滿足高職院校師生員工和產學研合作企業讀者對信息的需求[5]。
3.2學科特色原則
高職院校圖書館應不斷收集和完善學科及專業的相關信息資源,滿足高職院校教師、科研人員的信息需求,為學科和專業提供強大的信息保障。
3.3地方特色原則
高職院校圖書館可以不斷收集地方信息資源,以滿足地方政府、地方企業、社區居民等用戶的信息需求,為地方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地方企業、產業提供技術產品的相關信息,為社區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等信息。
3.4資源特色原則
高職院校圖書館應以特色資源促進特色發展,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教學課件數據庫、科研成果數據庫以及重點學科專題數據庫,使之成為高職院校與各類用戶資源共建共享的紐帶。
4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服務模式
高職院校圖書館是學校教學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對學校的人才培育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學校科研水平及學科發展必不可少的支撐與保證[6]。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要經常關注學校的發展方向、專業與課程的調整,分析各類用戶群的信息需求變化趨勢;依托移動服務平臺的豐富信息資源,準確把握用戶的信息需求特征,明確用戶的信息需求內容,開展基于用戶的基礎服務、個性化及跟蹤服務。移動圖書館功能框架內容如表1所示。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移動圖書館的建設應基于Web3.0、虛擬化、個性化推薦和手機圖書館技術等數據服務方式,從而建立知識發現服務系統,實現由資源服務向知識鏈服務的轉變,使學校圖書館成為文化集成中心、知識服務中心、自主學習中心、社會文化中心及知識創新服務平臺,營造學校高水平教學科研的知識服務環境。數字圖書館在館藏類型上包括紙質文獻、數字資源、光盤、視頻、課件等;在館藏內容上包括專題紙質圖書、期刊、專利標準、行業標準規范、專題數據庫、專題論文庫、學科導航等。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也由傳統的被動、靜態、單向、單一的服務方式轉化為網絡環境下的主動、動態、交互式、多樣化的服務方式。高職院校圖書館應以特色館藏信息為基礎,以高科技檢索工具及技術為手段,為用戶提供閱讀場地、所查信息及相應幫助等核心服務,加快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由“以館藏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轉變,走適合高職院校圖書館自身發展的移動服務模式道路。
5提升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服務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移動圖書館既可以為用戶提供信息資源,也可以為讀者和圖書館提供溝通的平臺,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移動圖書館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我國的移動圖書館服務正處于發展初期,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圖書館仍存在對圖書館移動服務認識不全面、圖書館移動服務資源不平衡等問題[7]。
5.1創新服務能力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局限性,利用“互聯網+”時代到來這一契機,高職院校圖書館可以實行個性化及跟蹤服務。如:建立檔案(用戶信息、科研課題、專業課程等),基于用戶的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咨詢、學科服務等;整合網絡資源,完善學科導航服務,精選出適合學校學科發展的資源;搭建交流平臺,簡化服務流程,建立微信公眾平臺等[8],從而引導用戶有選擇性地進行知識獲取;開發圖書館手機APP,隨時推送信息資源,錄制一些簡短的培訓課件發送至相應的移動學習平臺,有效提高用戶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高職院校圖書館還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加強高職院校的學科服務,逐步解決圖書館特色化、個性化服務不受重視等問題,同時加快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的步伐。
5.2制訂科學的工作計劃
圖書館應根據“十三五”綱要等政策指導方針,制訂科學的工作計劃,并加大創新服務的推廣力度:①以用戶為中心,根據高職院校移動圖書館師生用戶群體的信息需求特點,圍繞用戶的需求特征,普及圖書館移動化學科服務。②加快圖書館建設,切實發揮信息資源優勢,擴大移動服務內涵,不斷拓展信息服務職能,發揮高職院校圖書館踐行人才培養、提升教學科研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優勢。
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服務正在深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存在其他問題,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對服務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實現紙質資料與數字資源并重的服務模式,不斷加大移動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掌上圖書館及自助借還、通借通還的應用和推廣力度,以提高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效率,拓寬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的時間和空間。
參考文獻:
[1]朱麗萍.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3):34-36.
[2]陳穎穎,裴允.高校移動圖書館信息服務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2(10):76-79.
[3]陳平華.基于用戶需求的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平臺構建[J].電子世界,2012(7):117-120.
[4]謝祈鴻.一種基于混合用戶興趣模型的個性化推薦系統[D].重慶:重慶大學,2006.
[5]周萬德,陳平華.高職院校數字圖書館服務平臺構建初探[J].網友世界,2013(7):15-16.
[6]黃燕.高職院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特點與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13(12):110-113.
[7]于健,史程.圖書館移動服務在高校的發展探索[J].黑龍江史志,2015(12):92-93.
[8]曾頻,寧璐.高校圖書館基于新媒體的轉型服務模式探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6):189-191.
(編校:周雪芹)